书城宗教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1215900000040

第40章 道教与基督教的环境保护及其实践(5)

道门中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戒杀放生”,实际上成为了道门中人保护自然的重要活动。《太上十二上品飞天法轮劝戒妙经》说:“天尊言:弟子受真戒者,不得屠业为杀,及以自杀教他杀、方便杀、随喜杀,乃至因缘杀、不得已杀、报杀、误杀,如是种杀,皆不可为之,愍念有情,如己身命。”《太上十二上品飞天法轮劝戒妙经》,《道藏》第3册,第410页。在元代广为流行的《文昌帝君阴骘文》教人“或买物而放生,或持斋而戒杀”《文昌帝君阴骘文》,《藏外道书》第12册,巴蜀书社1994年版,第402页。《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证》在论《文昌帝君阴骘文》“买物而放生”时引了一段吕祖的话:“汝欲延生听我语,凡事惺惺须恕己;汝曰延生须放生,此是循环真道理;他若死时你救他,你若死时天救你;延生生子别无方,戒杀放生而已矣。”《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证》,《藏外道书》第12册,巴蜀书社1994年版,第623页。这里把“戒杀放生”与养生延年联系了起来。明代的《关圣帝君觉世真经》也劝人要“戒杀放生”《关圣帝君觉世真经》,《藏外道书》第12册,巴蜀书社1994年版,第772页。元明之际的张三丰借安城老叟之口说:“能放生而戒杀,亦养性兮延年。”《张三丰先生全集》,《藏外道书》第5册,巴蜀书社1994年版,第521页。《道藏》收录的《水镜录》中有《放生文》和《杀生七戒》劝人戒杀放生《水镜录》,《道藏》第36册,第315-317页。

道教并不反对人化的自然,认为自然界需要人的参与。道教“十善”要求人们“放生养物,种诸果林”,“道边舍井,种树立桥”,“为人兴利除害”张君房:《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点校本,第807页。《太霄琅书十善十恶》说:“十善遍行,谓之道士。不修善功,徒劳山林。”同上,第838页。道门中人十分重视宫观自身生态环境的营造,他们戒杀放生,造桥修路,植树护林,营筑花圃,使不少宫观成为“飞亭曲阁、修林翠竹之美观也”《郧溪集》卷十五《福源观大殿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如南宋绍兴府千秋鸿禧观,到嘉定年间,田屋大增,观内有湖,筑“长堤十里,夹道皆种垂杨、芙蓉。有桥曰春波,跨截湖面。春和秋半,花光林影,左右映带,风景尤胜,真越中清绝处也!”《宝庆会稽续志》卷三《宫观》,《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河南通志》卷五十记载陈留云霞观,“昔有道士种桃于此,因立观,以为修炼之所”《河南通志》卷五十《寺观》,《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景定建康志》卷十七记载:华姥山华阳洞天金陵福地有“正素先生王君栖霞,始复禁山之地,由良常洞至雷平山十里而近……尽赎之,刍荛者不得辄至,墟墓不得杂处,艺树蔽野,植松为门,川梁必通,榛秽必剪”《景定建康志》卷十七《山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植树为界,形成一道绿色屏障。《洞霄图志》卷四记载:宋淳祐三年,同知宫事章居中,“凡宫山冈阜与民境接者,悉树以松,亲董工役。既成,春秋二时,每指引后进登山以识疆界”《洞霄图志》卷四《四山界松》,《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至元大德百余年间,“四山虬枝龙形,环列森立,围皆丈许,真图画所不能到,其经始培植之功不可泯也”。又如《洞霄图志》卷一记载:“宋淳祐年间,住山贝大钦买石甃路,夹树林木一十八里,至九锁山门。”《洞霄图志》卷一《通真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其他如洪州道正倪氏创太一观,“手植杉松,成茂林者千余根”陈垣:《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233页。华阳道士王景温建福观,披榛棘,“松杉行列,如盖如幢”同上,第379页。此外,《真君观禁樵采牒》规定:“特禁樵采。”同上,第254页。《茅山元符观颂碑》载:“句曲山于仙经为金坛华阳之天,山川神秀,据东南一都会,汉晋以还,世著灵迹,往往禁樵牧。”同上,第313-314页。道教徒的修持生活、植树护林活动对宫观内外生态环境的保护起了重要作用。

道门中人不仅自己身体力行,植树护林,而且还鼓励人们多植树木,如《庐山记》卷二记载,闽中侯官人少有道术,后居庐山,他为人治病,“不取赀币,使愈者植杏五株,数年郁茂成林”《庐山记》卷二《叙山北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基督教在中世纪的环保活动是与11-13世纪西欧社会历时数百年的垦殖活动分不开的。基督教修道士们往往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地方建立修道院,经过他们长时间的生态修复,进行植树造林等一系列活动,呵护出了一个个良好的人居环境。

