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韩非子说故事(大众阅读系列)
1221600000155

第155章 秦昭王不施赈

故事原文

秦大饥①,应侯②请曰:“五苑③之草著、蔬菜、橡果、枣栗,足以活命,请发之。”昭襄王④曰:“吾秦法,使民有功而受赏,有罪而受诛。今发五苑之蔬草者,使民有功与无功俱赏也。夫使民有功与无功俱赏者,此乱之道也。夫发五苑而乱,不如弃枣蔬而治。”一曰:“令发五苑之蓏⑤、蔬、枣、栗,足以活民,是用民有功与无功争取也。夫生而乱,不如死而治,大夫其释⑥之。”(《外储说右下》)

注释

①秦大饥:秦,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的国名。大饥,即大饥荒。意思是秦国闹了大的饥荒。

②应侯:即范雎(jū居),应侯是范雎的封号。秦昭襄王时,范雎任相,被封于应,所以范雎也称应侯。

③五苑:地名,帝王游乐打猎的地方。

④昭襄王:秦昭王,战国时期秦国的君主。

⑤蓏(luǒ裸):瓜类作物的果实。

⑥释:放,放弃。

故事大意

秦国闹大灾荒,应侯范雎请示秦昭襄王,建议用五苑中的蔬菜、瓜果等救灾。昭襄王不同意。说:“按秦国法律,民有功受赏,有罪受诛。现在发五苑的蔬菜、瓜果给众人,有功的人、无功的人全有,这是一种乱。与其发五苑的蔬菜瓜果而乱,不如弃蔬菜瓜果而治。”另一种说法是:“假如发放五苑的蔬菜瓜果,虽然可以活命,但那是有功的人与没有功的人在互相争利。与其生而乱,不如死而治,你就放弃你的主张吧。”

读后感

救灾施赈与信赏信罚是两回事。救灾施赈,帮助灾民摆脱困难,维持其生计,使他们活下来。信赏信罚属于法律问题,对有功的奖,对违法的实行法律惩处。

本故事发生背景是秦大灾,民生困难,难以生存。应侯范雎建议救灾施赈是正确的。秦昭襄王却不主张这样做,是错误的。他还有一套理论,认为这样做,会使人人得利,包括有功的、无功的,不利于信赏信罚。认为与其使他们活着增乱,不如让他们痛快死去,拒绝范雎建议。昭襄王的理论是谬论,人处于灾荒之中,生命遇险,救命要紧,此刻谈什么赏罚问题。假如,你要赏有功的,那就请你在灾民中找有功的。

又想,你不赈灾,民不满,造反了怎么办?这时,是生而乱还是死而乱?是死而治还是生而治?这能不细细思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