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韩非子说故事(大众阅读系列)
1221600000083

第83章 倚辕立信

故事原文

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①。秦有小亭②临境,吴起欲攻之。不去③,则甚害田者;去之,则不足以征甲兵④。于是乃倚⑤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⑥此南门之外者,赐之上田、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还赐之如令。俄⑦又置一石赤菽⑧东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于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人争徙之。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人争趋之。于是攻亭,一朝而拔之⑨。(《内储说上七术》)

注释

①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吴起,卫国人,?—前381年,杰出的军事家、法家。作为军事家,著《吴子兵法》,帮助魏打了很多胜仗,治军以严著称,其所带的军队有“吴家军”的美誉。作为法家,在仕于魏、楚等国期间,实行法治,效果卓著。魏武侯,魏国君主。西河,魏郡,在今陕西东北部黄河西岸地区。守,长官。这句话的意思是,吴起任魏武侯西河郡那个地方的行政长官。

②亭:岗亭、营堡。

③去:除掉。

④不足以征甲兵:不足以,不值得。征甲兵,征调士兵。

⑤倚:放,靠。

⑥徙:迁移,搬动。

⑦俄:不久。

⑧一石(dàn担)赤菽:石,重量单位,古时,一石为一百二十斤。赤菽,红色的豆子,赤豆。一石赤菽,一石赤豆。

⑨一朝(zhāo招)而拔之:朝,一个早上,形容时间短暂,不长的时间。拨,除去。一朝而拔之,花很短暂的时间就把这个小亭除掉了。

故事大意

吴起在魏武侯下任西河郡守。秦有一个边旁岗亭临魏国边境,吴起欲攻之。这个亭若不除去,危害百姓农民;若要除去,又不值得去招募众多士兵。如何办?吴起想出一法,在城的北门外立一车辕,发令说,有谁能把此车辕搬动到南门的,赏上等田、上等住宅。起初人们没有响应,终有人这样做了,吴起按令所示的办,给赏。不久,吴起又置一石赤豆于东门外,下令说,谁能把这一石赤豆搬到西门外的,还是按上述所说的办法给予赏赐。人们争着去搬动这一石赤豆。吴起又发令了,明日攻秦亭,谁捷足先登上秦亭者,给当大夫的官,赐上等的田与宅。人们争着攻亭立功。花很短的时间就把这个秦亭攻下来了。

读后感

这是个吴起讲“信”的故事。

关于吴起讲“信”的事,在《吕氏春秋》一书中还写有这么一则:吴起在魏治理西河,吴置一车辕于南门外,发令说,有人能推倒此车辕者,任大夫,有一位胆大者按吴起所说的做了,吴践诺。该故事与本故事吴起克秦亭情节十分类似。

关于吴起“倚辕立信”的故事,在商鞅的事迹中也能见到,商鞅有“移木立信”的故事,两个故事情节极其相似,但商鞅的故事要早于本故事几十年。

“信”是治军的一个重要问题。《孙子兵法》中说到将必须具备的素质时,说了五个素质:“智、信、仁、勇、严”,“信”是其中一个。吴起在他所著的《吴子兵法》一书中,在“治兵”那个篇目中,在讲到“进兵之道”时,说带兵必须做到“四轻”(地轻马,马轻车,车轻人,人轻战),“二重”(进重赏,退重刑),“一信”(行之以信)”,强调了“信”。

本故事强调的是一个“信”字,“信用”的“信”,言出法随,说到做到。吴起在本故事中,为运用“信”的作用把仗打好作了充分的阐述。在本故事里,吴起三次行“信”逐次进展,获得成功。第一次,在城的北门外立车辕,发令说,有谁能把此车辕搬动到南门的,赏田、赏宅。有人这样做了,吴起按令办。第二次,吴起置一石赤豆于东门外,发令说,谁能把这个搬到西门外的赏,人争徙之,吴起兑现。第三次,吴起发令明晨攻秦亭,谁得头功者仕官,赐田与宅。人们争着立功。吴起就这样地一次一次实行“信”,而且在三次实行的信赏中,都突出了一个“重”字,立大功者重赏,重赏出勇夫,从而产生了强大的战斗力,结果在短暂的时间里就把秦亭攻了下来。

“信”是管理之本,有“信”才有“威”,有“信”有“威”才有力。我们搞管理必须重视“信”,建立诚信机制,制定好诚信制度,信守言诺,信守制度之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