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好口才好前程(大全集)
1347500000071

第71章 演讲时怎样说话(1)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如果让我重新进入大学的话,我将重修两门课:演讲和写作。”由此可见演讲能力对成功人士的重要意义。

演讲的分类

演讲作为一门艺术,虽然也是以“讲”为主,但是这种“讲”还要体现“演”。它不仅要把事和理讲清楚,让人听明白,而且还要通过在现场的直观性的言语、体态表达把事物和道理讲得生动、形象、感人,既有情感的激发力,又有声情并茂的审美感染力。在演讲活动中,演讲者的身份各不相同,演讲的目的多种多样,演讲的内容包罗万象,演讲的方式各有特点,演讲的场地千差万别,演讲的听众形形色色,致使演讲活动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为了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掌握演讲艺术的本质特征及社会功效,以便更好地组织演讲活动和顺利地发表演讲,首先,可以把演讲按内容划分为:军事演讲、经济演讲、学术演讲、法律演讲、道德演讲、礼仪演讲、宗教演讲。

其次,从形式上划分有以下三类:

命题演讲。即由别人拟订题目或演讲范围,并经过准备后所发表的演讲。它包含两种形式:全命题演讲和半命题演讲。全命题演讲的题目一般是由演讲组织部门来确定的。半命题演讲指演讲者根据演讲活动组织单位限定的范围,自己拟订题目进行的演讲。

即兴演讲。即演讲者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就眼前场面、情境、事物、人物临时起兴发表的演讲。如婚礼祝辞、欢迎致辞、丧事悼念、聚会演讲等。它的特点是:有感而发、时境感强、篇幅短小。它要求演讲者要紧扣主题,抓住由头,迅速组合,言简意赅。

论辩演讲。即指由两方或两方以上的人们因对某个问题产生不同意见而展开的面对面的语言交锋。其目的是坚持真理、批驳谬误、明辨是非。比如,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法庭论辩、外交论辩、赛场论辩,以及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生活论辩等。它的特点是:针锋相对,短兵相接。论辩演讲较之命题演讲、即兴演讲更难些,要求演讲者必须具备正确的思想、高尚的品质、严密的逻辑性、较强的应变性。

再次,从风格上划分则有激昂型、深沉型、严谨型、活泼型。从发展趋势看,交际场合的即兴演讲和学术方面的专题演讲是备受关注的两大类型。

最后,从功能上划分,可分为以下几类:

“使人知”演讲。这是一种以传达信息、阐明事理为主要功能的演讲。它的目的在于使人知道、明白。如:美学家朱光潜的演讲《谈作文》,讲了作文前的准备,以及文章的体裁、构思、选材等,使听众明白了作文的基本知识。它的特点是知识性强,语言准确。

“使人信”演讲。这种演讲的主要目的是使人信赖、相信。它从“使人知”演讲发展而来。如:恽代英的演讲《怎样才是好人》,不仅告知人们哪些人不是好人,也提出了三条衡量好人的标准,通过一系列的道理论述,改变了人们以往的旧观念。它的特点是观点独到、正确,论据翔实、确凿,论证合理、严密。

“使人激”演讲。这种演讲意在使听众激动起来,在思想感情上与你产生共鸣,从而欢呼、雀跃。如:马丁·路德·金的《在林肯纪念堂前的演说》,用几个“梦想”激发广大黑人听众的自尊感、自强感,激励他们为“生而平等”而奋斗。

“使人动”演讲。这比“使人激”演讲进了一步。它可使听众产生一种欲与演讲者一起行动的想法。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在“二战”期间的英国伦敦发表的演讲《告法国人民书》,号召法国人民行动起来,投身反***的行列。它的特点是鼓动性强,多以号召、呼吁式的语言结尾。

“使人乐”演讲。这是一种以活跃气氛、调节情绪,使人快乐为主要功能的演讲。多以幽默、笑话或调侃为材料,一般常出现在喜庆的场合。这种演讲的事例很多,人们大都能听到。它的特点是材料幽默,语言诙谐。

演讲稿的结构

演讲稿结构的一般模式就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认定的“三一律”。它由意义各不相同的三个部分即开头、正文、结尾所组成。“三一律”概括了任何演讲稿结构的形式特点。从形式上看,这三个部分各自独立,各有各的意义和作用;从内容上看,则是统一的,是同一个主题、题材和材料在不同部位的表现,要达到的是同一个目的。这里,开头处于演讲稿的重要位置,应该力求迅速引起听众的注意,力避拖沓、冗长和客套;结尾则在于使整个演讲给听众留下一个完整、清晰的概念,力求做到揭示题旨、加深认识、促人深思、耐人寻味,文字不可过长。

