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世说新语
1231900000013

第13章 文学第四(3)

①于法开:东晋高僧,精佛法,擅医术。②不分:不服气。③剡(sbàn善)下:剡县(今浙江嵊县)一带。④弟子:名法威。出:赴;往。⑤比(bì庇):及;等到。⑥往反:反复辩难。⑦林公:即上文所说“支公”,支道林。⑧何足:何必。寄载:指传言、授意。⑨自然:天然,即道家认为生成万物的大自然。禀受:指人从大自然那里接受的品性资质。写:同“泻”。名通:精妙的解释。康僧渊:晋高僧,西域人,生于长安,其余不详。初过江:晋成帝时与康法畅等渡江南下。忽:忽然。殷渊源:殷浩,字渊源。许:处。语言辞旨:指谈吐风范和义理内容。两句:所略述的内容,都是自己过去深刻领悟的。粗举:略举。参诣:参悟,领悟。

[译文]

于法开开始与支道林争名,后来人心渐渐倾向于支道林,于法开很不服气,就隐居到剡县一带。他派出弟子到京都去,叮嘱弟子要经过会稽。那时支道林正在会稽讲《小品》经。于法开告诫弟子讲:“支道林讲经,等你到会,应该是讲到某品中。”就向他演示辩论诘难的问题有几十个回合,还说:“向来在这些地方是讲不通的”弟子依照他的话去拜访支道林。正碰到支道林在讲经,于是小心地转述了于法开教给的意见,与支道林反复辩难了多时,支道林理屈,厉声说:“你又何必经人授意呢!”

中军将军殷浩询问:“大自然并没有存心赋予人类不同的品性天质,为什么世上刚好是好人少,坏人多?”众人没有谁能回答。丹阳尹刘惔回答说:“这就像把水倾泻在地上,不过四处流淌漫延,全没有流成那纯然是方形或圆形的。”一时间大家都极为赞叹,觉得是名言。

康僧渊刚去江南的时候,没有人清楚他,经常在集市中靠乞讨来谋生。一天忽然来到殷渊源(浩)的住处,正碰有很多宾客在座,殷渊源让他坐下,稍稍和他应酬几句就说到了经义名理之学。康僧渊的言谈意旨一点不比殷渊源劣;不管是深刻领会的还是粗略提出的义理,全是他一直钻研而且造诣很高的成果。因为这次谈论,人们才懂得了他。

殷、谢诸人共集。谢因问殷:“眼往属①万形,万形来入眼不?”

人有问殷中军:“何以将得位而梦棺器,将得财而梦矢秽②?”殷曰:“官本是臭腐,所以将得而梦棺尸;财本是粪土,所以将得而梦秽汙。”时人以为名通③。

殷中军被废东阳,始看佛经。初视《维摩诘》,疑“般若波罗密”④太多;后见《小品》,恨此语少。

支道林、殷渊源俱在相王⑤许。相王谓二人:“可试一交言,而才性殆是渊源崤函⑥之固,君其慎焉!”支初作,改辙远之⑦;数四交,不觉入其玄中。相王抚肩笑曰:“此自是其胜场⑧,安可争锋!”

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⑨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注释]

①属:通“瞩”,看。②矢秽:屎。矢:通“屎”。秽:脏物。③名通:通达之见。④般若波罗密:梵语即到达“智慧的彼岸”。⑤相王:指司马昱,当时以会稽王身份居相位,所以称相王。⑥崤(xiáo淆)、函:崤山和函谷关,是战国时秦国的险要关塞,这里用来比喻殷渊源关于才性的阐述无懈可击。⑦改辙:本指改变行车途径,这里指改变说话的路子和话题。⑧胜场:擅长的领域。⑨《毛诗》:即《诗经》,是周代的一部诗歌总集。遏:即谢玄,小名遏,谢安的侄儿。“昔我”四句:大意是:昔日我离家出征的时候,杨柳轻轻摆荡;如今我回到家乡啊,雪花漫天飘扬。“谟”二句:大意是:国家大计一定要号召,重大方针政策要及时宣告。

[译文]

殷浩、谢安等人在一起集会。谢安便询问殷浩:“眼睛注视着万物的形状,万物的形状是否就会进到眼睛中呢?”

