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男人模式:3000年关于男子品性的智者高论
1287000000013

第13章 绅士时代的男子(4)

“做点什么事情让她再不用怕你。跟她说话轻点。讲讲你愿意跟她一起过的生活。告诉她一切都变了。等她慢慢爱上你的时候,在这件事情上她再不会相信别的任何人了。”

“我得对她撒谎吗?”奇尔特恩盯着她看。然后他就转身离开了她。

——

绅士的涵养

摘自威廉·申斯通《论涵养》

虽然这些想法今天不一定流行,但是,我们的祖辈相信涵养对于绅士行为是必不可少的。威廉·申斯通(1714—1763)的文章风格流畅,论断清晰,广受人们欢迎。

有天晚上,他跟一位朋友在乡间散步,除开别的许多严肃的话题之外,他还说了下面这番话:“没有任何一种品质较人们通常所称的亲密与尊敬更不相容的。在五十个人的例子当中,你不会发现有一个人的看法是与此相反的一个证据。同时,如果这样一种说法得到了常识的支持,那就很难坚持这种很容易让你显得荒唐可笑的意见。至少比较明显的是,你的要求会获得极大成功,会获得比你不提出这种要求多得多的份额。利安德,我不妨坦率地跟你说,跟一些不喜欢自己轻松得到的任何东西的人相处很熟以后,我会感到极不自在。因此,稍微节省一点自己的亲切感,至少只供给少数有分辨能力的人,这样岂不是更好?因为这些人能够在真正的尊严与假装的尊严之间做出合适的区别:远离那些恨不能立即混得厮熟,同时又远非不可接近之徒的那些人;我们应该看到身后的声名,它会为我们提供最悦目的风景;让我们得到阅读的娱乐,让我们不忘阅读通向广受尊敬之路;让我们保持恒久不变的温和脾气和健康体质,而不要跟一些不三不四的人过从甚密;让我们远离所有虽然热闹但没有任何文化可言的聚会场所,因为在那些地方,人当时可能觉得开心,但过后想起来却会感到痛苦;让我们回顾现已不在跟前或者已经亡故的友人,他们之所以尊敬我们,就是因为他们最熟知的一些品质;让我们把慎重而理性的隐退生活所带来的欢乐传达给像你这样的友人——这些难道不是通向幸福的道路吗?”

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因为他看上去好像最近受到过什么羞辱),我说,回过头来看,我们在亲密当中损失掉的东西,往往就是这种东西唤起的好感使然,绝对的孤独有违我们的天性,因此,如果人跟社会脱离太长时间,看到第一个乞丐都会令他开心。

接下来的一些想法还是就这个话题说的,但没有顺序,也没有太大联系,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

某种涵养是对审慎的一项债务,正如对话的自由与简便是对温厚的一项债务一样。

如果这个世界是诚实的,那就没有对于涵养的绝对必要,但是,哪怕是这样,涵养也不失为一种权宜之策。为了获得无论何种程度的尊敬,看来人们都应该想象自己有比自己发现的更高的成就,这是很有必要的。

明智的弗吉尔之所以有超人之处,正是取决于这一点的。他总是留一些东西供你去想象,这也就是人脑构成的样子,没有任何东西是我们看得如此之高,以至于我们无法看到它的局限的。伯克先生天才地看到了这一点,他说,这就是我们在测量圆柱体的时候得到快乐的东西。约翰·萨克林爵士说:

“知道自己全部财富的人是穷人。不知道自己存有多少东西的人才是富人。”

一个获取极大尊重的人也许会以沉默作为手段,而这个手段比他能够说出来的任何一句话都管用。

但是,自己知道什么而不说出来,这跟敛财的人没有什么区别,前者可能被告知别人的意见,同时也有可能保留自己的意见。

人时常假装要根据真正的价值来分配自己的敬重,但是,目空一切的涵养和距离会使他们感到厌烦,从而让自己去顺从更多的功过。这在很多高傲者身上看得很明显,他们获取别人尊敬的办法跟拦路抢劫者没有什么两样。跟恩培多克勒一样,他们宁肯跳入火中也不想背叛其性格当中易变的部分。

人的品德跟芳香剂一样,暴露于外时间长了就会失去其本真。他们就跟敏感的植物一样,太密切的接近方式是他们受不了的。

克制谦逊让人喜欢,但我们应该在克制谦逊与涵养之间进行区别,因为涵养只不过是审慎。一个人有时候会因为自傲而逗人不喜欢,假如这是因为过度的羞辱引起的话。

人们经常称为羞怯的东西,实际不过是老练,还有对庸人之见的冷漠反应。

有涵养的人最知心的熟人大部分比性格更和蔼的人更亲近他,也就是说,他对别人的赞扬远胜于别人对他的赞扬,因为他会在两者之间进行更多的区别。

我之所以不喜欢狡猾的人,一方面你会处在懒散的状态下,另一方面你又必须时时提防。

最有涵养的人连在英国茶室里多说两句话都不可能,如果他们在伊斯巴汉相见,一定会喝冰冻果子露,就着乱七八糟的一堆米饭。

喜爱表演的人讲求虚荣,有涵养的人骄傲的理由更充分。一个有更大的深度,另一个只是具备更活跃的想象力而已。一种更经常受人尊敬,另一种更频繁地受人欢迎。一种人是加图,另一种人是凯撒。

