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六祖坛经浅析
1237700000015

第15章 定慧品第四(1)

释品题:禅定,是体;寂而常照。智慧,是用。照而常寂,体用不二,谓之定慧。据《佛祖历代通载》卷九载,唐宣宗问荐福辨禅师:“如何是戒定慧?”答曰:“防非止恶名戒,六根涉境不随缘名定,心境俱空,照鉴为慧。”定由慧而生,由定才能发慧,所以戒定慧是三无漏学。能持戒也可以得到无漏,能修定也可以得到无漏,能发慧也可以得到无漏。故要想得定,先要持戒。如何做呢?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这一品是记述六祖为大众开示定与慧体用不二的法义,故以“定慧”为品题。

经文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①。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注释

①四相:关于“四相”之解释有三种。第一,指显示诸法生灭变迁之生、住、异、灭等四相,又作四有为、四有为相、四本相。属心不相应行法。第二,对有为法之四种观相。即自性相、著所住味相、随顺过失相、随顺出离相。第三,指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说,众生对个体心身所执之四种相。又作四见、我人四相、识境四相。据文中之义,当是指第三种“四相”,简释如下:(1)我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我所为实有,此称为“识境我相”;众生于涅槃之理,心有所证,于取其所证,心执著而不忘,认之为我,此称为“智境我相”。(2)人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生于人道为人,而异于其余诸道,此称为“识境人相”;比智境我相已进一步,不复认识为我,尚待我悟之心,此称为“智境人相。”(3)众生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依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生,此称为“识境众生相”;比前智境人相又进一步,虽已超过我人二相,尚存了证了悟之心,此称为“智境众生相”。(4)寿者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受一期(从生至死)之寿命,长短之一,因人而异,成就不断而住有分限,此称为“识境寿者相”;比前智境众生相复进一步,虽已超过“了”心,尚存能觉之智,如彼命根潜续于内,此称为“智境寿者相”。提示禅宗从定慧为本,尤其定慧均等双修,倘若偏于修定,而没有慧的相济相成,势将陷落于死水枯木顽石之定;倘若偏于修观,而没有定的相济相成,势将陷落掉举颠狂入魔之观。只有定慧双修,寂寂是惺惺的寂寂,惺惺是寂寂的惺惺,才是禅宗修持定慧法的本旨。宗下的行者,须只把定慧看作一个。若说“定后发慧”或“先慧后定”,这就成了两个。定即慧,慧即定。定不是慧是枯寂,死水不藏龙;故曰:“惺惺的寂寂是定,无记的寂寂非定。”慧而不定是狂慧,纷然失其心;故曰:“寂寂的惺惺是慧,而散乱的惺惺非慧。”由此而言,说定慧双修,都是加强语气告诫行者。

经文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如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诌曲①、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②,却被维摩诘诃③。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④,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注释

