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韩非子说故事(大众阅读系列)
1221600000027

第27章 一鸣惊人

故事原文

楚庄王莅政①三年,无令发,无政为②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③:“有鸟止南方之阜④,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⑤,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⑥。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⑦之,不榖知之矣⑧。”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庄王不为小害善⑨,故有大名;不蚤见示⑩,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11)(《喻老》)

注释

①楚庄王莅(lì历)政:楚庄王,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参见本书故事14注①。莅,临,到。莅政,临政,执政。楚庄王莅政,楚庄王执政。

②无令发,无政为:无令发,没有发布过政令。无政为,没有处理过政事。

③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右司马,官名,主管军事工作的官。御座,在一旁的侍卫。隐曰,用隐约的语言说话。全句意思是,右司马侍卫陪坐用隐约的语言同王说。

④有鸟止南方之阜:有一只大鸟栖息在南方的山丘上。

⑤嘿然无声:默默无声。

⑥将以观民则:民则,民众的态度。将以观民则,将以此观察民众的态度。

⑦释:放。

⑧不榖知之矣:不榖,不善,古君王自谦用语,即我。不榖知之矣,我知道了。

⑨不为小害善:不因为是小事而妨害去做善事。

⑩不蚤见示:蚤,通“早”。见,即现。不蚤见示,不预先表现出来。

(11)“大器晚成,大音希声”:老子语,见《老子·四十一章》。句中的“希”即“稀”。全句的意思是:最有用的器皿总是最后制成的,最洪亮的声音却听不到其声音来。

故事大意

楚庄王在位三年,不发令,不施政。有一位是右司马的官用隐约的语言同王说:“有一只鸟停在南方的山阜上,三年不张翅膀,不飞不叫,这是什么鸟?”王答:“三年不张翅膀,是等待着让羽翼丰满;不飞不叫,是在观察着百姓的生息情况。眼前虽然不飞,但一旦飞起来必然冲天;虽无鸣,但一旦鸣起来必惊人。你放心好了,你关心我,不才的我知情了。”半年以后,楚庄王亲自执政了,废弃了十件不合理的事,举办九项利民措施,诛杀有问题的大臣五人,起用了六位没有官位的读书人,国家大治。发兵打齐国,在徐州败了齐;在河雍那个地方胜了晋国;在宋国又会合了各诸侯,就这样楚庄王在天下称了霸。楚庄王不为小事而妨害去做善事,所以才有大名;不求早早显示自己,所以有大的功绩。这就叫做“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读后感

成语“一鸣惊人”即出于此,是由这段文字中“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的话演化而来。

这是韩非为解释老子的观点而写的一段文字,解释了《老子·四十一章》的话“大器晚成,大音希声”的思想。

老子是主张“无为而治”的,但千万别以为老子是主张什么都不治的,是一无所治的。果然如此,“大器晚成”的“成”从何来?“大音希声”的“音”从何来?拿实行老子政策做得较好的楚庄王来说,他虽然在一段时间里“无令发,无政为”,但他“处半年,乃自听政”后,却有“为”起来,而且“大为”起来,如“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举兵诛齐”、“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等,使“邦”大治,“霸”了天下。

老子是讲“无为”的。《老子》一书十次以上使用了这个词。但他讲“无为”,绝不是一无所为。老子讲“无为”,但也讲“为无为”(《老子·六十三章》)。什么是“为无为”呢?是说“无为”是为了更好地“为”。“无为”(不为)的结果是永远无为(无作为),有“为”才有所为(有作为)。“无为”只是一种办事的手段而已,在一段时间里“无为”,在一个空间里“无为”,让他人去“为”,“君道无为”点,自己少“为”点,让“臣道有为”点,手下的人多“为”点,积极性高一点,这样做有何不好呢?我“无为”,让他人“为”,结果却演化成自己的“为”,自己的多“为”,自己的大“为”,最终得出结论是“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四十八章》)。

好一个楚庄王,做事不因小失大,不求早日显示自己,默默地等候时机,无为着,无为着,有为了,终于成了“大器”,有了“大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