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1257200000117

第117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上)(6)

智顗还在《维摩经文疏》卷21中,提出「通相三观」、「别相三观」和「一心三观」的「三观」说。〔注释:详见《续藏经》第1辑第28套第2册,116页。〕「通相三观」是在空、假、中三种观法中,任修一种即能成就其它二种观法,从而观得三谛的真理。「别相三观」则是分别观空、假、中三谛,即不是同时而是次第观三谛。智顗认为,「别相三观」不是究竟圆满的三观法。「通相三观」与「一心三观」则是一致的,但「一心三观」是一念心中而能圆观三谛,即当前一念作正观,观一心即空即假即中,这与通教于一观中圆解空、假、中三谛是不同的。此中区别的关键在于,天台宗人认为众生当前意识的一念中就显现出佛性,或说佛性不需要在破除无明后才得以显现,而是在当下的一念中即可显现。这种独特的佛性论正是「一心三观」的深层理论基础。

智顗还从一切存在的角度,把「一心三观」发展为「圆融三谛」说。「圆融三谛」是空、假、中三谛互相融会,同时成立,每一谛都同时兼具其它二谛。三谛同时为一心所观照,或者说,一心同时观照三谛。「一心三观」与「圆融三谛」实是天台宗人认识真理的两种角度,前者是着重从主体方面说,后者则是着重从客体方面说;前者是着重从方法方面说,后者则是着重从境界方面说。

智顗还在「一心三观」和「圆融三谛」两说的基础上,创立「一念三千」说。如前所述,所谓「一念三千」是说,人的当前一念心,就具有三千种法的内容。「三千」是表示宇宙现象界的全体。「一念三千」也就是一念心能显示出宇宙的全体。为什么说一念就具足三千种法呢?智顗认为,一念心既是妄心之所在,又是净心之所在,从差别相状言,是无明(染),从真如理体言,则是法性(净),所以一念心可说是「一念无明法性心」。智顗说:

念只是处,处只是念,色心不二,不二而二。为化众生,假名说二耳。此之观慧,只观众生一念无明心。此心即是法性,为因缘所生,即空、即假、即中。一心三心,三心一心。……今虽说色心两名,其实只一念无明法性十法界,即是不可思议一心具一切因缘所生法。一句,名为一念无明法性心;若广说四句成一偈,即因缘所生心,即空、即假、即中。〔注释:《四念处》卷4,《大正藏》第46卷,578页上-下。〕

这是说,无明与法性是同体的,一念心就具足三千种法,不论一念心是无明染心,还是法性净心,都不能离三千种法,都具足三千种法。而一念心具足一切因缘所生法,都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三千种法就是宇宙的全体,也就是宇宙的实相。天台宗的「一心三观」的意义,就在于教导众生于一念中体证、契入宇宙实相,以达到究竟解脱。

(二)十乘观法

这也是智顗提出的重要观法。因修行者若能完成这些观行,就能进入解脱境界,故称为「乘」。因有十种观法,故称「十乘观法」。《摩诃止观》全书的中心,即第七《正修止观章》,就论述观法的对象开为「十境」,次说正修的观法,又将其开为「十乘」。

十境〔注释:《摩诃止观》卷5上,《大正藏》第46卷,49页下-下。又《摩诃止观》中说到第七诸见境为止,以下三境,根据《正观章》的序说补齐〕是:(1)阴境。阴,指色、受、想、行、识五者。这五阴即当前的果报身,是最初观的对象,其中尤以识为重。在五阴中只就识阴即所谓介尔一念,运用三千三谛的观法进行观照,这是阴境,这一境最为重要,以下九境均由此而生。(2)烦恼境。它在观阴境时生起,此时,当舍弃阴境而观烦恼境。(3)病患境。由观阴境和烦恼境,引发出四大不调,以至引生病患,妨碍禅定,此时,应当观病患境。(4)业相境,修习止观时,如果心中忽然呈现出以往所作的善恶诸业,则应当不喜不怖,静心观照,以消除之。(5)魔事境。「魔事」,指障碍之事。修习止观时,如有障碍发生,破坏善业,妨碍禅定,此时,当以生死的觉悟观察魔事境。(6)禅定境。修魔事观后,魔事已去,真理还未生起,而以往所修习的禅定纷纷现起,致使修行者贪着禅味,陷入定缚,损坏正行,此时即应观禅定境。(7)诸见境。因修持而生邪慧,形成种种不正确的见解,故应细心观察这些见解。(8)上慢境。「慢」,高傲。观察诸见,息灭了错误见解,就认为已证得涅盘,于是生起大高傲心,停止了修持正行,此时就要观上慢心。(9)二乘境。慢心止息后,又生起先世修习的二乘(声闻乘和缘觉乘)心,沉溺于小乘的空寂之境,不思进取,不能进入大乘的境地,故应观此二乘境界。(10)菩萨境。二乘之心息灭后,又生起藏、同、别三教的菩萨境界,此时应观此境界,以最后生起圆教实相的慧解。