有人询问殷中军(殷浩):“为什么快要得官而会梦见棺材,快要得财而会梦见粪便呢?”殷浩回复:“官本是臭哄哄的东西,故而将得而会梦棺材死尸;财本是粪土,故而将得便会梦见污秽。”那时的人们把这当作名言。

殷浩被去职罢官,迁居东阳,才开始看佛经。最开始读《维摩诘经》时,怀疑“般若波罗密”这话太多了,之后读到《小品》,又为这样的话太少了而觉得遗憾。

支道林、殷渊源都在相王司马昱府中。司马昱对两人说道:“你们能够试着辩论辩论。不过才性问题恐怕渊源像崤山、函谷关一样牢固,您可要小心啊!”支道林开始辩论时,改换话题来远远避开才性问题;不过几个回合辩论后,不觉就进到了渊源的玄理之中。司马昱拍着肩膀笑着说:“这原本是他必胜的地方,您哪里能够和他争锋呢!”

谢安趁子侄们集会的机会,询问:“《诗经》里面哪句最好?”谢玄称赞说:“最好的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安就说:“谟定命,远猷辰告。”他觉得这一句非常有高雅之士的深远意趣。

张凭举孝廉①,出都,负其才气,谓必参时彦②。欲诣刘尹③,乡里及同举者共笑之。张遂诣刘。刘洗濯料事,处之下坐,唯通寒暑,神意不接④。张欲自发无端。顷之,长史诸贤来清言,客主有不通处,张乃遥于末坐判之,言约旨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坐皆惊。真长延之上坐,清言弥日,因留宿。至晓,张退,刘曰:“卿且去,正当取卿共诣抚军⑤。”张还船,同侣问何处宿,张笑而不答。须臾,真长遣传教觅张孝廉船,同侣惋愕。即同载诣抚军。至门,刘前进为抚军曰:“下官今日为公得一太常博士妙选。”既前,抚军与之话言,咨嗟称善,曰:“张凭勃窣⑥为理窟。”即用为太常博士。

汰法师⑦云:“‘六通’、‘三明同归’⑧,正异名耳。”

[注释]

①张凭:字长宗,东晋吴郡(今江苏苏州)人。②彦:才俊之士。③刘尹:刘惔。④神意不接:满不在意。⑤抚军:简文帝司马昱。⑥勃窣:才气纵横,辞藻缤纷。⑦汰法师:竺法汰,晋代的高僧。⑧六通、三明:佛教用语,六通指天眼通、天耳通、身通、它心通、宿命通,漏尽通(漏:烦恼);三明:指知过去、现在、未来。同归:性质、指向相同。

[译文]

张凭被推荐为孝廉后,去了京都,自负才气,说必定要参见当时的才俊之士。他要拜见刘惔,同乡人和同被推荐为孝廉的人都笑话他。张凭于是拜访刘惔。刘惔正在洗濯和处置事情,将张凭安排在下坐,只是说了几句客套话,满不在意。张凭想自己挑起谈话却没有机会。之后,长史王濛等名贤来辩论,客人和主人有议论不畅之处,张凭远远坐在末坐上评价。言语简约,旨意深远,能够使谈论双方心怀舒畅,满坐之人都十分惊讶。刘惔请张凭上坐,整天辩论,并留他住宿。到了天亮,张凭要离去,刘悛说:“你先走,我正要和你一块拜见抚军大人。”张凭回到船上,同伴问他晚上在哪儿住宿,张凭笑而不答。一会儿,刘惔派人传达命令查找张凭的船只,同伴叹惋惊愕。这样张凭和刘惔回去拜见抚军。到了门前,刘惔先进去对抚军说到:“我今日为你得到一位太常博士的最好人选。”张凭跟着走上前去,抚军和他谈话,啧啧称赞,说到:“张凭才气纵横,辞藻缤纷,领会义理的根本所在。”立马任用张凭为太常博士。

法师竺法汰说到:“六通、三明同一性质,不过名称不同罢了。”

支道林、许、谢盛德①共集王家②,谢顾谓诸人:“今日可谓彦会。时既不可留,此集固亦难常,当共言咏,以写其怀。”许便问主人:“有《庄子》不?”正得《渔父》一篇。谢看题,便各使四坐通③。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许语,叙致精丽,才藻奇拔,众咸称善。于是四坐各言怀毕,谢问曰:“卿等尽不?”皆曰:“今日之言,少不自竭。”谢后粗难④,因自叙其意,作万余语,才峰秀逸,既自难干⑤,加意气拟托,萧然自得,四坐莫不厌心⑥。支谓谢曰:“君一往奔诣⑦,故复自佳耳。”

殷中军、孙安国、王、谢能言诸贤,悉在会稽王许,殷与孙共论《易象妙于见形》,孙语道合,意气干云⑧。一坐咸不安⑨孙理,而辞不能屈⑩。会稽王慨然叹曰:“使真长来,故应有以制彼。”即迎真长,孙意己不如。真长既至,先令孙自叙本理。孙粗说己语,亦觉殊不及向。刘便作二百许语,辞难简切,孙理遂屈。一坐同时拊掌而笑,称美良久。