有涵养的人养成一个习惯,离开众人之前一定要讲一些体面的话,我相信有时候他们会走得很远,以至于因为自己已经形成了一个团体而离开另一个团体。但是,就跟鼹鼠一样,当他接近表面的时候却想象自己在很深的地方,那经常是命运使然。

否认这样的涵养,否认这样闭而不出的可怕之处是审慎的行为吗?放弃性格的一部分而去保全另一部分?所有人当然都会坚持让某些部分拿出来撕成碎片。让我们把某些愚蠢的行为扔给嫉妒者吧,像我们把计数器扔给强盗,或者把一只桶扔给鲸鱼,为的是挽救一个人的钱财和船只。让它成为一个人头发上的例外吧,如果人们可以避开被人刺中心脏的话。

有涵养的人应该喝双份酒。

审慎的人会隐藏自己的动机。他们让熟悉的人拿到通往心灵的钥匙,就如同拿到进入花园的钥匙一样。

有涵养的人总是与他性格中社会的一部分处在冲突之中,甚至会勉强装出一脸的笑容,为的是让自己的意图不为人所知。

“他很少笑,

而这种笑是他所鄙视的,

不然人对任何东西都能开口笑。”

“愚蠢的人和他的话经常脱节。”谚语可能应该这么说。

克制经常被人看作不易把握的高傲,如同马匹受惊而被人看作是活跃一样。

一个人所要保持的性情越是高傲,他越是要注意自己最微小的行为。

有涵养的人应该带着他诚实的证明,之后才能进入一个人群当中。

涵养与理解的关联比较教堂风琴与奉献的关系来说并不会格外明显,就如同葡萄酒与好性情也没有很大关系一样。

——

丑人俱乐部

摘自理查德·斯迪尔爵士《丑人俱乐部》

并非每一个男子都是“大个儿”:缺乏吸引力的男子必须尽力而为。他们没有别的地方可以走,只有向上一条路。

身体发肤,父母予之,并非自己可努力造就,因此,如果外貌看上去有些缺陷,或者毫无吸引人的地方,我觉得,有胆当丑人就是相当诚实和值得称赞的一种品性了,至少,我们不会因为总想着自己不完美而感到不安,因为这是我们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而且这事情本身也没有什么值得人内疚的。我不会替因为长时间耽于酒色而形容枯槁之人辩护,也不会因畸形而大发慈悲,无限感伤:我想说的全部意思在于,我们应该满足于自己的面容与体形,想起这个话题的时候不至于让自己产生难受的感觉。倒是普通人应该注意,他们不习惯于在一个肩膀特宽的人挤进人堆,或一个嘴特大或面部歪斜而引人注意的人进来时,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就一些极好玩的事情说出得体的话来。在这样的情形当中,一个人如果能跟其他所有人一样自得其乐,那他身上的任何一种怪异之处都不会妨碍他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如果他的身上有这种开心气氛,一开始看到他感到害怕的妇女和儿童之后就同样会喜欢他。别人因为他天生的缺陷而捉弄他是极野蛮的事情,而他若能拿自己开一通玩笑,那却是最惹人喜欢的事情。

——

男子性情与行为

哈佛大学校规(1643年)

今日有没有学生符合这个标准?

1.如有学生能临场理解塔利或类似古典作家并以纯正的拉丁文书写和诵读诗文,suo ut aiunt marte,且能完整无缺地列出希腊文中名词和动词的词尾变化:此时,而不是此前,让他有资格进入本校。

2.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明确的指令和严厉的训诫,必须认真考虑他的一生与学业的主要目的在于“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他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翰福音》第17章第3节),因此而将基督放在基座上,以此作为所有渊博学识和求知的惟一基础。

因心中见主只会予人以智慧,因此,让每一个人都严肃地将自己关在密所祈祷,从主那里得到智慧。呼求明哲,扬声求聪明(《箴言》第2章第3节)。

3.人人都应当进行这样的练习,每日颂经两次,并准备好讲述自己对于圣经的理解,既有对语言和逻辑理论的观察,也有对实际情况与心灵现实的透视,老师将根据各人能力予以相应检查。“你的言语一解开,就发出亮光,使愚人通达”(《诗篇》第119章第130节)。

4.学生必须远离对于上帝之名,神的行迹、言语、法令以及祈祷次数的亵渎,本着良知认真地求学,以求在心中记住上帝,敬爱神的真理。否则,必须让他们知道(尽管他们知识不少),上帝可能会舍弃他们,由他们“信从虚谎”,最终“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帖撒罗尼迦后书》第2章第11、12节,《罗马书》第1章第28节)。

5.他们必须慎重地赎回时间,遵守学校分配给所有学生的时间以及针对不同班组的时间,然后须勤奋地听课,不得以声音或手势滋挠课堂。倘若心存疑问,应向同学询问,(如出现“不能满意”的情形)还可谦虚地求教于老师。