一般说来,任何演讲稿的开头和结尾的结构方法及意义、作用都是一致的。但正文则不尽相同,至少有两种特殊模式。这里介绍的就是正文的两种特殊模式:议论式结构模式和叙述式结构模式。

1.议论式结构模式

即以普通论文方式安排的结构。由提出问题、分析论证和得出结论三部分组成。一般只提一个问题,得出一个结论,而议论方式则多种多样。其结构顺序一般是问题在前,分析论证在中,做出结论在后。这其实是大“三一律”中的小“三一律”。这个小模式前加开头,后加结尾,就是演讲稿结构的特殊模式:开头、问题、分析论证、结论、结尾。

由于这种结构特殊模式处于整个演讲稿的正文(主体)部位,就影响和决定了整个演讲稿的结构。鲁迅《娜拉走后怎样》的开头和结尾两部分很简单,各用一句话:“我今天要讲的是‘娜拉走后怎样?’”和“我这演讲也就此完结了”。正文用的是结构特殊模式,即提出问题,分析论证,最后结论。从实质上看,这个特殊模式也就是整个演讲稿的结构安排形式。

2.叙述式结构模式

即以听众的心理线索安排的结构。主要以趣味、情感打动听众,像小说、故事的开头。不明显分出问题、论证和结论等各部位,主旨于夹叙夹议中显露;所叙述的几件事或以时间为序,或以空间为序,从引人入胜的目的出发进行安排。

每一番夹叙夹议都可以构成一个段落,一篇演讲稿可能由几个段落组成,并按时空顺序排列,不分先后部位。把它放在演讲结构的一般模式中则为开头、夹叙夹议(主体)、结尾。

这类演讲稿的主体,是展现演讲稿主旨的主要部分。它的材料取舍、安排与记叙性文章的方法相似。它可以通过“议”衔接,可以有较大的跳跃性,议论和抒情的成分可以多一些。运用演讲稿结构的特殊模式安排结构,首先要认识材料的本质和意义,把它置于最适合的部位上,才能从本质意义上阐释或引出议论或抒情、结论;其次要认清几种材料间的关系,使之在安排时或相同,或相反,或并列,或主从,或包容,或先或后。

演讲稿的写作技巧

掌握了演讲稿的基本结构,再来着手进行演讲稿的写作,自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仍需注意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1.演讲稿的开头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演讲稿的开头在其结构中处于显要地位,具有特殊的作用。一般来说在开头部分,演讲者要引入他所要阐释的主题,使听众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好的开头还要能抓住听众,通过一定技巧使听众有继续听下去的兴致。但如果故弄玄虚,乱加渲染,就会弄巧成拙,甚至事与愿违,引起听众的反感。

根据演讲内容的不同,开头的方式也可以灵活选择,并没有什么固定方式。

2.演讲稿的主体

演讲稿的主体是指开头和结尾之间的文字,是演讲的主要部分。主体准备得如何,决定着该演讲质量的好坏。论点是否令人信服,决定于主体的阐述。

演讲内容上有详有略,篇幅上有长有短,这样才能使整篇演讲显得有重点,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既不会因为各个观点只是蜻蜓点水似的泛泛而谈而让听众没什么印象,也不会因为事无巨细一概长篇大论而让人觉得厌烦。

演讲稿的重点,或是要让听众了解的重要信息,或是希望取得听众赞同的看法、认识,或是领导者期望下属心领神会并在行动中加以贯彻执行和大力推广的意志、意图,随演讲内容的不同而各有所异。如果在演讲稿的篇首提出了重点,那么在主体部分还要进一步加以详细阐述,否则演讲一结束,听众就把重点忘了。

最理想的效果就是你着重讲演的部分也正是听众印象最深、感触最多的部分。重点表现在一两个问句上的情况很少,绝大部分是集中在由几个段落结合而成的一个层次、一个部分,或集中在一个层次、一个部分的某几个段落上。重点集中是一个办法,也可以重点分散在全篇各部分中,层层展开,但必须做到“形散神不散”。

