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韩非子说故事(大众阅读系列)
1221600000146

第146章 “君必惠民而已”

故事原文

齐景公之晋①,从平公饮②,师旷侍坐③。景公问政于师旷,曰:“太师将奚以教寡人?”师旷曰:“君必惠民④而已。”中坐⑤,酒酣。将出,又复问政于师旷,曰:“太师奚以教寡人?”曰:“君必惠民而已矣。”景公出之舍⑥,师旷送之,又问政于师旷。师旷曰:“君必惠民而已矣。”景公归,思,未醒,而得师旷之所谓:公子尾、公子夏⑦者,景公之二弟也,甚得齐民,家富贵而民说之⑧,拟于公室⑨,此危吾位者也。今谓我惠民者,使我与二弟争民耶?于是反国,发廪粟以赋众贫⑩,散府余财以赐孤寡,仓无陈粟,府无余财,宫妇不御者(11)出嫁之,七十受禄米(12)。鬻德惠施于民也(13),已与二弟争。居二年,二弟出走,公子夏逃楚,公子尾走晋。(《外储说右上》)

注释

①齐景公之晋:齐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君主,参见本书故事8注①。之,通“至”,到。晋,诸侯国名,地点大致在今山西省大部和河南、河北、陕西等省部分地区。

②从平公饮:从,跟从,伴从。平公,晋平公,名彪,春秋晋国君主。从平公饮,齐景公伴着晋平公饮酒。

③师旷侍坐:师旷,晋平公的著名乐师。侍坐,陪坐。

④惠民:惠,施恩惠。惠民,施恩惠给百姓。

⑤中坐:饮酒至中间。

⑥舍:宾馆。

⑦公子尾、公子夏:公子尾、公子夏俩是齐惠公的后代,是齐景公的同族兄弟。

⑧说之:说,通“悦”,快乐。

⑨拟于公室:拟,比拟。公室,皇室,指小朝廷。

⑩发廪(lǐn)粟以赋众贫:廪,米仓。粟,小米,泛指粮食。赋,施与。发廪粟以赋众贫,开粮仓把粮食发放给贫苦群众。

(11)宫妇不御者:宫妇,朝廷中宫女。不御,没有被宠幸了的。这句话意思是,朝廷中那些没有被宠幸了的宫女。

(12)七十受禄米:七十,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禄米,施舍的粮食。“七十受禄米”是说,七十以上的老人受到了政府给予的粮食施舍。

(13)鬻(yù喻)德惠施于民也:鬻,卖,这里作施舍解。这

句话的意思是施德施惠给百姓。

故事大意

齐景公到了晋国,和晋平公对饮,师旷陪着。齐景公就怎么才能把国家管好这个问题讨教师旷:“太师,您将用什么妙招教我?”师旷回答:“您必须执行恩惠百姓的政策。”酒饮至一半,酒兴正浓,齐景公将要出来,又向师旷讨教上述问题,师旷又作上述同样内容的回答:“恩惠百姓”。齐景公到了宾馆,师旷送,齐景公再问师旷上述问题。师旷再次作上述回答:“恩惠百姓”。齐景公在宾馆里,专心地思索着师旷的话,酒还没有醒,已经醒悟到师旷话的内涵了。师旷提到的公子尾、公子夏两人,是齐景公的两位弟弟,他们俩很得齐国百姓的民心,家很富贵,老百姓爱戴他们,可他们俩与皇室抗衡,这是危及我的君位的。现在师旷要我施恩惠于百姓,是否是要我与两个弟弟争夺百姓?于是齐景公立即回国,打开米仓把粮食分给贫民,把府库里财物赐给孤寡的人,使仓无陈粮,库无余财,让朝廷中没有被亲幸过的宫女嫁出去,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分给他们禄米。用施恩惠给百姓的办法,和两个弟弟争夺民众。这样过了两年,两个弟弟出逃,公子夏逃到楚国,公子尾逃到晋国。

读后感

本则故事告诉我们如何治理好国家的一个基本道理:“惠民”。

师旷讲的这个道理是对的,有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一说。

故事说齐景公在不同场合,三次向师旷“问政”,“太师将奚以教寡人?”师旷三次回答:“君必惠民而已。”回答是斩钉截铁的。

必“惠民”,故事还通过对比的笔法写其中的道理。讲齐景公两位弟弟公子夏、公子尾的“惠民”故事。因为两位弟弟也“惠民”,在齐国也造成了“甚得齐民”的效果。齐景公就在这个“惠民”问题上与两位竞争对手作竞争,看谁做得更好,更得“齐民”。齐景公实行开仓济粮政策、开库资物政策等,击败了两位弟弟,使两弟弟出逃他乡。

现代有一句十分重要的治国格言“以民为本”。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考虑“民”。权要以民为用,事要以民为想,情要以民为系,理要以民为据,一切的一切都要考虑民。

齐景公在“惠民”问题上是胜了两位弟弟的了,但他做的并不根本,只是在表象上“惠民”,如开仓济粮、开库资物等,须知仓里的东西是要发放完的,库里的物资是要发放完的,是不可能长久的。没能在“惠民”的根本问题上出新招,如发展生产以富民、惠民等。

反观我们今天,在“惠民”、“富民”等问题上,城市实行劳保政策、农村实行减税政策,大力发展生产,大力发展经济,在注意提高经济效益、改善良好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增长GDP,努力使我们国家做到国富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