6.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混入过着不适当和放荡生活的人群,亦不得加入那样的社团。

7.所有学生均必须于早晨7点在学生宿舍内准备好,且在铃声响起时立即读经做祈祷,晚5点亦同,之后考虑个人应读书籍,如同前述第3条所规定,并在规定时间内坚持不懈地去教室听课。如果有人(在没有受到严重阻碍的情况下)不参加祈祷或听课,且一周达到一次以上,他将因此而受到警告。

8.如果发现有学生不遵守上帝或学校的律法与规定,经两次警告后,如果不是严重过失,他将受到学校惩罚,如系严重过失,他的名字将呈交大学监事会,他可能会在本校每月一次的公开集会上受到警告。

——

青年旅行指南

摘自弗朗西斯·培根《文论》

培根给去欧洲旅行的年轻人列出的注意事项:

1.带上辅导教师或严肃的督学,以确保不会荒废学业。

2.参加化装舞会和狂欢活动当然好,但不要花太多精力去找。

3.一定要去看看图书馆、教堂和纪念碑!

4.学习那里的语言并记下旅行日记。

5.不要花大块时间跟同一个国家来的孩子们玩。

6.回国后不要无休无止地谈论旅行见闻,以免让别人觉得无聊。

摘自培根《谈旅行》

在年轻人来说,旅行是教育的一部分,在年长的人来说,旅行是一种经验。熟谙一国语言之前进入一个国家,他首先是去学习,其次才是旅行。带着辅导老师或严肃的督学去旅行的年轻人,我从来都不反对,因为这样一来,通晓那个国家的语言,而且以前也去过那个国家的人就可以告诉他们,那个国家有哪些有价值的地方应该去看一看,应该去找什么样的熟人,那个地方会给人什么样的锻炼或约束。因为不然,年轻人会盲目乱窜,根本看不到海外的什么东西。如果是在海上航行,那就只有蓝天和大海可以看,此时记日记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但如果是陆上旅行,那就有很多东西可以看了,但他们极有可能忽略了这些,就好像有些机会更适合给人抓住而不是供人观察。因此,应该让日记投入使用。应该看和观察的事情有:君王的宫廷,尤其是当他们向使臣发表演说的时候;法庭,他们可以坐在那里听听人们都在辩论什么事情,在宗教法院里也是一样;还有教堂与修道院,里面有很多尚未损毁的纪念设施;城池的墙垛与护城设施,还有港口与避风港;古董和废墟;图书馆;大学,那里有随时举行的辩论会与讲座;海运与海军;房舍与皇家园林,还有接近大城市的种种游乐设施;兵工厂、军械库;杂志;兑换处;交易所;仓库;马术运动,击剑,士兵操练;喜剧,那里的上等人都去看这样的剧目作为消遣;珠宝服饰店,有货柜和罕见物件。总起来说,去什么地方一定要有可回忆之物。之后,辅导老师或督学者应该进行勤勉的询问。至于狂欢、化装舞会、豪饮、结婚仪式、葬礼、行刑等表演,人们不应该时常挂记在心,但也不可忽视。如果你愿意让一个年轻人只在一个很小的地域内旅行,并且在很短时间内收获最大,那就必须这么干。首先,跟所说过的一样,出发之前应该有一定的语言知识,然后,他必须带上一名熟知那个国家的辅导老师或督学,这我们在上面也说过。让他带上一些卡片或书籍,是描述他要去旅行的那个国家一类的,这是询问他的一个好办法。还要让他保持记日记。不要在一个城市待太长时间,时间长短视乎具体的城市,但不要太长。不仅如此,当他留在一个城市时,让他把自己的住处从一头更换到另一头去,这让他很容易记住那个地方。让他远离来自同一个国家的人,并去有很多当地人吃饭的地方。在他活动的时候,让他询问当地有品德的人,请求得到他们的指点,看看有哪些地方或者东西是自己应该去看一看的。这样一来。他的一趟旅行就会有很大的收获。至于旅行中结识的人,最好是大使的秘书或大使雇用的人员,这样一来,他在当地旅行期间就会吸取尽量多的经验教训。还要让他多多见识各行各业的知名人士,最好是在海外也有名望的人,从而让他明白生活跟人的名声有关系。至于争吵的事情,他们应该尽量避免,多加小心。一般来说这些都是因为女主人、卫生、地点和用语等引起的。要让一个人明白如何跟易怒和好争吵的人来往,因为他们还会使他也参与他们之间的争吵。旅行者回到家以后,不要让他马上将所去之国扔在脑后,而是应该通过书信跟最有价值的人保持联系。应该让他的旅行多多表现在语言当中,而不能仅仅流露于服饰或姿态之上。如果是在语言当中,让他尽量多回答问题而不要主动讲述故事,并且应该表明他并没有把自己国家的风俗习惯扔掉而取用外国的,他只是从海外采摘了几朵花,可以拿来对自己国家的风俗习惯相对照而已。

——

勿做浪荡之人

摘自切斯特菲尔德勋爵《切斯特菲尔德勋爵致儿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