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1257200000087

第87章 中国佛教的现象论(5)

这是总结性地说,相分与见分性种是同是别,是同种生还是别种生,要根据上面说的三类关系作具体分析,具体判别,不能一概而论,不能混淆不同的主观心理与客观现象之间的不同关系。

玄奘的唯识三类境说,是在坚持「唯识所变」的基础上,以主观心识为本原,强调心识有不同的情况,心识与变现现象之间也有不同关系,以至现象也有不同性质,有真实虚妄的区别。这是在唯识思想的框架内有限度地承认客观事物、外界存在的真实性,也是唯识本体哲学和现象学的重要发展。

华严宗的事事无碍论

一、事事无碍的界说

事事无碍论,由华严宗人提出,是最能代表该宗理论特征的学说。从华严宗学者的有关论述来看,事事无碍的意义是:

第一,佛的殊胜境界。

华严宗以事事无碍为法界缘起的境界。所谓法界缘起是指诸法相即相入的缘起,也即整个宇宙的诸法都浸没于相即相入的缘起关系之中,这也称为「大缘起陀罗尼法」。「大」,盛大,表示无所不包。「陀罗尼」,意为总持,表示能持不失的智慧力。「大缘起陀罗尼法」被认为是华严宗人奉持法界缘起观时宇宙的整体面貌,其特征是事事无碍。华严宗人还说,毗卢遮那佛在「海印三昧」中应众生的愿望而示现的境界,就是法界缘起,也就是事事无碍的法界。「三昧」,即定。海印三昧也称「海印定」,被称为佛在说《华严经》时所入的三昧。华严宗人说,当佛入海印三昧时,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法都同时在一心中印现,犹如深渊大海湛然映现一切景象一般,一切法都相即相入,相摄相容,圆融无碍。如此在海印定时客体化出现象世界、宇宙整体,是毗卢遮那佛的境界。

第二,宇宙的最高层次。

华严宗人把宇宙全体归结为四类,称四重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和事事无碍法界,强调众生在修持过程中要依次了解这四法界。事事无碍法界被置于最后,意味着是修持的最高境界,显然这是从价值意义上说的,然而,四法界说也包含了从不同角度对宇宙所作的分判,论及现象、本体、现象与本体的关系以及现象与现象的关系,并给予层次性的安排,从这一层意义上说,事事无碍法界是宇宙的最高层次。

第三,观法的最终目标。

华严宗人提倡法界三观或四重法界观,作为证入法界的观法。法界三观的第三观「周遍含容观」,也就是四重法界观的最后一重事事无碍法界观。这一观法的对象。即现象界的一切存在。是一一都互相周遍地含容着,彼此都互不妨碍各自的存在,这是四法界的皈依,也是观法修持的最高目标。

第四,真如本觉。

法藏说:「言海印者,真如本觉也。妄尽心澄,万象齐观。犹如大海,因风起浪,若风止息,海水澄清,无象不现。」〔注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大正藏》第45卷,637页中。〕这是说,海印三昧所示现的事事无碍境界,就是真如本觉。真如是指这种境界的真理,本觉是能动主体性。真如与本觉、理与心的合一,就是佛的境界,就是事事无碍境界。

从上述事事无碍的界说来看,含有境界论、认识论、宇宙论、修持论的内容,这是华严宗人的重要理论创造。值得注意的是华严宗事事无碍论的特殊之处,即事事无碍法界是佛在海印三昧中所示现的种种无碍事象,是佛的圆明性德的呈现,称「性起」缘起(法界缘起)。法藏认为,这种佛境的缘起是出自「法性」(一心法界),是佛心本来具足一切功德,能不假修成而随缘示现。这是最圆满的缘起。法界缘起是佛的性德的起现,与其它缘起不同,它不论及生流转的现象,它的每一法都具价值意义,法界中的一切存在都具有无比的价值。同时,这种存在是缘起性空的,是没有自性的,也就是说,是以性空之理作为通于一切的根据,从而避免了万物因有自性而势必互相妨碍的理论困难。