①谄曲:谄,巴结奉承;谄媚。《春秋公羊传·隐公四年》:“公子翚谄乎隐公。”曲,与直相对,就是不直。《礼记·经解》:“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谄曲,即是谄媚不正的意思。②舍利弗: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其母为摩伽陀国王舍城婆罗门论师之女,出生时以眼似舍利鸟,乃命名为舍利;故舍利弗之名,即谓“舍利之子”。又名优波底沙或优波提舍、优波帝须等,意译为大光,即从父而得之名。据《佛本行集经》卷四十八《舍利目连因缘品》载,舍利弗自幼形貌端严,及长,修习诸技艺,通晓《四吠陀》。年十六即能挫伏他人之议论,诸族弟悉皆归服。年少之时,与邻村之目犍连结交,尝偕伴赴王舍城外祇离渠呵之大祭,见众人混杂嬉戏,顿萌无常之感,即剃除须发,投六师外道中之删阇耶毗罗胝子出家学道,仅七日七夜即贯通其教旨,会众二百五十人皆奉为上首,然舍利弗犹深感未能尽得解脱。其时,佛陀成道未久,住于王舍城竹林精舍,弟子阿说示(又称马胜比丘)著衣钵,入城中乞食。舍利弗见其威仪端正,行步稳重,遂问所师何人,所习何法。阿说示乃以佛陀所说之因缘法示之,令了知诸法无我之理。舍利弗旋即与目犍连各率弟子二百五十人同时诣竹林精舍皈依佛陀。据《十二游行经》载,舍利弗归佛后,常随从佛陀,辅翼圣化,为诸弟子之上首;复以聪明胜众,被誉为佛弟子中“智慧第一”。据《众许摩诃帝经》卷十一、卷十二、《贤愚经》卷十《须达起精舍品》等载,舍利弗并通晓外典,屡以超绝之辩才摧伏赤眼婆罗门等外道;而须达多长者之皈依佛陀,捐建祇园精舍等事,亦为舍利弗撮合接引所致。据《四分律》卷四十六、《十诵律》卷三十七等所载,佛陀晚年,提婆达多唱五事非法,欲破僧团,并率五百比丘遁入伽耶山中,舍利弗乃与目犍连共至彼山,令五百比丘自悟其非,复归佛陀。舍利弗一生为僧伽长老崇敬,且屡为佛陀所赞美。后早于佛陀入灭,七日后荼毗,葬遗骨于祇园,须达多长者并为建塔。《法华经·譬喻品》所载,舍利佛得佛陀之记莂,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号华光如来。现存之《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二十卷、《舍利弗阿毗昙论》三十卷,相传系舍利弗所讲说者。宴坐:又作燕坐。安身正坐之意,指坐禅。为“坐禅”之代名词。③维摩诘诃:维摩诘,人名。中印度毗舍离城之长者。虽在俗尘,然精通大乘佛教教义,其修为高远,虽出家弟子犹有不能及者。据《维摩诘经》载,彼尝称病,但云其病是“以众生病,是故我病”,待佛陀令文殊菩萨等前往探病,彼即以种种问答,揭示空、无相等大乘深义。我国关于维摩诘与文殊问答情况之雕画颇多,如唐段成式之《塔寺记》、长安平康坊菩萨寺佛殿之《维摩变》壁画皆是。维摩诘之居室方广一丈,故称维摩方丈、净名居士方丈。诃,大声斥责。维摩诘诃,是据《维摩诘经·弟子品》的记载,佛陀欲派遣舍利弗去向维摩诘问疾而舍利弗不敢去,其因是舍利弗在林中宴坐树下,受到维摩诘“不必是坐为宴坐”的斥责批评。④颠:通“癫”。指精神错乱或行为放荡不羁。元稹《厅前柏诗》:“我本癫狂耽酒人,何事与君为对敌。”提示“道须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行者必须牢记此话,菩萨是“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唯凭一念正直之诚,举足下足,都是道场净土。那些矫揉造作教相以秘传侍法的人,自以为只此便是真佛教、真奇特,不知这正是自缠自缚,正是禅修的最大错误之道路。一行三昧者,唯专一行,修习正定。宗下重视的是“理的一行三昧”,除《坛经》外,其他的经论亦可证明:1《文殊般若经》下说:“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河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2《大乘起信论》说:“依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诸佛法身与众生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故一行三昧即一相三昧,又名真如三昧。若常坐不动以及念佛三昧,则为“事的一行三昧”,非宗下所用。昔者禅宗二十一祖宴修盘头尊者,常一食不卧,六时礼佛,清净无为,为众所归敬。二十祖阇夜多尊欲度之,先问彼众曰:“此伪行头陀能修梵行,所得佛道耶?”众曰:“我师精进,何故不可?”阇夜多曰:“尔师远道矣。苦行虽历尘劫,皆为虚妄之本。”众曰:“尊者蕴何德行而讥我师也?”曰:“我不求道,亦不颠倒;我不礼佛,亦不轻慢;我不长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离食;我不知足,亦非贪欲;一无所希,名之为道。”此即六祖所示“心不住法,道即通流”的“理的一行三昧”。

经文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①,人性自有利钝②。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业,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