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1288800000011

第11章 为逃出长安,忍饥做“难民”(2)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冬天,玄奘与兄长长捷法师从长安来到成都,在空慧寺住了下来。全国各地云游而来的佛学大师汇集成都,大开道场,互相论辩,生机勃勃。玄奘拜在道基、宝暹与志振法师座下,专心致志地潜修佛法。他兢兢业业,励精求法,从不间断懈怠。两三年工夫,他便已通达了各宗经论,并受到了那些著名高僧的一致推崇。于是,玄奘的名声传布开去,一时,长江下游的吴、蜀、荆、楚一带,无不知道他的大名,想望他的风采。与此同时,年长玄奘八岁的长捷法师也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了学兼内外的著名法师。兄弟两人被誉为“陈门双骥”,在成都传为美谈。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玄奘二十一岁,在成都受具足戒,正式成为出家比丘。此后两年,玄奘拜谒了成都所有的高僧,尽得其学,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佛学造诣高深的名僧。然而,他并不满足,还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可是巴蜀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让他师法的地方了。他听说成实学一代宗师道深,正在北方赵州(今河北赵县)设坛讲学。于是向兄长提议,到赵地去访求名师。长捷法师

却说:“益州(① 现在四川省一带,包括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一带。)安静,衣食无忧,是学法修道的好地方。”

玄奘说:“可是,益州也太闭塞了。学贵经远,义重疏通。古人也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广游博览,才能横洞百家。所以……”

长捷法师教训他说:“佛法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需要亲身修证。所以,经论学到一定程度,就应该身体力行,实际修行了。”说完,长捷法师把眼睛闭上,不再理睬玄奘。玄奘明白,要说服二哥同意他走不太可能。他心中暗思:不能公开离去,那就找个机会偷偷溜走。玄奘在空慧寺讲经时,有几个来成都做生意的荆襄客商时常来听经。当他们听说玄奘有意离开成都后,便热情邀请他乘商船一同出川。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初春的一个清晨,玄奘给兄长留下一封告别信,带好度牒(① 受具足戒的证明,也用来证明僧人身份。),背起行囊,悄悄离开空慧寺,来到江边码头。他登上商船,顺流而下,沿途经过许多急流险滩,穿过长江三峡,最终顺利到达荆州。

从此,他与长捷法师天各一方,再也未曾相会。

出家人四海为家,玄奘又曾云游过多半个中国,早已习惯了草鞋为船、竹杖为马的行脚生涯,所以行囊十分简单。收拾完毕后,玄奘来到开远门下。顾名思义,“开远门”是通向远方的大门——这里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通向遥远的西域。

原先,玄奘心中一直为如何避开盘查而担忧,如今却一扫而空。原来,长安城里缺粮多日,很多原本就穷困的人家早已断炊。从朝廷下令任由灾民自由出城——“随丰就食”,这几天来进城的人寥寥无几,而城门内侧则挤满了急于出城寻求活路的灾民。

这些人成群结队,拖家带口,络绎不绝。这么多人急着出城,城门郎与守门的士兵显然不方便一个一个地检查“过所”。就算这些灾民没有过所,他们也不敢拦截。被饥饿逼到绝路上的灾民,比洪水猛兽还可怕,若是把他们惹急了,连皇帝老子他们也敢杀!再说,朝廷已经下达了放行令,他们何必多事去找不自在呢!于是,城门郎与那些守门的士兵就像稻草人一样戳在两边,任由逃荒的人群蜂拥而出。

玄奘低着头,混在外出逃荒的人群里向外挪动。整个长安都在闹饥荒,城里那些靠微薄的香火钱过日子的小庙,比一般贫苦人家还难以维系,所以逃荒的大军中时有僧人出现。玄奘混迹其中,在守门的士兵眼里一点都不奇怪。因而,玄奘被前推后拥的人流裹挟着,顺利通过开远门,走出了长安城!