华严宗的事事无碍论,是一种缘起实相论。佛在海印三昧中印现的境界被认为是宇宙的真实本相、真实本质,是对无限差别的宇宙全部现象的最圆满、最究竟的映现。事事无碍法界是佛在海定中,自心客体化出的现象世界,在华严宗看来,这是佛对现象界、对种种现象之间的关系是最真实、最正确的体悟与把握。这反映了华严宗人对宇宙现象界的基本看法,表现出了华严宗人从主观方面调和、消除一切差异、对立、矛盾、以摆脱、超越各种烦恼、困惑、痛苦的愿望。由此我们也可以从哲学的角度说,这是从佛教修持出发阐述的宇宙现象论,是一种现象圆融论。

二、事事无碍论的内容

华严宗人事事无碍论的内容包含两个理论要点:六相圆融和十玄无碍。

六相说是华严宗人继承并发展地论师的理论而创立的。《佛地经论》在解释《华严经?十地品》时立有一个凡例,即应用总、别、同、异、成、坏、「六相」以说明经文每种十句的关系和理解每种十句的内容。智俨由此体会华严法界缘起的相状也不外乎这六个方面,于是就用来解释缘起现象。法藏由此更进一步联想和推论现象和现象之间的关系,也都是由六相体现的错综复杂的缘起关系,他对六相作了这样的界定:

总相者,一含多德故;别相者,多德非一故,别依此(止)总,满彼总故;同相者,多义不相违,同成一总故;异相者,多义相望,各各异故;成相者,由此诸缘起成故;坏相者,诸义各住自法,不移动故。〔注释:《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4,《大正藏》第45卷,507页下。〕

又作颂文说:

一即具多名总相,多即非一是别相;多类自同成于总,各体别异现于同;一多缘起理妙成,坏住自法常不作。唯智境界非事识,以此方便会一乘。〔注释:同上书508页下-509页上。〕

这是说,缘起事物的全体(一)是总相,事物的各部分(多)是别相。事物的各部分虽形相各别而和合同成一体,是同相。事物的各部分虽同成一体,然又各不相同,是异相。事物的各部分和合成一体,则此事物成,是成相。事物的各部分不和合,各部分的本质不变,是坏相。法藏在《华严金师子章》中以金狮子为比喻,说金狮子是总相,眼、耳、等不同部分是别相,眼、耳等同一缘起形成狮子是同相,眼、耳等彼此各不相同是异相,眼、耳等合成狮子是成相,眼、耳等各自独立而不和合为狮子是坏相。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则以房舍为比喻来说明六相,梁、柱、砖、瓦等总成一房舍,是总相。虽是同一房舍,梁、柱、砖、瓦等各为房舍的不同组成部分,是别相。梁、柱、砖、瓦等,形相有别,而和合同成一房舍,是同相。梁、柱、砖、瓦等虽同成一房舍,但迭互相望,各各相异,是异相。梁、柱、砖、瓦等彼此相依相成,和合成一房舍,是成相。梁、柱、砖、瓦等,本来各自独立,不作房舍,是坏相。以上总、同、成三相,是就无差别方面而言,指全体、整体,别、异、坏三相,是从差别方面说,指部分、片断。无差别与差别、整体与部分是自在相即,圆融无碍的。