[注释]

①许:许询。谢:谢安。盛德:美德。②王家:王濛家。③通:解释,阐述。④粗难(nàn):粗略地加以驳难。⑤干:干犯,冒犯,指反驳。⑥厌心:心服。⑦一往奔诣:指直接阐明要领,达到很高境界。⑧意气干云:意气冲天。形容很得意。⑨不安:不满意。⑩屈:驳倒,制服。向:先前。辞难:问难,诘问。

[译文]

支道林、许珣、谢安等有名望的人都在王濛家集会,谢安四下看看对大家说:“今日可说是群英会。时光既然难以留住,这种集会也难常有,应该一起畅谈吟诗,以抒发自己的感想。”许珣就问主人:“有《庄子》吗?”只找到一个《渔父》。谢安看题目,便让四座的人辩论。支道林先行讲说,说出七百来字,精巧明丽,才气文藻奇崛卓越,众人都说好。在四座都谈完了自己的言论后,谢安询问:“诸位的话都说完了吗?”众人都说:“今日议论,很少有言而不尽的。”谢安便略加诘难,自叙己意,洋洋万言,才干突拔秀逸,气势既难冒犯,又加以对志趣的比喻寄托,潇洒自如,四座无不服气。支道林对他说:“你一直才思畅适,故而自然美妙。”

殷浩、孙安国(盛)、王濛、谢安等长于清谈的名流,都聚会在会稽王司马昱的住所。殷浩和孙安国两人一块辩论《易象妙于见形》这篇文章。孙安国口若悬河,意气飞跃。满座的人即使不满意孙安国的道理,但是又不能辩倒他。拿稽王十分感慨地叹息道:“要是刘真长来了,一定会有办法制服他。”跟着派人去迎请刘真长,孙安国感觉到自己辩不过刘真长。刘真长来后,先叫孙安国讲说自己原先的道理,孙安国简单地说了一下自己的言语,也认为很不如刚才所讲的。刘真长接着讲了二百多句话,论述和质疑都十分简明贴切,孙安国的道理便被辩倒。满座一起拍手大笑,赞美不已。

僧意在瓦官寺中,王苟子来,与共语,便使其唱理①。意谓王曰:“圣人有情不?”王曰:“无。”重问曰:“圣人如柱邪?”王曰:“如筹算,虽无情,运之者有情。”僧意云:“谁运圣人邪?”苟子不得答而去。

司马太傅②问谢车骑:“惠子其书五车③,何以无一言入玄④?”谢曰:“故当⑤是其妙处不传。”

殷中军被废,徙东阳,大读佛经,皆精解,唯至“事数”⑥处不解。遇见一道人,问所签,便释然。

殷仲堪精覈玄论⑦,人谓莫不研究。殷乃叹曰:“使我解《四本》⑧,谈不翅尔⑨。”

殷荆州曾问远公:“《易》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殷曰:“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便是《易》耶?”远公笑而不答。

[注释]

①唱理:这里指首先阐述玄理。②司马太傅:司马道子(364—403)。③惠子其书五车:惠施,战国时宋人,名家代表人物之一。其书五车,谓其读书多,著述多。④玄:玄理。⑤故当:表拟测,可能,或许。⑥事数:佛教用语,指听到和看到的一切事物。⑦殷仲堪:晋陈郡(今河南省淮阳)人。精覈:精研,深入研究。玄论:玄学理论。⑧四本:才性论。⑨谈:玄谈。翅:同“啻(chì)”,仅,只。尔,如此。远公:慧远和尚,是晋时高僧。“铜山”二句:据《汉书,东方朔传》记载,汉武帝时,未央宫前殿钟无故自鸣,三日三夜不止。东方朔解释说,铜是山之子,山是铜之母,母子感应,因山有崩塌,所以钟才先鸣。后果然有报告说南郡山崩。

[译文]

意和尚住在瓦官寺中,王苟子来和他一块儿谈论玄理,便要他先讲说。意和尚询问王苟子说:“圣人有感情没有?”王苟子回答:“没有。”意和尚又问道:“圣人像柱子那样吗?”王苟子说:“像筹码,即使没有感情,但是运用它的人有感情。”意和尚又询问:“谁来运用圣人呢?”王苟子答复不出就离开了。

太傅司马道子询问车骑一将军谢玄:“惠施的书有五大车,为何没有一句论及玄理的呢?”谢玄说:“或许是其中的奥妙之处没有传下来吧。”

