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1238400000023

第23章 明清民间宗教的伦理思想(3)

三十二报收元满,忏悔除却脱离身。忏悔呵风骂雨心,忏悔欺神灭像心,

忏悔生忿忤逆心,忏悔欺师灭祖心,忏悔图名妄想心,忏悔嗔痴狡猾心,

忏悔闪照坑陷心,忏悔舌长诳语心。一世拱高多呵慢,八忏完满早超升。

总报家乡日月龙天皇王保平安,父母生身师父跟前教训成人,得理回还一世业障忏悔早收元。

三十二报恩,八忏脱离身。从今除却净,好去见世尊。《弘阳悟道明心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续编》第1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2006年,第511-512页。在这三十二报之前,先将报答“老世尊”和报“皇恩”列为报恩的第一、第二件大事,置于了报父母恩之前,既体现了民间宗教力求与现存政治制度相协调的立教宗旨,同时也反映出弘阳教把宗教的修行放在第一位,以入教修行即是报恩的伦理内涵。这三十二报中,不仅有佛教的报恩思想,亦有儒家及道教的孝道观念,其对儒释道三教伦理思想的吸收和融合可见一斑。此外,在《销释明净天华宝卷》中有类似的“十报恩”之说,即是:“一报天地盖载恩,二报日月照临恩,三报皇王水土恩,四报父母养育恩,五报祖师亲传法,六报护国护持恩,七报檀那多陈供,八报八方施主恩,九报九祖生净土,十类孤魂早超升。”《销释明净天华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4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251页。

总之,对于任何宗教来说,其在宣扬孝道的主张时,必然会碰到出世与在家孝亲之间存在着矛盾的“悖论”。只有用出家修行也是报答父母之恩、才是真正的大孝的理论,方可自圆其说,化解这一矛盾。显然,佛教的报恩思想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这种思想,经过历代佛教僧人的宣扬,在中国社会和民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那些如《盂兰盆经》及《父母恩重经》等脍炙人口的经卷自不必说,如宋代净土宗人宗赜就著有《孝友文》一百二十篇。其前一百篇讲述世间孝,后二十篇专论出世间孝。得出了世间孝为小孝,出世间孝因不受时间限制,并可将父母导生于净土而受无尽无量的福寿,因而才是大孝的结论见王日休《龙舒增广净土文》,《大正藏》第47册, 第271页。。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袾宏在《竹窗随笔》中也说:“世间之孝,一者承欢侍采而甘味以养其亲,二者登科入仕而爵禄荣其亲,三者修德励行而成圣成贤以显其亲,出世间之孝,则劝其亲斋戒奉道,一心念佛,求愿往生,永别四生,长辞六趣,莲胎托质,亲觐弥陀,得不退转。人子传亲,于是为大。”(明)袾宏《竹窗随笔》卷三《竹窗三笔》。可见,明清民间宗教吸取佛教报恩的孝道思想于其教义之中,也是当时现实社会伦理思想发展的必然反映,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明清民间宗教在继承和融合三教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和超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伦理思想。

§§§第三节 明清民间宗教的女性观

一最高女神——无生老母从前面几章关于“无生老母”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作为明清民间宗教的最高主神,无生老母俨然是一位高高在上的、拥有无比威力和权力的至上神。她既是创造宇宙万物和人类的创世者,而且还要拯救人类于水深火热的“苦海”之中,她统领着众多神佛,并指派他们临凡救世,因而她既是创世者,也是救世主。就是这样一位至高无上的神灵,在普通人的思想中,其形象应该是非常严肃、铁面无私的。然而,出现在明清民间宗教的众多经卷中她却一个非常亲切慈祥的母亲形象。在多数情况下,她没有深奥的说教,也没有严厉的斥责,面对流落东土的“九十二亿皇胎儿女”们,她只有同情、怜悯和后悔,并常常为他们的遭遇流泪和叹息。她是神,却拥有更多的人间女性的柔情和母性;她是人,又具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作出种种安排,克服重重困难,企盼实现和儿女们早日回家团圆。如《皇极金丹九莲还乡宝卷》中,在描写世尊(即无生老母)指派弥陀下凡解救九十二亿失乡儿女“返乡”之事时,写道:“古佛云宫显圣机,未曾开口泪双垂。哀告弥陀休违令,天元数尽你当极。”《皇极金丹九莲还乡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4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877页。虽然是在天宫,但神圣的古佛,也是铁骨柔情,还未说话,便潸然泪下,并“哀告”弥陀快去解救受苦受难的儿女们。于此,一位慈祥而又充满柔情的长者形象跃然纸上。而且以“天元数尽你当极”的“封官许愿”,就好像母亲在与家人对话,一切都笼罩在家庭和谐的浓浓暖意之中。在另一部《九莲经》即《佛说皇极金丹九莲证信皈真宝卷》中,也有同样的说法,只是把“世尊”换成了“无极圣主”。“无极圣主”就是“无生老母”,体现了不同教派的特色,其曰:“无极圣主显真机,未曾开口泪交颐。哀告弥陀三教主,天元数尽你当极。”《佛说皇极金丹九莲证信皈真宝卷》(明刊本),《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50-51页。