出城后,来到宽阔的大路上,人群便稀疏起来,人们都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恋恋不舍地频频回首,与这座当时世界上最繁华、最庞大的大都会含泪告别。但玄奘是个例外,他连头都不回,加快脚步,匆匆向西走去。

直到走出老远,一直走到沱河岸边,玄奘才停下脚步,回过身去,站在路边的一个高岗上,默默望着长安。

那里曾经是他遍访高僧、研习经论的地方,有他的良师益友,有他的光荣与辉煌;那是一个有梦想的地方,正是在那里,他明晰了西行的热望,坚定了求法的理想。如今,为了到西天佛国取经,将要踏上辽远而艰辛的漫漫长路,去遭遇重重坎坷,经历未知的凶险。此时此刻,玄奘心中很是有些难舍难分,几许彷徨,几许惆怅。

时值深秋,早霜降临,正是万物凋零、黄叶飘落的季节。田野里树木零落,野草干枯,天地之间一片寂寥,满目萧瑟。于是,玄奘眼里的长安城渐渐模糊起来——他不禁潸然泪下。

玄奘抽搐着拿出拜具,铺展开来,攥土为香,向着长安城五体投地地跪拜下来……

这是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八月的一天。这一年,乃是玄奘出家的第十九个年头。

千溪万壑归沧海,四塞八蛮朝帝都。

佛在西天不二路,一钵一杖上征途。

涉过沱河,沿着渭河向西走了十多里路之后,玄奘感到自己算是彻底自由了。若不是僧仪所限,他真想翻几个跟头,扯开嗓子尽情大喊一通。于是,他张开双臂,在大路上奔跑起来。若是他胳膊上生出羽毛,说不定他真的能像小鸟一样飞到半空之中。是啊,他多想插上一双有力的翅膀,快快飞到佛陀的故乡,拜谒佛祖圣迹,领略圣教奥秘,沐浴佛法光辉……

然而,他毕竟不是鸟,也没有日行千里的神通,所以必须迈开双腿,脚踏实地地一步步去丈量万里关山。

自从离开四川后,玄奘一直过着云水生涯,这半年多来又一直在刻意锻炼,脚力很好,加之心中激荡着求法的目标,因而火急火燎的他赶起路来脚下生风,速度远远快于那些难民。为了多赶一些路,他连午饭都没有停下来吃,一边走路一边啃了几口随身携带的干粮。

尽管一路上沟壑纵横,需要涉过众多河流,玄奘头一天还是走了一百二十里程,在天黑之时到达了终南县城。

终南县城中,涌入了许多从长安逃难出来的人。玄奘在路过土地庙时,看到一位衣衫褴褛的中年妇女坐在庙门口的石阶上,一边哭泣,一边摇晃着怀里那个十来岁的小姑娘:“妮,你醒醒,醒醒啊!你要是死了,娘也就不活啦。妮,妮……”

本来已经走过庙门的玄奘又折了回来,关切地问道:“这孩子怎么啦?是不是病了?赶快去找先生啊!”

那妇人抽搐着说:“她没病,是饿昏了。本来,离开长安之前我们家就已经好几天没吃过正经粮食了。逃荒出来后,沿途一直没要到像样的饭食,只能从路边找一些树叶、野草充饥……”

玄奘赶紧从自己的行囊里掏出一块干粮,递到妇人手里。没想到,他的这一举动被庙廊下的难民们发现了,他们呼啦一下子围了过来,十来只黑乎乎的脏手一齐伸到玄奘眼前……

他不禁犹豫起来。前些日子,他将原来准备西行用的盘缠都布施了出来,离开长安时身上仅仅带了三天的干粮。若是现在给了这些逃难的人,他就断粮了。然而,那不过是一瞬的犹豫,玄奘马上将囊中所有干粮都拿了出来,分给了人们。

然而,他这下算是捅了马蜂窝,附近的难民见状都跑了来,将他团团围住。玄奘赶紧说道:“对不起,对不起,贫僧行囊中的干粮已经全部拿了出来。没有了,真的没有了。”

然而,人们都不相信他的话,一双双眼睛紧紧盯着他的行囊。玄奘又解释说:“惭愧、惭愧,贫僧的确身无分文,无法帮助大家。”

但是,这些人不但没有散去,反而渐渐向他身边靠拢……

玄奘凛然一颤,腋下冷汗淋漓——他突然想到了荒郊野外的狼群,想到了独自一人被饿狼紧紧包围的情形!的确,这些饥民紧紧盯着自己的眼神,活脱脱与那饿急了的野狼没有任何区别!那种急切,那种贪婪,那种邪行,似乎要将玄奘生吞活剥!

