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梁思成在美国取得建筑硕士学位之后,梁启超又在1927年12月18日的信中说:我替你们打算,到美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欧极有特色,市容亦极严整有新意。新造之市,建筑上最有意思者为南美诸国,可惜力量不能供此游,次则北欧特可观,必须一往。由是入德国,除几个古都市外,莱茵河畔著名堡垒最好能参观一天。回头折入瑞士看些天然美,再入意大利,多耽搁些日子,把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彻底研究了解。最后能回到法国,在马赛上船。到西班牙也好……中世及近世初期的欧洲文化实以西班牙为中心。中间最好能腾出点时间和金钱到土耳其一行,看看那里的建筑和美术,附带看看土耳其革命后的政治。
父亲对他的发展考虑得如此细致、周到,并帮他分析前进的道路,指明发展的方向,对梁思成后来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父母培养子女成才
每个人都是一颗埋藏在泥土里的种子,但是究竟最终哪些种子会成长为参天大树,与父母的耐心教导和精心培育有莫大的关系。
孟母三迁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孟子名轲,儒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著有《孟子》一书,传于后世。孟子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成为儒家的代表人物,是与其母亲的教育分不开的。
贤良的孟母深谙邻里之道,为此,不惜几迁其居。一开始孟子的家居住在墓地附近。儿时的孟子还不太懂事,不知什么是该学的、什么是不该学的。看到邻居们都以替人办丧事谋生,他也觉得有趣,每日里和一群小孩子在一起,嬉戏玩闹,也学着吹吹打打,打幡送丧,挖坑埋棺。孟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知道不能责怪邻里,他们就以此为生,但如果长久住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孩子能学到什么呢?长大了又能有什么作为呢?她深深地感到,这里绝非能让儿子增长知识的地方,于是就搬家住到一个集市旁边。
集市上每天都热闹非凡,各种叫卖之声不绝于耳,小小的孟子又开始学着大人的样子玩沿街叫卖的游戏。孟母看在眼里,她深知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不能让自己的儿子从小就在这种地方成长。她叹息道:“这里也不是我理想中要让孩子成长的地方。”于是她又一次带着孟子搬了家。
这一次搬到了一所学校旁边住了下来,孩子们则学着大人的样子,效法各种礼仪。孟母这才长舒了口气,觉得这次才是对儿子教育的正确选择,从此在这里居住下来,而后又多加教诲,终使孟轲成才。
父母对子女的教导都是尽心尽力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在孩子不明世事的时候,他们代替孩子做出的选择往往决定了孩子一生的方向。所以,是孟母这位贤良的导师造就了孟轲这样贤能而伟大的思想家。
诺贝尔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
可是,诺贝尔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特别是他有一个重视家庭教育,深明教儿子要从小开始的父亲,这件事知道的人可能不多。
诺贝尔的父亲对创造、发明有浓厚兴趣。他热衷于科学研究,一心想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制造出世界上还没有的东西。
他居住的屋子里,到处是实验机械。一有空,老诺贝尔就钻进实验室里,埋头做实验。
父亲对于科学研究的爱好,以及家庭中良好的创造气氛,对小诺贝尔日后走上发明之路,有着很大的影响。
为了全面培养儿子成才,老诺贝尔在家里办起了学校,请来了高水平的家庭教师,让诺贝尔三兄弟学习各种知识。
在家庭学校里,小诺贝尔学完了正规学校的全部课程,还阅读了大量科学著作和文学作品,在小小年纪,就有很高的文学修养。
诺贝尔渐渐长大了,他既是科学天才,又为文学所吸引。在人生的道路上,对将来究竟走哪一条路,以什么为自己的终生事业,他还没有明确的认识。
老诺贝尔觉得,让孩子老是待在一个地方不好,应鼓励他去接触世界先进的科学研究,让他自愿地选择科学研究的道路。
于是,在诺贝尔17岁那年,父亲决心送他去周游世界。诺贝尔很兴奋,问道:“我的任务是什么?”父亲明确地回答:“去学习各国的科学技术。”诺贝尔从海外学成归来,后来发明了炸药,成功地开办了许多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最后设立了国际性的诺贝尔奖,奖励那些在前一年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
父母教导我们,成为我们生命中的第一任导师,这种付出,在他们自己眼里看来可能再寻常不过了,但是在儿女的心里,这种爱和关怀却足以温暖一生。
让上司成为你的指路人
上司是天然的指导者
