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道还元注疏
1219300000028

第28章 天地心总论

浩浩穹苍,茫茫下土。既包含于无外,亦发育而靡穷。孰为主宰?依然主宰若存。谁是纲维?自觉纲维不坠。化工迭运,亘古常新。弭悖害之虞,往来自通消息。还静虚之体,布濩足见玄微。声臭皆无,旋来妙机一点。质形常寂,流出大用千般。按实数以穷推,仍然陈迹。逞聪明而臆说,莫究真元。阖辟互为其根,动静统归于钥。生生杀杀,不假安排。始始终终,俨如布置。无为而无不为,不一而归至一。是以道求散殊,宜观万物之理。倘若道寻源本,当究天地之心。妙在领悟,治心可获真机。奥待推演,明心乃通要旨。大雷不终朝,震动无过差之弊。狂风难竟日,怒号作畅发之基。夏长春生,任二气之荡摩,而功成告退。秋敛冬肃,随三光之旋转,而剥去复还。雨露下垂遍物,被泽不知谁为。土壤广育群生,成能未曾有作。虽云戾亦时生,生机何以不息?究其虚而常直,直道乃为厥宗。喜怒不干,爱憎无象。不自生而长生道合,不亲杀而反杀患泯。盖心无其心,真心是以永固;道无所道,大道乃觉常凝。要之大窍空空,四维依然不着。元阳耿耿,片刻莫可相离。言其刚,则无物可屈;论其柔。则有物皆孚。不变含至变之神,无无寓不无之用。圆神方智,合五德而产人身。受气成形,统三才而藏帝室。天赋人而人即天,地养人而人亦地。得其秘奥,自与天地同流;固此真常,可入佛仙胜景。心同即道同,立地顶天从此出;道泰则心泰,参天两地以是几。妙在行间,直泄苞符妙中妙;玄寻言下,且寓一身玄外玄。秘密难传今已传,深造先求其放;精微未到终必到,贞恒定底于成。苟能达兹,岂不懿欤?

注:

《周易传义附录》云:“天地以生物为心。”宋·董楷撰《周易传义附录》卷五,《钦定四库全书》经部,易类。 《厚斋易学》云:“八卦以乾坤坎离居上经。乾坤者,阴阳之纯;而坎离者,阴阳之中。故乾坤居六十四卦之首,而坎离居六十四卦之中,此有深意也。盖坎离为天地心,造化之象实寓于此。天之阳中,在北,为水;地之阴中,在南,为火。坎藏天之阳中,受明为月;离丽地之阴中,含明为日。坎为水而司寒,离为火而司暑,坎为月而司夜,离为日而司昼,水火日月之用,寒暑昼夜之运,天地造化无出诸此,而坎离其之蔽之一言,曰中而已。”宋·冯椅撰《厚斋易学》卷十七,《钦定四库全书》经部,易类。 《文公易説》云:“此天地心……在于人,曰性之仁,敛藏方寸,包括无垠,有茁其萌,有恻其隐于以充之四海。”宋·朱鉴撰《文公易说》卷四,《钦定四库全书》经部,易类。 《大易粹言》云“天地心”:“天地本一物,地亦天也,只是人为天地心,是心之动,则分了天为上,地为下,兼三才而两之,故六也。”宋·方闻一编《大易粹言》卷七十,《钦定四库全书》经部,易类。 可见,古人关于“天地心”的说法很多,意思也很不一致。其实“天地心”是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的拟人化术语,可以理解为“天地的基本精神、思想”。

《医道还元》前三卷是论“治身”,中三卷是论“治心”,后三卷是论“治性命”。诚如《玉皇大天尊序》所云:“身心性命,统而会之则为道。不治身,无以及心;学不治心,何以入性命之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