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韩非子说故事(大众阅读系列)
1221600000142

第142章 赵武荐贤

故事原文

中牟无令①。晋平公问赵武②曰:“中牟,吾国之股肱③,邯郸之肩髀④。寡人欲得其良令也,谁使而可。”武曰:“邢伯子⑤可。”公曰:“非子之仇也?”曰:“私仇不入公门⑥。”公又问曰:“中府之令⑦,谁使而可?”曰:“臣子可。”故曰:“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赵武所荐四十六人,及武死,各就宾位⑧,其无私德若此也。(《外储说左下》)

注释

①中牟无令:中牟,在今河南南乐、河北大名等地之间,此时晋公室尚未衰,中牟属晋。令,邑的行政长官。

②晋平公问赵武:晋平公,名彪,春秋时晋国的君主。赵武,春秋末年人,赵朔之子,即所谓“赵氏孤儿”者,后为晋平公正卿。

③股肱(ɡōnɡ公):大腿和胳膊,喻辅佐君王的大臣。

④肩髀(bì闭):髀,腿的上端。肩髀,肩膀和腿上部,喻重要,这里可理解为屏障之意。

⑤邢伯子:有人说是邢伯卿,曾任上党守。

⑥私仇不入公门:私人的冤仇关系不带到公事中来。

⑦中府之令:内府的长官。

⑧就宾位:(赵武生前所推举的人去向赵武吊丧时)个个在其家仍为客。

故事大意

中牟那个地方没有官员。晋平公同赵武说:“中牟那个地方十分重要,是我国的股肱之地,是邯郸的肩髀之处,我想起用一位好的县令来管理这个地方,你觉得谁可担当这个工作?”赵武说:“邢伯子可以胜任。”晋平公说:“他不是你的仇人吗?”赵武答:“私仇不进公事的门,我秉公考虑问题。”晋平公又问赵武:“谁人可以担当管理中府的官?”赵武说:“我的儿子。”赵武在用人问题上作这样的考虑是什么意思呢?这叫做“外举不回避仇人,内举不回避儿子”。经赵武推荐被任用的人多达四十六人之多,赵武死了,经赵武推举的被任用的人去吊唁时,他们个个在其家仍为客。赵武的无私品德竟然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读后感

本故事所讲的是关于用人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原则,用人唯贤,唯才是举。

赵武,即赵文子,晋国大夫,是位贤明的大臣,他兴利除弊,选贤任能,帮助晋国强盛起来。

选贤任能,是强盛国家必要的一环。要“唯才是举”,要“用人唯贤”,要像赵武那样做到“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在“选贤任能”问题上,赵武向晋平公推荐的,个个都被赵武看得很准,直到赵武死后,这些被推荐者“各就宾位”兢兢业业工作着,很不简单。赵武荐人,“外举不避仇”,“大公无私”,可敬;“内举不避子”,“秉公办事”,不怕他人议论,可贵。

韩非在写本则故事后,紧接着又写了一则故事,是肯定赵武为人的。说,“平公问叔向曰:‘群臣孰贤?’曰:‘赵武。’公曰:‘子党(袒护)于师人。’向曰:‘武……所举士也数十人,皆得其意,而公家甚赖之。及武子之生也不利于家,死不托于孤,臣敢以为贤也。’”是说,晋平公问大臣叔向,众多大臣中谁处人处事最好,叔向说是赵武。还说,我绝不是因为赵武是我的上司说赵武的好话。他列举理由说,赵武谦逊谨慎;推荐的贤士都甚得国家信赖;他活着的时候不谋私利,死了也不把他的儿子托付给君主。因此叔向认定赵武是一位好的大臣。

我们应该向赵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