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中国佛教(第一卷)(方立天文集)
1218500000098

第98章 慈善是佛教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

何谓佛教慈善

佛教慈善的"慈"指慈悲,即对他人痛苦感同身受,进而产生深切的同情。慈悲的极致是"无缘大慈",是无对象分别、无条件、不求回报地给予众生以快乐、幸福。佛教慈善的"善",是指能给予自身和他人利益的、契合佛教义理的清净思想行为。所谓佛教慈善,就是在慈心基础上的清净思想行为。佛教慈善包括物质和精神等多方面的内涵,就当代社会慈善层面来说,如有钱的捐钱,有专业特长的分别提供医疗服务、学校建设、心理抚慰、灾区援建等,都是佛教提倡的慈心善举。

何谓佛教本质

佛教是追求提升觉悟、解脱痛苦的宗教。自觉是罗汉,自觉、觉他是菩萨,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佛,佛就是觉者。觉,即觉悟,觉醒了悟。觉悟什么?觉悟缘起法:"诸法因缘生,是法说因缘;是法因缘尽,大师如是说。"觉悟宇宙一切现象生起消灭的原因、条件的法则,体认"缘起性空"、"无我"、"无常"的道理,是佛陀成道的证悟,为佛教的基本原理,也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最大特点。追求觉悟解脱是佛教的本质。基于觉悟解脱论的要求,又有著名的"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以去恶从善、心性清净界说佛教,这一界说,是在缘起论基础上凸显善恶因果法则思想行为准则,是把觉悟落实于修持实践,这是佛教本质的进一步表述。

慈善是佛教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

如上所述,佛教有两项相互联系的本质规定:觉醒了悟和去恶从善。也就是说,在思想认识上,要求开发真智,体得真理。在道德修持上,要求行善除恶,自净其意。觉悟缘起性空的法则,懂得人与人、人与物互为缘起,以及缘起本性皆空、不能执著的道理,就要求关心、同情、帮助他人,与人为善,与人慈善。修持善行的道德实践,与清净心意密切相连,是在慈悲心的基础上的善行。佛教的觉醒了悟和去恶从善的本质规定,确定了慈善是佛教的内在属性,是佛教徒的内在价值理念、价值取向。佛教要求每一个信徒把奉行慈善作为修持的重要方式和生活的重要内容;佛教要求每一个信徒通过慈善活动提升觉悟,完善道德,进而实现人生的理想价值。

慈善是当代佛教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和重要途径

从慈善是佛教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出发,佛教主张"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一主张也成了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兴办慈善公益事业,慈悲济世是中国佛教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和重要途径。对当代中国佛教来说,服务社会尤具重要意义。当今世界,物质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财富快速增长,同时,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自然灾害、人口爆炸、贫富悬殊、地区战争、恐怖活动和传染性疾病流行等,又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何缓解当代社会的种种矛盾、积极服务社会,是时代发展对中国佛教的客观要求。它既是中国佛教神圣的时代责任,也是中国佛教庄严的永恒责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佛教适应新的历史要求和历史使命,积极担当时代责任,自觉参与社会救助、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在救灾、济困、扶贫、助学、养老、助残、义诊、治病等多方面,尤其是在重大突发灾难救助和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方面,发挥了有益作用,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赞扬。

大力发挥中国佛教在慈善事业方面的独特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慈善事业日益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社会对慈善事业法制化、规范化、有序化管理的呼声也日益增高。据总部设在英国的慈善援助基金会今年9月公布的"世界捐助指数"排名,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并列第一,中国香港名列第18位,台湾地区排名第72位,中国大陆排名倒数第7——第147位。这表明中国大陆的慈善事业亟待普及和提升。据不完全统计,美国人有2/3会向慈善事业捐款,而捐款的近1/3捐赠宗教组织,以保障宗教组织广泛参与社会服务,帮助解决救济饥贫、医疗、住房、教育等诸多社会问题。又,台湾佛教慈济基金会,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动员、劝导家庭妇女,把每天从买菜钱中节省、剩余下来的几角零钱捐给基金会,用来帮助他人。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久而久之,几十年后,慈济基金会成了台湾最大的慈善机构,每年募集的资金约200亿元新台币,用于医疗、教育和突发灾难救助。2008年我国汶川大地震,宗教界募捐人民币4亿元巨款。由此也启示我们:大陆佛教等宗教组织可以在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中发挥独特作用。佛教团体一方面要教育广大信众,进而影响社会大众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一方面要在政府领导下,制定相关章程,严格自律,善款运用透明,接受民众、媒体、官方监督。我们深信,这样就一定能做好慈善事业,一定会使慈善事业根深叶茂,经得起风雨,慈善的力量也一定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慈善的美德也一定会在全社会得到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