无论哪个行业的人士,如果能够成为领导者,那就说明他们的身上一定有某些过人之处。他们或者在自己的领域有特长;或者自己有关系,能够为下属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或者具备管理才能,经验丰富,这都是我们应学习的优点。
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能力,善于发现领导的优点,在工作中谦虚谨慎,多向领导学习,争取在各方面获得进步。
张宇在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后,应聘进了一家保险公司工作。他在学校学的专业和工作没有什么关系。刚进公司的时候,他的顶头上司对他的能力很怀疑,而且不断地压制他。不过幸运的是,老板却很赏识他,并且耐心地一点一滴地教他,帮了他很大的忙。
老板告诉张宇,要做好保险,首先要建立关系库。这就需要他主动给别人打电话,通过交谈了解对方的情况。起初,对于打电话,初来乍到的张宇有些胆怯。尽管如此,老板仍然规定他每天至少要打50个电话,而且耐心地教他打电话时应该怎么说……正是在老板的规范和教导下,张宇才跌跌撞撞地走过了最困难的一段路,这个过程磨炼了张宇的意志,锻炼了张宇的能力。两年后,张宇做得比当初那个看不起他的顶头上司还要好,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张宇摸索出的一条职场经验是:如果你能收起自己的虚荣心,丢开面子,平心静气地向上司学习,你就有机会成为优秀的人。
没有哪个人生来就具备解决所有问题的能力,每个人都是边走边学。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的上司愿意成为你的导师,给你指引和帮助,那么你可以很快从中受益。
摩尔根是一个退伍兵,离开军队以后,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城市经理助理。在适应工作的过程中,他有幸得到了上司的指点。“鲍勃是我的上司,”摩尔根回忆,“他管理南部的一个大城市,但却差不多每天把我叫进他的办公室。他坐在他那大办公桌后,瞪着我问:‘唔,摩尔根,你今天学到什么?’很久以前开始,我便不停地问自己同样的问题:‘我从这次委员会会议,或那份精密计划蓝图中学到了什么?我从在走廊邂逅他人或在预算计划书里,又得到了什么资讯?’鲍勃希望我能继任城市经理。他是我的师傅,每日从繁忙的日程中抽出空来,推动我思想,分析,增长智慧,帮助我挖掘潜能、提高能力。”
所以,上司是每个人的天然指导者,他们不仅有这个资格,也有这个能力。尤其是对于刚刚接触某一职业的“生手”来说,上司的指导更是提升自我的最有效途径。
找到自己的职场“教父”
一般来讲,刚刚步入职场的新人,很难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大多数人处在一边为别人效命一边为自己充电的阶段。这时,为自己找一个职场“教父”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起到特别大的作用。
古今中外,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富兰德林咨询公司总经理刘芳荣,从1996年步入职场后,就开始不断地寻找自己的良师。他的第一个良师,是旺旺集团董事长蔡衍明。刚进旺旺食品时,刘芳荣是蔡衍明的特别助理,他不因蔡衍明是老板而保持距离,反而主动接近他心目中的良师。
刘芳荣早上6点钟就准时在蔡衍明的房间门口等着,从早餐开始,见客人、谈事情、看工厂,甚至晚上的应酬,他都在旁边记录、学习。
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从生活细节到说话技巧,刘芳荣在两年内跟着蔡衍明见到超过200位大陆政商名流。他在评价这段时间的得失时说:“(这两年的经验)给我增加了20年的功力。”
刘芳荣的“良师俱乐部”除了直属上司,还包括公司以外的专业人士。一位外经贸部退休的司长,就是刘芳荣非常重要的良师。这个长者教导刘芳荣解读中国法律条文背后的含义。
不同的良师让刘芳荣看到不同的视野,使其不断丰富各种知识,甚至是生活礼仪上的。有一位老师就曾指正过他:“穿西装时,应该配同色系的袜子!”
一个良师能改变你的一生,如果我们能在工作中瞄准目标,精确出手,为自己找到一位职场“教父”,并吸收他的知识、人脉、视野,必然可以在竞争残酷的职场中脱颖而出。
中经合创投资公司总经理丁学文的故事也说明了这个道理。他的第一个工作单位,是一家美商管理顾问公司。当时公司的总经理查尔斯脾气暴躁,时常骂人,但是专业技术很强。别人都躲着老板,只有丁学文把他当老师,不懂就直接跑去问他,甚至争取成为他的特别助理。
当了总经理的徒弟,薪水没增加,工作量反而倍增。当别人休假时,他却必须加班,甚至睡在公司里。丁学文辛苦得来的收获就是,可以跟着老板到第一线,学习面对大客户的方法。跟在总经理身旁看事情,视野马上变得不一样。选对良师,可以让你快速地跳跃成长。人生有三次投胎的机会,第一次投胎是出生;第二次是结婚;第三次是找到自己的良师益友。选对良师,你就有了重新投胎的机会。
但是,良师不会主动找上门,想要找到良师,必须有向上攀登的进取心。
每一位处在一定工作岗位上的职员,都应该学习刘芳荣和丁学文的这种精神和方法,抓住一切机会,让上司成为自己的导师,让他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取得事业上的进步,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