无生老母之所以这样动情地“哀求”弥陀下凡,去拯救那些忘记返乡的儿女,乃源于作为母亲对儿女的思念和担忧。俗语讲“儿行千里母担忧”,无生老母虽然是神,但对其所创生的九十六亿“皇胎儿女”同样也表现出了母爱。《钥匙经》说:钥匙古佛降临凡,不开天门,诸人受熬煎。我佛五百年前冤报冤,心中有病泪如麻。无生老母盼望咱众生,你们好恨心肠不还家乡,在外游荡贪玩耍,叫娘想儿女盼望杀。叫娘哭了一会又一会,娘与儿写书捎,又恐怕捎书人儿错传了。为娘钦差钥匙古佛走一遭,通开天堂路一条,传与男女上九霄。《钥匙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4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856页。无生老母想儿女想的涕泗横流,不但“哀告”古佛(弥陀)们去下凡,而且还让他们(临凡的仙佛们)捎去书信,苦苦哀求儿女们能够迷途而返,早日回家。在前述《佛说皇极金丹九莲证信皈真宝卷》中,也说:“无生母,在灵山,时时盼望,想婴儿,和姹女,泪点不干。等着我,临东土,传书寄信,收补你,皈家去,认祖皈源。”《皇极金丹九莲还乡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4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882页。另据李世瑜先生研究,在一贯道的《皇母家书》中,这样写道:“老母天宫放悲声,泪流不止湿云裳。皆为佛子迷世上,九六皇胎不还乡。差你临凡治世界,讲明三纲与五常;三从四德教妇女,温柔谦雅要端庄。”见李世瑜《现代华北秘密宗教》,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47页。而将无生老母的思念儿女之情描绘的最为生动感人的,莫过于八卦教的《老母哭灵山》了,经曰:无生母在宫中两泪纷纷,想儿女在红尘不见回音。我这里思想起长吁短叹,不由得心惨切大放悲声。想当初太皇宫母子失散,最不该将儿女赶下天宫。娘想儿只想得泪如秋雨,叫了声娘的儿可在那乡。娘想你只想得眼花失明,恨不能将儿女拉在面前。……无生母只哭得昏迷不醒,众诸佛前来劝祖母回宫。见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68页注①。由上可以看出,在明清民间宗教的众多经卷中,无生老母的每次出现,都被描写为一副哭哭啼啼的母亲思念儿女的形象,几乎每篇中都有“泪沾裳”、“泪纷纷”、“泪交颐”等字眼,可见她对儿女的思念和担忧之心情是何等的深切和悲伤。而她那亲切的召唤,对于那些迷途在外且沉沦苦海的人们来说,犹如听到了母亲的声音,更充满了慈爱的魅力和吸引力。

看到儿女们在人间凡尘由于所造之“业”,将要受到的苦难,无生老母在不断地哀求众仙佛下凡的同时,也会亲自前往救度,这是母爱之急切心情的又一体现。如《弘阳悟道明心经》说:无生母,在虚空,来看儿女。看婴童,苦行功,两泪纷纷。

认得是,无家儿,香男信女。老无生,发慈悲,度脱儿孙。

无生母,手内拿,擎天宝贝。放毫光,来显化,摄照儿孙。

正是那,善儿孙,香檀垂泪。忽得声,红光道,扑在凡笼。

无生母,显手段,度脱儿女。吓得那,苦儿孙,胆战心惊。

有老母,看娇儿,牺惶痛泪。揽回来,紫金船,回上安养。

想儿女,不还元,□仓垂泪。罩金船,驾金光,只至家乡。《弘阳悟道明心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续编》第1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2006年,第497页。虽然说对于儿女们在凡间,贪恋凡情,不思返乡的行为,无生老母常常以泪洗面,十分伤心。但当听到母亲的亲切的召唤时,儿女们也是跃跃欲试,急切皈家之心情溢于言表。《普明如来无为了义宝卷》说:“忽一时,有仙童,亲来接引,幢旗盖,仙乐响,喜笑盈盈。朝圆洞,见无生,亲身下拜,字母们,团圆会,永不投东。”《普明如来无为了义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6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154-155页。而在《销释大乘宝经》中,一曲《清江引》更是生动地描述了“母子团圆”时的欢乐情景,经曰:明心尽性谈妙法,归家无牵挂。凭意得纵横,参透玄妙法,普度婴儿归家罢。归家了道长生续,坐在莲花蕊,金光围护绕,接引还原位,婴儿见娘笑微微。