十玄门是华严宗人受《华严经》思想的启发构思出来的。《华严经?贤首品》在描述佛的境界时,说一粒微尘中有无量剎(世界),而这些世界又具有染净、广狭、有佛无佛等不同的情况,犹如「天帝网」一样。天帝网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天神帝释天宫殿里的珠网,闪闪珠光,交相辉映,层迭无穷,重重无尽。《华严经》在阐发教理时,还常用教义、理事、境智、行位、因果、依正、体用、人法、逆顺、感应「十对」名目,来说明林林总总、纷繁复杂的宇宙万物之间的圆融无碍关系。智俨受此启发,撰《华严一乘十玄门》,创立十玄说〔注释:详见《大正藏》第45卷,515页中。〕,宣传十玄妙法门。后来,法藏又发展了智俨的十玄说。为了区别二人立说的某些不同,称智俨所立为「古十玄」,法藏所立为「新十玄」。新十玄与古十玄的主要不同是,将古十玄的「诸藏纯杂具德门」改为「广狭自在无碍门」,「唯心回转善成门」改为「主伴圆明具德门」。其次是,两者的安排次序也不一致。根据法藏较后期的著作《华严经探玄记》卷〔注释:详见《大正藏》第35卷,123页上、中。〕所论,并结合《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4等的论述,新十玄的具体名目和涵义是:

「同时具足相应门」。

「同时」,无时间先后之分。「具足」,无所遗漏。「相应」是不相妨碍。此门是说,因缘和合而起的每一事物,都一时圆满具足而又彼此互相照应,映现宇宙的最高真实。这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无时空差异的一体世界,或者说,宇宙万物同成一大缘起,全宇宙是万物和谐共存的统一体系。此门是事事无碍法界的总相,最为重要,以下九门都是此门的别义和发挥。

「广狭自在无碍门」。

「广」,广大。「狭」,狭小。至大之物与极小尘毛,互相包容。广可入狭,狭可容广,广不碍狭,狭不妨广,广狭相即,任运俱现,自在无碍。这一门是从空间范围方面说的,意思是,无论事物的广狭、大小多么各不相同,但都相即相容,圆融无碍。

「一多相容不同门」。

「一」指本体或个别事物,此处指个别事物。「多」千差万别的种种事物。事物都是相对的,都能互为自他,任何一个事物都能总摄其它事物。就法界缘起来讲,一个事物与众多事物彼此有兼容相摄的意义。「多」能容「一」,「一」也能容「多」。「多」中有「一」,「一」中有「多」,彼此相容。「一」能容「多」而不失「一」,「一」「多」历然,各不相同。「一」与「多」相容而不相混同。

「诸法相即自在门」。

此门的相即有异体相即和同体相即两类。异体相即是说,因需待外缘而得界,由此而与外缘相即。如一月当空,万川印影,月非影,影非月,然月影不离,相即无碍。同体相即是因不待外缘,而自身具足果德,如众生初发心作佛与成就佛果,即为同体相即。如此两种相即,自在成立,无障无碍,为诸法相即自在门。

「密显隐了俱成门」。

「隐密」,隐覆,是里。「显」,显了,是表。这是说宇宙的一切事物是互相容摄的,若此物容受彼物,那此物是显而彼物是隐,若彼物摄受此物,彼物是显而此物是隐。由于此物与彼物互为隐显,同具隐显两种形相,因此能同时成就。

「微细相容安立门」。

「微细」,指细如微尘不能再分割的事物。此门是说,任何一个事物都能容摄包含其它事物,即使是细微得不能再细微的事物,也能把极大的事物容摄进去,细微与极大相容安立,圆融无碍。法藏说:「小时正大,芥子纳于须弥;大时正小,海水纳于毛孔。」〔注释:《华严策林》,《大正藏》第45卷,597页下。〕大小相对,小入于大,大入于小,彼此相容,不碍安立,秩序井然。

「因陀罗网法界门」。

「因陀罗网」即帝释天宫中的宝珠网。此网中的任何一珠,都可显现出其它珠的影象,珠珠映照,彼此互为隐显,以至于重重无尽。法藏以此比喻万物之间相即相入重重无尽的关系,这是十玄门中对无尽缘起说——事事无碍论的形象比喻和生动说明。

「托事显法生解门」。

「显法」,显现一切事法。「生解」,产生事事无碍的悟解。这是说,随托举一事,便显现一切事物互为缘起的道理,产生事事无碍的胜解,悟见重重无尽的法界。一枝一叶,一花一草,都是甚深微妙法门。深奥的道理,从平凡的事物中就能显现出来,并非是在所见的事物之外另显事事无碍之理。