关于十乘观法,智顗在《摩诃止观》卷5上至卷7下有详尽的论述〔注释:详见《大正藏》第46卷,52页中-101页下。〕,这里我们引用的是朝鲜高丽僧人谛观《天台四教仪》的简述。谛观说:

一、观不思议境,谓观一念心,具足无减,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即此之境,即空即假即中,更不前后,广大圆满,横竖自在。……二、真正发菩提心,谓依妙境发无作四弘誓愿,愍己愍他,上求下化。……三、善巧安心止观,谓体前妙理,常恒寂然,名为定,寂而常照,名为慧。……四、破法遍,谓以三观破三惑。三观一心,无惑不破,……五、识通塞,谓苦集、十二因缘、六蔽、尘沙、无明为塞。道、灭、灭因缘智、六度、一心三观为通。若通须护,有塞须破。……六、道品调适,谓无作道品,一一调停,随宜而入。……七、对治助开,谓若正道多障,圆理不开,须修事助,谓五停心及六度等。……八、知位次,谓修行之人,免增上慢故。九、能安忍,谓于逆顺安然不动,策进五品,而入六根。十、离法爱,谓莫着十信相之之道,须入初住真实之理。〔注释:《天台四教仪》,《大正藏》第46卷,480页下。〕

据此论述,以下对十乘观法作一简要的说明。

「观不思议境」。「思议」,佛教通常指以分别心所作的相对性的思考,智顗则进一步以次第观诸法的空、假、中的观法为思议,观诸法的即空即假即中的圆顿观法为不思议。「观不思议境」,是说众生当下六根六尘相对所起一念的妄心,即介尔一念,就具足三千法数,「一念三千」,无有缺减,即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非纵非横,非一非异,非识所思,非言所议,是不思议境;又于此境,念念即空即假即中,所观照的是三谛圆融,是不思议境。

「真正发菩提心」。这是菩萨所起的没有人为伪作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量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发此大心是为上求菩提,下化众生。

「善巧安心」。这是把心灵安放在法性上,体悟此心毕竟只是法性。然法性空寂,实无起灭,名为定止。观此心与法性相等,本来是空,空也不可得,由此当体显现出真理,是为慧(观)。这是以止观(定慧)为安心的方法,以空、假、中三谛为安心的处所。

「破法遍」这是以三观的智慧彻照三谛,破一切惑(烦恼)。因空、假、中三观只在一心,一切诸法都在一心中具足,破心即一切惑皆破,故名「破法遍」。这和那种只用空观破见思惑,或者破见思、尘沙、无明三惑,而无明又没有全断、没有遍破,是不同的。

「识通塞」。因苦、集、十二因缘、六蔽、三惑等法能阻塞正道,名为「塞」。道、灭、灭因缘智、六度、一心三观等法能疏通实理,名为「通」。认识塞通,护通破塞,护持能通达妙理的智慧,破除障碍正道的情执,是为识通塞。

「道品调适」。「道品」即苦、集、灭、道四谛的道谛,是佛教的修行法。天台宗人以没有作为的自然的境地来解说四谛,认为四谛是自然地显示中道的实相,称「无作四谛」。道品内容很多,如三十七道品即是菩提获得菩提智慧的三十七种修行法。所谓道品调适,就是通过三十七道品调护适当,随顺应机的众生,破除烦恼,契入妙理。

「对治助开」。「助」指五停心、六度等助行。修禅者在正观时,烦恼忽起,障蔽正行,上时就应用五停心和六度等助行加以对治,以叩开解脱门,得见佛性。

「知位次」。知晓自己修禅的阶位次第,以免未得而以为得,未证而以为证,生起自满傲慢之心。

「能安忍」。对上述引文所讲的「五品」、「六根」,天台宗人有独特的解说。「五品」指五品弟子位,即五个修行阶段:随喜品、读诵品、说法品、兼行六度品、正行六度品。这是圆教修行者在菩萨修行的最初十个阶段(「十信」)以前必须经历的。「六根」,指六根清净位,此位是止观日渐有得,渐与法体相应,已接近正觉。「能安忍」的观法是,不为内外的荣辱毁誉所动,安然耐心地修行,步步策进,由修行五品而进入六根清净位。

