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写作技法大全
1344900000077

第77章 评论文

§§§第一节评论文的概念及作用

一、评论文的概念

评论文,是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和逻辑论证的方法,对一些人物、事件、思想、观念等进行论理的文章。它是新闻宣传、教育常用的文体。

二、评论文的作用

从先秦诸子百家长于说理的论辩文到近代鲁迅先生的杂文,评论文的写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现代社会中,评论文体更是广泛地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对于人们的一切言行举止都起到了正确的引导作用。具体来讲,评论文就是对现实社会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代表人物、突出事件、流行观念、文化现象、学术思想、科学实验等进行议论、评判、归纳、概括、引申而形成的文章,目的是通过对事物、问题的科学分析和论证,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观点,批驳错误的言行,从而提高认识,活跃思想。

§§§第二节评论文的种类

评论文的种类很多,写法多种多样。按内容来分,常见的有思想评论、文艺评论、经济评论、新闻评论等;按形式特点来分,有专论、短论、读后感、杂文等。在这里,我们仅就形式特点的分类介绍其中的一部分。

◆短评

即篇幅短小的评论文,常见的有政治短评、思想短评、文艺短评、新闻短评、经济短评等,一般是一事一议,具有针对性、单一性、群众性和时效性。

◆杂文

“杂文是文艺性的政论文”,是一种说理和描写形象相结合的文章体裁。表现手法上以议论为主,将叙事、描写、抒情融为一体,同时又讲求形象性,要求人物、事件的典型化,情理交融,富于文采。

◆读后感

阅读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之后,因有感触、受到启发而写下的心得体会叫做读后感。“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触发和结果,“读”和“感”是不可分割的,其中“感”是主要的。

◆专业论文

通常也称为科技论文,学术论文等,简称论文。它是论述科学研究新进展和成果的一种科技文体,具有学术性、科学性、理论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按其写作目的和作用的不同,可将它分为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两种。

§§§第三节评论文的写作技巧及范例

一、评论文的结构

评论文因种类较多,形式和内容有所差别,所以各自的结构与写法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短论、读后感、杂文的结构与写法大致相似,由标题、引论、本论、结论构成。标题——点明评论对象或作者观点;引论——评论的由头,即某一事、某一理、某一言行等;本论——析理过程,即提出论据展开论证,或条分缕析或重点突破;结论——自然结尾或提出新问题。关于专业论文的结构,在本章的第一章中已有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二、评论文的写作技巧

评论文因为评论与阅读对象的不同以及文体的差异,写作方法也就不一样。但评论文的写作都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善于捕捉评论对象

所谓捕捉评论对象,是指选择评论内容和题材,并从中确立自己的观点和具体论题。衡量一篇评论的好与不好,有没有价值,首先看评论对象抓得准不准。有经验的作者往往抓住迫切性、普遍性、方向性的问题来赢得读者。这样就要求我们平时注意观察,留心时事、世事,才能从平凡的现实生活中发现新人、新事、新思想,抓到评论对象。

(二)要善于说理,注重情理相融

评论要坚持以理服人,在中国古代的写作理论中,有“理不可直指,即物以明理”(刘大櫆《论文偶记》),“喻巧而理至”之类的说法,意思都是要求说理、评论要讲究技巧,要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形象、委婉地表达抽象的道理。那么,怎样才算是善于说理呢?

◆能自圆其说

“理”要说得透彻,就必须用辩证法中的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分析,切忌绝对化、片面化。

◆说理中肯

中肯,就是指抓本质特征。它要求说理时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特征来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给人一种透彻感。

◆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说理

在运用评论开展思想教育、探求经济规律中,一定要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样才能使我们看问题时站得高、看得远,用辩证分析方法解决问题。

(三)应灵活运用论证方法

评论文主要运用理性的逻辑思维方法来进行论证。所谓论证,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例证法

用经过实践证明或实验验证过的事实作为例子来进行论证的方法。事实胜于雄辩,评论文章要做到言之有据,经常使用事例来作论据。如孟子的短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文章的开头,作者运用排比的句式,一连列举了六位著名人物的事例,从而得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结论。这样就为确立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归纳法

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归纳出它们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其中“个别”事例又称典型事例,只有通过典型事例归纳出的结论,才具有说服力。如下面这段文字就是用的这种论证方法:

唐代诗人高适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可是俞伯牙如不凡是所到之处都弹琴,把信息输出来,那可能错过钟子期这个知音。压在盐车下的千里马,如不引颈长鸣,发出金玉之声,伯乐又何从下决心认定它是千里马!卞和献璞,因无知音,被砍了两只脚,若他不号啕大哭,楚文王也就发现不了他。可见,毛遂自荐有利于人才发现。

这里是通过典型事例的归纳来论证的。其中选取了俞伯牙、千里马、卞和等典型事例,证明了“毛遂自荐有利于人才发现”这一观点。

又如周培源写的《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一文中:

如果一个人对文科和社会科学所知太少,如对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法律等知识知道得很少,甚至一点都没有,他那个理学了也发挥不了多大作用。上海复旦大学校长、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同志在前年年底上海举行的语文教学研究会上讲话时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的话,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这是一位数学家的话,我看很有道理。

作者在这里采用名人名言为论据,属于用理论观点的归纳法。引用苏步青“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的话,证明“语文知识在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观点。

◆演绎法

与归纳法相反,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中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如《生活中需要思索》一文中的开头部分:

记得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座右铭是“思考一切”。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中需要思索。

翻开中外五千年的历史画卷,不难发现,大凡有过卓越成就的人,都与“思索”结下了不解之缘。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牛顿提出了天体运动方面的定律之后,经过自己反复思索和实验,终于创造出震惊世界科坛的“狭义相对论”。爱迪生在试制电灯的过程中,经受了几万次试验的失败,终于,他成功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成功就是思索的结果。不能想象,他在每一次失败之后,停止了思索,而最终能够制成电灯来造福人类。

作者在这里用“成功就是思索的成果”这一基本观点,推论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爱迪生发明电灯的结论,所用的方法就是演绎法。

◆比较法

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这种方法通常分两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

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如现代作家丰子恺的杂文《爆炒米花》,就是从生活中的一种加工过的食品——爆年糕片,类比出写作语言上的问题。他认为,倘使不爆,那小拇指大的几片硬年糕,人们很难吃下去。一经爆过,普通人也就能吃,并且爱吃,连胃口弱的人也能消化得了了。因此,他类推出古代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区别:现代白话所写出的随笔就“好比是爆过、放松过的年糕”,一般人都能看懂,都喜欢阅读。这一类比,就使得深奥的道理显得很浅显易懂。又如大家十分熟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分别用“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类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海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从邹忌自己受蒙蔽的结果来类推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从而说服齐王广开言路。

对比论证虽然也是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较推出结论,但它与类比论证是不同的。类比论证着眼于从事物的相同或相近的属性的比较来推出结论,是一种求同思路;而对比论证则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是通过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证明论点的。如鲁迅的《“京派”与“海派”》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也赖以糊口。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但从官得食者其情状隐,对外尚能傲然,从商得食者其情状显,到处难于掩饰,于是忘其所以者,遂据以有清浊之分。而官之鄙商,故亦中国旧习,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的眼中跌落了。

这段文字运用对比论证,“京派”和“海派”,“近官”与“近商”,“帮闲”与“帮忙”……处处不同,但又处处围绕着中心论点展开对比,有力地论证了“籍贯之都鄙,故不能定本人之功罪”的观点。

◆归谬法

这是反驳文章常常采用的一种推论方法,即先假设对方的观点是正确的,然后以此为前提进行推理,得出一个明显荒谬的结论,从而反证对方观点是错误的。如《重奖“活**”的困惑》一文在驳斥用金钱来激励学**活动的荒谬性时写道:

倘使有那么一天,在拍电视的强光灯照耀下,表彰大会会上奏着《学习**好榜样》的乐曲,一群学**的标兵喜滋滋上台领得厚厚的一摞钞票(或是一张支票)时,那会不会正是**活动的终结呢?

学**活动的宗旨是倡导一种高尚无私的奉献精神,绝不是对物质金钱的追求。作者在用归谬法论证时,先提出一个假设,即如果把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运用到学**活动中来,就必然会导致与学**活动宗旨完全相悖的荒谬结果,这样就把“用重金奖励活**”的论点驳倒了。

以上几种论证方法是互相联系的。在一篇评论文中,可以侧重使用其中一种方法,也可以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选择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要根据论证的实际需要来决定。

【范例】

漫话人情现在某些地方人情消费名目繁多:生老病死、洞房花烛、金榜题名、乔迁新居、儿子当兵、老人增寿、婴儿满月、出国求学等都要办酒送礼。而每去一次,不送上几百上千,怎么上得了台面。有人戏言:一见请帖,心惊肉跳。办酒本是为了庆贺,不该的是有人把这种人情往来当做商业交往,你办酒,我送礼。我没什么事可办酒不是亏了么?于是没事找点事,设法“扭亏为盈”。

这股人情风也刮到了孩子身上。某校学生过生日送礼办酒成风。学生之间为了面子还要盲目攀比,你在家办酒,我到酒店请客;你到普通酒店,我到宾馆。这种成人化的请客送礼,不但苦了家长的腰包,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利,使孩子从小养成虚荣心,使他们充满对金钱的向往,于学业于身心有弊无利。

人生在世,亲朋好友同事乡邻之间有点礼尚往来,也属正常之事,无可非议。但凡事有个度,倘若无论大事小事,家里有点什么,动辄互相请柬请去,那么各家的开销将大大增加,一些经济条件差的人家更是不堪重负。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应该提倡一种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