无可奈何,他只好将行囊里的东西统统倒了出来,让人们看个明明白白,他真的既没有干粮,也无银钱。

那些饿急了的流民失望极了,用刀子一样的眼神狠狠剜着玄奘。这让他感到十分惭愧,不禁泪流满面,恨不得将自己的肉身变成干粮,供养这些饥民……

然而,那些难民却丝毫不同情他,将他行囊之中仅有的几件僧衣、几双草鞋洗劫一空,甚至连他乞食的钵也被人拿走了!

他真正成了一贫如洗,身无长物。幸好他的度牒装在贴身的衣兜里,总算还能证明自己是个僧人。不过,玄奘不太为此担心,一钵千家饭,僧口吃遍天。没了干粮,就沿路乞讨呗,反正前几年从荆州到苏州,从扬州到赵州,他都是一路乞食云游天下。

这里曾是关中最富庶的地方之一,历史悠久,风光秀丽,河流纵横,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然而,今秋的早霜灾害也波及了这里,庄稼歉收。再加过路的难民实在太多,将人们所有的同情心都榨干了——人家总不能把家里所有的粮食财物都奉献出来,将自己与家人活活饿死吧?因此,从终南出发,玄奘一路经过了大大小小二十来座村庄,却仅仅乞到了一碗稀米汤。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虽然行脚在外,但玄奘依然恪守着僧人不吃晚饭的规矩,今天早晨、中午又连续两顿没有化到饭食,他等于整整一天没有吃东西了。在走了三四十里之后,玄奘空空如也的肚子开始喊冤叫屈了,一个劲儿咕噜咕噜地响。没多久,他的腿肚子开始发软,脚下发飘,步幅明显小了下来。他强忍着饥饿继续前行,想尽早找一座寺院挂单。他坚持又向西挪了十来里路,眼看着日头渐渐西沉,却没有找到寺庵。玄奘饿得眼里金星乱飞,额头直冒虚汗,再不想法填一填肚子,恐怕就无力走到有人烟的村落了。

他离开大路,拐到渭河边上。或许,沿河的荒滩上有一些能吃的野草或野果。然而,他又失望了。逃荒队伍经过的地方,所有能吃的东西都被扫荡一空,甚至像榆树之类能吃的树皮,也被人扒光了。

无可奈何,玄奘只好走到河边,喝几口水,糊弄糊弄肚子。这时,他忽然听到了一阵哗啦啦的弄水声。原来,河水边的芦苇丛困住了一条一斤多重的草鱼。它大概是在水位高的时候游进芦苇荡里觅食。眼下水退了,浅了,被卡在芦苇丛中进退维谷,连黑黑的脊背都露出了水面。

火烤的野味很好吃。

饥肠辘辘的玄奘咽了一下口水,脱掉草鞋,挽起裤腿,下到水里,向那条草鱼走去。那鱼察觉到动静,感到有巨大阴影向自己靠近,便不停地挣扎起来。然而,芦苇丛很密实,很牢固,它无论如何也挣脱不出来。就算没人捉它、吃它,半天之内,它也会干渴而死。

芦苇滩的水虽浅,但在洪水季节淤积了一层厚厚的新泥,一脚踩进去,立刻陷到膝盖深。玄奘饿得浑身乏力,在这泥潭里走得异常艰难,往往需要耗尽全身的力气才能拔出腿来向前挪动一步。他深一脚、浅一脚,好不容易才走到鱼被困的地方。那鱼更加拼命挣扎,飞溅的水花弄了玄奘一头一身。然而,他抓住鱼之后,不是折回岸边,而是走向了河水深处,将那鱼放入了滔滔水流之中……

这一番折腾,几乎消耗了他所有的体力,玄奘更加虚弱了。若想回到原来的大路,必须爬上陡峭的河堤。玄奘刚刚爬了一半,眼前一黑,一头栽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