「离法爱」。「法爱」,爱乐已得之法。上述引文所讲的「十信相似之道」,是指圆教的菩萨在修行最初的「十信位」,获得断惑果后,身心明净,对于境能够即空即假即中圆融。这种境界,天台宗人认为类似能发「初住」位以上的真正的智慧,故称「十信相似之道」。「初住」,指「十信」位后「十住」位中第一位「发心住」〔注释:大乘佛教称,菩萨修行有五十二个阶段,最初的十个阶段为「十信」,随后第十一个至第二十个阶段为「十住」〕「离法爱」是说,修行者心生爱着,执取「十信相似之道」,就不能继续前进,必须破除这个法爱,才能进入真正的菩提位。

上述十境中以第一阴境最为重要。「十乘观法」中也以观不思议境为根本。天台宗人强调对于十境的每一境都要运用「十乘观法」,就修习观法者来说,上述十种观法,又因人而异。上根者只用第一种,中根者用第一种至第六种,下根者则十种并用,最后殊途同归,都能获得解脱。

(三)「二十五方便」和「四种三昧」

天台宗人认为,在修习「十乘观法」以前,需要修习浅显易行的实修法门「二十五方便」,称之为「加行」,是「正行」前的预备阶段。又,「一心三观」和「十乘观法」是天台宗止观修持实践的根本内容,相应地,天台宗人还就修习止观时所取的不同资态,即从禅观的外在形式方面,提出了「四种三昧」说。智顗在《摩诃止观》卷4上、下的第6《方便章》中论述了「二十五方便」,将「二十五方便」分为五类:具五缘、呵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五缘为:持戒清净、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缘务(缘务指生活、技能、学问等)、近善知识(亲近与佛教结缘者),具备五缘是入道的先决条件。五缘具备后,应当呵斥五欲。五欲指色、声、香、味、触。五欲摒弃后,应内净心神,弃绝五盖(盖即遮蔽智慧的烦恼),即舍弃贪欲、瞋恚、睡眠(心在黯昧状态)、掉悔(浮躁与追悔)和疑。烦恼既除,心神趋静,就应调节五事:即调食、令不饥不饱;调眠,令不节不恣;调身、令不宽不急;调息,令不涩不滑;调心,令不沉不浮。具足以上四项后,更应勤行五法:一是欲,欲离妄想颠倒,欲得禅定智慧;二是精进,精诚地不断努力修持;三是念,念想世间一切都可轻可贱,唯有禅定智慧可重可贵;四是巧慧,衡量世间乐和禅定智慧乐的得失轻重;五是一心,念慧分明,心知世间一切都可恶可舍,唯有功德可尊可贵。〔注释:详见《大正藏》第46卷,35页下-48页下。〕天台宗认为,只有以上二十五种修行的预备项目具足后,才能修持「十乘观法」。

智顗在《摩诃止观》卷上2上第1《大意章》中,论述了「四种三昧」:(1)「常坐三昧」,又称「行三昧」,以90日为一期,独居静处,结跏正坐,一心系念法界,相续不断,以使精神保持集中。(2)「常行三昧」,也称「佛立三昧」,也以90日为一期,身常旋行不息,以阿弥陀佛为本尊,口常唱阿弥陀佛,心常念阿弥陀佛,脑海中常现阿弥陀佛的相好和净土相。(3)「半行半坐三昧」,即「方等三昧」与「法华三昧」二种,前者依《大方等陀罗尼经》,以7日为一期,后者依《法华经》,以21日为一期,具体方法相同,都是围绕佛像步行唱诵与坐禅交互进行。(4)「非行非坐三昧」,也称「随自意三昧」,不拘行住坐卧,随意修习止观。〔注释:详见《大正藏》第46卷,11-15页。〕

以上所述的三种修持方法,其核心方法是「一心三观」,具体方法是「十乘观法」,「二十五方便」为预备性修持方法,这三种修持方法构成了天台宗止观方法的主要内容,再连同禅观的形式「四种三昧」,则构成天台宗止观学说的基本内容。从上所述也可见,天台止观法门的三大特点:一是重视现实心灵的作用,二是强调主客体的圆融性,三是具体修持方法及其组织的细密性、有序性与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