老母见了心欢喜,今日团圆会,得上菩提路,赴在龙华会,婴儿闯在娘怀里。九品莲台端然坐,纵横又洒乐,普放大光明,一去登极乐,婴儿见娘笑呵呵。见喻松青《明清白莲教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99页。好一派阖家团聚、其乐融融的景象。这里将归家与得道相等同,老母与神佛合为一体,既体现着母亲对婴儿的慈爱和保护,又表达着婴儿对母亲的依存和眷恋,真正的一幅举家欢愉的天伦之图。因而,当那些生活于物质与精神双重苦痛里的信众们在诵读这些经文时,或许就会暂时忘却掉这些困扰和现实的严峻,从无生老母的爱抚中,至少在精神上获得一定的慰藉和希冀。

总之,明清民间宗教特有的无生老母信仰,一方面,其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和传统宗教中的女性神祇如女娲娘娘、骊山老母、麻姑娘娘等的集中概括和发展,体现着传统文化之“重生(殖)”理念的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这一信仰也是其在“两性观”上不同于传统的具体反映。尽管这种思想意识的社会土壤,仍然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封建宗法制度,但其信仰体系中由阳性尊神向女性尊神的转变,以及众多女性神祇和女教首、女教徒的出现,无疑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封建社会末期妇女解放的先兆。二众多女性神衹和女教首、女教徒

如本文之第一章中所述,明清民间宗教的神灵谱系是一个“万神共处”的多神信仰世界,其中以无生老母——这一女性神祇为最高主神。在无生老母领导下的众多神佛中。除了众多由传统宗教(主要为儒释道三教)借用和改造而来的男性神佛外,也包含有许多同样来自于传统宗教的女性神祇,特别是来自于道教中的女性神祇,因为道教就是一个多神信仰的宗教,其中的女性神灵也相对较多。也有的就是无生老母的化身。如《弘阳悟道明心经》在讲到无生老母要临凡度回迷途的婴儿时说:老母睁开通天眼,看见婴儿泪两行。受苦婴儿来行好,我下天宫度儿郎。

老母离了莲台位,上在金船坐官仓。番天拆地二位母,护定无生下天宫。

燃灯八母船头站,后土折天走慌忙。离山观音来护佑,折天老母下天宫。

治天老母来下界,揆天老母下天堂。石郎老母清风使,石招老母去扯蓬。

十帝阎君来扯欠,十二内皇紧随跟。八个金刚前引路,四个揭谛紧随跟。

排定天王三十六,八个那咤放光明。三王泰金幢幡打,对对金童打头行。

离了安养东土去,离了纵横古殿门。游游只在空中现,紫雾金光罩金船。《弘阳悟道明心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续编》第1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2006年,第497页。在下凡救度婴儿的队伍中,除了无生老母外,还依次随行有番天、拆地、燃灯、后土、折天、离山、观音、治天、揆天、石郎和石招等十八位女神。其中燃灯与观音当是来源于佛教;后土、离山以及其他应是取自于道教及传统神话。在这里,她们都是无生老母的直接助手,并且都被排在了阎君、内皇、金刚、揭谛等男性神灵的前面,可见其地位的重要性,显然要高于那些男性神佛。而在《混元弘阳临凡飘高经》中则是列举了八位随无生老母下凡的神母,其中有“说圣中,有几位,诸佛下世……共八母,临凡世,各显神通……共八母,下东土,要挣功程……共八母,下东土,转化为人……”之说。参见《混元弘阳临凡飘高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6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702-703页。此外,在《佛说皇极收元宝卷》中,阐述十步修行法时说:“十步修行,头部七山头,有天元祖。地花母把守。二步六关至七步六关,各有祖母把守。”见喻松青《明清白莲教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00页。这里的祖母乃指佛祖和佛母,在每个修行的关键处,都有佛祖和佛母共同把关,既是阴阳搭配求得平衡的用意,也同时隐约流露出了男女具有平等作用的思想萌芽。

对于中国宗教的信仰结构(神灵系统),正如本文第一章中所述,人们往往将之与现实的官僚体制相联系和比附,以为它就是对源于悠久历史传统之现官僚制度的反映,即现实的政治体制采取了非现实的神灵谱系的形式。尽管这样的认识显得有些直观和肤浅,或许仅是说对了一半。但对于明清民间宗教信仰体系中为何建立那么多的女性神祇?而其众多教派中又有许多女性教首和女性教徒,或许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那样的观点方可体现出它的合理性的一面。即明清民间宗教诸多女性神灵的出现既是现实宗教教派中众多女性教首和女性教徒的反映,同时在这一“男女平等”思想萌芽的指导下所建立的以无生老母为最高女性主神的众多女性神祇存在的神灵体系,也对各教派中诸多女性教首和女性教徒的出现,起到了鼓动和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