殷中军(殷浩)被罢职,流放到东阳,大读佛经,都能领会精到,唯有读到“事数”那部分不懂。遇见一个和尚,拿作了标记的地方请教他,才消除了疑问。

殷仲堪研究玄理细致深入,人们说他没有什么没研究过。他便感叹说:“要是我明白‘四本’的才性之理,谈说起来就不止如此了。”

荆州刺史殷仲堪问慧远和尚:“《周易》以什么为根本?”慧远回答:“《周易》以感应为根本。”殷又问道:“铜山在西边崩塌,有灵验的钟在东方相应,这便是《周易》吗?”慧远笑而不答。

羊孚弟娶王永言①女。及王家见婿,孚送弟俱往。时永言父东阳②尚在,殷仲堪是东阳女婿,亦在坐。孚雅③善理义,乃与仲堪道《齐物》④,殷难之。羊云:“君四番后当得见同。”殷笑曰:“乃可得尽,何必相同!”乃至四番后一⑤通。殷咨嗟曰:“仆便无以相异!”叹为新拔者久之。

殷仲堪云:“三日不读《道德经》⑥,便觉舌本间强⑦。”

提婆⑧初至,为东亭第讲《阿毗昙》⑨。始发讲,坐裁半,僧弥便云:“都已晓。”即于坐分数四有意道人,更就余屋自讲。提婆讲竟,东亭问法冈道人曰:“弟子都未解,阿弥那得已解?所得云何?”曰:“大略全是,故当小未精覈耳。”

桓南郡与殷荆州共谈,每相攻难。年余后,但一两番。桓自叹才思转退,殷云:“此乃是君转解。”

[注释]

①王永言:王讷之,字永言。②东阳:指王临之,字仲产。③雅:很,甚。④《齐物》:即《齐物论》,是《庄子》中的一篇。⑤一:竟然,表示事情出乎意料。⑥《道德经》:即《老子》。⑦舌本间强:意思是对理论根据生疏了,才思就不敏捷,言谈就不流畅。舌本,舌根。间,处。强,僵硬。⑧提婆:僧伽提婆,东晋时来自西域的高僧。⑨东亭:指王珣。《阿毗昙》:佛经名,指《阿毗昙八犍度论》或《阿毗昙心论》。有意:有才智;有见识。弟子:对僧人谦称自己。故当:只;只是。转解:变得松懈。

[译文]

羊孚的弟弟娶王永言的女儿为妻子。当王家要见女婿时,羊孚送弟弟一起前去。这时王永言的父亲王临之还活着,殷仲堪是王临之的女婿,也在内。羊孚很善于辩析义理,便和殷仲堪探讨《庄子·齐物论》。殷仲堪反驳了羊孚的看法,羊孚说:“您经过四个回合后一定会和我的见解相同。”殷仲堪笑着说:“只要可以将观点谈透,为什么必定相同!”等到四个回合后二人见解竟然完全一样了。殷仲堪感慨道:“我已没有什么见解跟你不同了!”并称赞很久羊孚是后起之秀。

殷仲堪说:“三天不看《道德经》,就会感到舌根发硬了。”

提婆和尚刚来,被请往东亭侯王珣家中讲说《阿毗昙经》。刚刚首次宣讲,坐到中途,王僧弥就说:“我已经全都清楚了。”立马在座中分出几个有见解有悟性的和尚,另到其他房间里自己讲说。提婆讲完后,王珣问法冈和尚说:“我还全都没有清楚,阿弥哪能已经清楚了呢?他所了解的怎么样?”法冈和尚说:“大致都正确,不过稍微不够精准详细。”

南郡公桓玄和荆州刺史殷仲堪一块儿谈论,往往相互反驳非难。一年多以后,只有一两次辩难了,桓玄自己感叹才气和思力越来越退化了,殷仲堪说:“这只不过是你变得松懈了。”

文帝尝令东阿王①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②以为汁。萁在釜下燃③,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魏朝封晋文王为公④,备礼九锡⑤,文王固让不受。公卿将校当诣府敦喻⑥,司空郑冲驰遣信就阮籍求文。籍时在袁孝尼⑦家,宿醉扶起,书札⑧为之,无所点定⑨,乃写付使。时人以为神笔。

左太冲《三都赋》初成,时人互有讥訾,思意不惬,后示张公,张曰:“此二京可三。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经高名之士。”思乃询求于皇甫谧。谧见之嗟叹,遂为作叙。于是先相非贰者,莫不敛袵赞述焉。

刘伶著《酒德颂》,意气所寄。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