中世纪西欧修道院不是一个单纯的宗教组织,而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经济实体。大量的修道院建立在荒郊僻野,修道者从四面八方聚集到那里,开荒辟地,变荒山野岭或茫茫沼泽为可耕之地。西斯妥西安派和普勒孟斯特派将荒野沼泽变为人们称颂的“金色草原”,并在这片被开垦的土地上播种谷物,饲养牲畜,种植葡萄。在德意志哈次山脉和图林根山区,他们排干沼泽地的水,规划排水系统,并筑堤储水,以利灌溉和磨房使用,水库和沟渠用以养鱼。在茂密的森林地区,西斯妥西安派并不滥伐森林垦荒,而是研究木材的性能和森林下面的土质,研究植物生长、种子萌芽规律和水果树嫁接、异花传粉技术。此外,本尼狄克派和西斯妥西安派的修士们,还将古罗马以来意大利的种植、饲养、水土保持等技术带到阿尔卑斯山以北诸国,如葡萄种植在欧洲自南向北逐步推广。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尼德兰等国在历时3个世纪的农业开发中,修道院也是一支重要力量。教会和修道院除开垦荒地外,为了防御海水侵袭,保护濒海土地,还积极参加英格兰和大陆国家规模浩大的沿海筑堤工程,同时还种植树木,开凿运河,修建排水设施。这些工程的兴建,使低地国家沿海一带出现了大片肥沃的牧场和良田,农业和畜牧业从此兴旺起来。对此,19世纪英国红衣主教纽曼曾高度评价本尼狄克派寺院以“自然的方式”进行的恢复和极为宁静地、耐心地、循序渐进地做的一切,渐渐地,沼泽成了一处处树木茂盛的隐居所在地、一个农庄、一座修道院、一处乡村、一座城市。

二、当代道教与基督教的环境保护活动

道教主张天人一体、和谐共生,崇尚道法自然,历来注重环境保护。一千八百多年来,道门中人身体力行,悉心呵护一草一木,积极投身于宫观所在地的保护林果、植树造林、保护宫观文物古迹等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当代道教界明确地将“保护好名山宫观、植树造林”作为道教徒的一项重要职责。1995年,中国道教协会派代表参加了在英国召开的“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会议,发表了《中国道教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言》。1996年8月,中国道教协会与“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联盟”(ARC)共同组成考察组,对道教名山四川青城山和陕西华山的环境保护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当代道教界的环境保护活动中规模最大的应是全国道教界积极参与的甘肃民勤县“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

“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位于甘肃民勤县城东南15公里的苏武山,总面积1500亩,其中治沙造林区900亩,荒坡绿化及混交林建设区600亩。民勤县位于我国河西走廊东端,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属半封闭内陆荒漠区。全县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其中各类荒漠化土地面积占9451%,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干旱、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四大发源地之一,在地理环境梯度上处于全国荒漠化监控与防治的最前沿,历来是我国防沙治沙工作的重点县。近年来,受大气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流沙以平均每年8-10米的速度向绿洲侵袭,民勤的荒漠化危机还在加剧,生态环境形势严峻。正如《纽约时报》所说:“(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以钳形运动之势逼近民勤这座绿洲城镇。日益汹涌的沙潮向南推进,几乎将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的这片绿色地带变成无法居住的区域。”要保障千里河西走廊乃至我国西部的生态安全,就要保护民勤绿洲,阻隔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在这里合拢;要保护民勤绿洲,就必须大力开展防沙治沙、植树造林工作。为此,中央政府和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和关注民勤县的防沙治沙工作。

为了遏制风沙侵袭,保护民勤绿洲,民勤县道教界人士进行了不懈努力。从1996年开始,民勤县道教协会在柳苍德道长带领下,贷款26万元,组织信教群众,陆续在苏武山一带植树造林160亩。但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限制,治沙进度十分缓慢。2003年3月中旬,甘肃省道协借赴北京参加老子诞辰纪念会之机,向中国道协汇报了民勤道协的防沙治沙工作以及面临的困难。中国道协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会长会议,决定将民勤县道协生态治理的苏武山确定为“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随后,积极倡议海内外道教界人士捐资建设苏武山“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截至2006年6月,已有海内外众多道教组织、宫观和道教界知名人士先后捐款210万元建设“生态林”。在甘肃省道教协会和甘肃省有关部门及当地政府的积极支持和推动下,目前,在规划的1500余亩范围内,已基本完成了防风林带的麦草压沙,荒坡平整,沙生植物梭梭、沙棘的种植,沙丘造林,林木培育管护,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等。如今荒原上的梭梭草已顽强吐出了嫩绿,流动的黄沙基本被麦草格固定。中国道教生态林的建设已有效地治理了苏武山重点风沙口,使全县的绿洲生态环境得以显著改善,有效庇护了民勤县沿沙生态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和武威市万亩高科技葡萄产业示范区的正常生产,促进了全县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参见尹志华《功在当代,惠泽千秋——“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正式启动》(《中国宗教》2003年第6期);赵玉山《施道布德苏武山——中国道教生态林基地一周年建设纪实》(《中国道教》2004年第5期);胡绍皆《爱心共建和谐林——“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考察团”赴甘纪行》(《中国宗教》2006年第7期)。

“中国道教生态林”的建设是道教界实践道教教理、教义的应有之举,是对道教天人一体、和谐共生思想的最新诠释,是道教界以实际行动发扬道教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济世利物的优良传统,是道教“崇尚自然、保护环境、服务社会”的理念和精神的体现,也是道教界的社会责任。“中国道教生态林”对民勤县的防沙治沙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