「十事隔法异成门」。

「十事」,指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三世又各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合称「九世」。又九世相即相入,都不出当前一念,为一念所摄。一念为总相,九世为别相,总别相合为「十世」。「隔法」,指十世前后事物的相隔不同。这是说,此十世相即相入,前后相隔而又交渗互含,浑融一体,既同时具足显现,又隔法异成。

「主伴圆明具德门」。

这门是说,一切法相互交织依存,如果以其中的一法为主,其它法就成其为伴随、从属;如果以其中的另一法为主,则其它的法又成其为伴随、从属。总之,以任何一法为主,此法以外的他法都处于伴随、从属的地位。每一法的主伴定位都是如此。为主的法,既以其余一切法为伴随、从属,也就涵摄其余一切法的功德于已身。由此可见,任举一法,当下即是主伴交辉,圆满具足一切功德,事事圆融,互不相碍。

以上是从时间、空间、数量、容积、形态等方面说明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即相入、重重无碍的关系。「然此十门,虽一门中即摄余门,无不皆尽,应以六相方便而会通之」〔注释:《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4,《大正藏》第45卷,507页上、中。〕十门之间,举一门都容摄其余九门,每门又都具有六相,六相遍于每一门。由此,十门与六相同时圆融,自在无碍,重重无尽,成为一大缘起,是为宇宙的真实图景,这是佛禅定时内心呈现出来的境界,众生若经过修持能悟此真实图景,也就达到了成佛的境界。

华严宗的六相圆融和十玄门说,具有宗教、社会和哲学等多方面的意义。

从宗教的层面看,事事无碍是直接为佛教修持实践服务的,它作为一种法门,为信徒提供重要的观法。人们应当以佛禅定时映现出的圆融图景为目标,修持六相观和十玄门,以求于一念中圆满悟解宇宙万物的真实本相,达到佛的境界。事事无碍论,也反映了华严宗人调和佛教各派、各种修持法门所作的一种努力,以为佛教众多的教派、法门都是相融无碍的,并以提倡这种圆融法门的华严思想为最究竟的教义。华严宗用十玄解释「性起」理论,强调此心本来圆满具足一切功德,不假修成而随缘显现,发挥了「一切现成」的思想,从而为中国佛教信徒提供一条返本归源的内心修持之道。

从社会学的层面来看,华严宗的事事无碍论反映了人类某种希望消除痛苦、追求理想以及协调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相互关系的深刻思想。华严宗以佛在禅定时所示现的事事无碍的统一世界为理想境界,这是对人类社会痛苦根源的反思的结果。华严学者直感到差异、对立、矛盾的存在,体悟到乐与苦、成与败、得与失、是与非、生与死等一系列的差异、对立、矛盾,是形成人类痛苦的根本原因。华严宗人把消除差异、对立、矛盾的理想境界归结为佛的境界,安置于人的内心,这就从主观上消除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把现实提升为理想,给人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与鼓舞。再从世界理想来看,佛呈现的圆融无碍世界,是一种整体世界,慈悲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个人的独立存在既被肯定,同时又强调与他人的关联,强调个人是社会的一员;个人的自性既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同时又与他人、与社会处于相即相入的统一环境中。华严宗人这种包含于宗教理想中的美好社会理想,尤其是既重视个体的独立自性,又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联性思想,具有明显的现代价值。

至于华严宗事事无碍的哲学意义,下面我们将稍加展开论述。

三、事事无碍论的哲学底蕴与逻辑性格

事事无碍论是一种独特的宇宙现象论,表达了华严宗人对宇宙整体的基本看法,尤其是对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看法。华严宗人所阐发的有关宇宙学说的现实、整体、圆融三个观念,有关事物与事物相即相入的两种相互联系形式,都表现出深邃的哲学思维与丰富的逻辑论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