3.演讲稿的结尾

结尾是演讲内容的自然收束,是演讲稿的有机组成部分,万万不可忽视。有的演讲者在结尾处要么草草收兵,要么画蛇添足,要么采用陈词滥调的套话。如:“关于某某问题我再补充几句”、“我前面讲的某一点是很重要的,在这里再强调一下”、“我的话讲完了,讲得不好,请大家批评指正”等,都会使听众感到索然无味。

做文章,尚有“凤头”、“豹尾”之说,对于一篇演讲稿,道理也是相同的。所谓“豹尾”,是指演讲的结尾收束应该像虎豹之尾那样刚劲有力而又斑斓多彩,给人鼓舞、耐人寻味。

演讲稿开头的写作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演讲稿的开头在其结构中处于显要地位,具有特殊的作用。一般来说在开头部分,演讲者要引入他所要阐释的主题,使听众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好的开头还要能抓住听众,通过一定技巧使听众有继续听下去的兴致。但如果故弄玄虚,乱加渲染,就会弄巧成拙,甚至事与愿违,引起听众的反感。

有这样一位领导,在给部属作演讲时,开头便说:“同志们,在我讲正题之前,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听众刷地把目光和注意力全部集中过来。可是这位领导并没有马上讲他的故事,却左右看了看,见门没关严,特意亲自把门轻轻关严。那样子,仿佛怕别人偷听去似的。之后,他喝了口水,郑重地清了清嗓子。这一切使听众以为他会讲个从来未听过的或是神秘的故事,无一不静静地等待着。谁知他接着说:“同志们,我要给大家讲的是白求恩的故事,白求恩是加拿大人,50多岁了……”听众被吊起的胃口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并非白求恩的故事不感人,只是以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故事作为开头并没什么新奇可言,却一定要制造出过分神秘的气氛,听众难免会有上当受骗之感,这么一个严肃的故事被演讲者渲染得不伦不类,又实在让人觉得可笑。倒不如平铺直叙,娓娓道来,让人觉得真切朴实。

其实,演讲稿的开头部分也从侧面反映出演讲者的文风,那种罗里罗嗦、遮遮掩掩的开头方式很难和简洁精炼的文风联系起来。

内容不同,开头的方式也可以灵活选择,并没有什么固定方式。在下面的例子中,我们将就几种风格不同的开头方式进行剖析。

开门见山,直入正题这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开头方式。一般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某些为提出讲题服务的话(可长可短);二是提出讲题的话。二者之间是过渡、衔接的关系。

列宁同志的著名演讲《论国家》就是这样开场的:

“同志们!根据你们定的,你们通知我的计划,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国家问题。我不知道你们对这个问题已经熟悉到什么程度,如果我没有弄错,你们的训练班是才开课,你们是初次有系统地研究这个问题。”做了这几点小小的说明之后,现在我来说本题,谈谈什么是国家,它是怎样产生的……”

在这个开场白中“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国家问题,”“谈谈什么是国家,它是怎样产生的……”是属于提出讲题的话,这个开场白的其他话,均属于为提出讲题服务的话。

当然,演讲者也可以根据演讲背景、演讲对象等具体情况,将某些为提出讲题服务的话省略掉,直截了当地提出讲题。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做的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开场白,就采用了这种开门见山的方式:“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

最简单的方式往往可能就是最好的方式。切莫低估了开头这短短几句话的作用,它是对整个演讲内容的高度概括,提纲挈领,简明扼要,起着总领全文的关键作用。

从切身体会入题要想让一般的听众长时间忍受抽象式的声明,是很困难而且很费力气的。举例说明则很容易使听众听得下去,并且容易使他人信服自己的观点。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在开头时就举个例子呢?很多说服性演说者都是这样做的。有些讲演者觉得,必须先发表一些一般性的声明,事实上并不见得必须如此。一个生动的例子可以引起听众的兴趣,使人们愿意听你讲话。

罗威尔·陶马士是举世闻名的新闻分析家、演说家及电影制片人,在讲述《阿拉伯的劳伦斯》时,他这样开始:

“一天,我在耶路撒冷的基督街上走着,忽然遇见一位身着华丽的东方君主礼服的男子,他身侧挂着一把黄金弯刀,是只为先知穆罕默德的传人所佩挂的……”这种以自己的经验故事启程的方式,能十分有效地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他们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故事后面的发展,紧紧跟随着讲演者,见知他的行动,步步向前推进,在不知不觉中就融于了某种情况当中,成为了其中的一部分,讲演者再不紧不慢地道出自己的评论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管理大师卡耐基曾作过多次演讲,其中有一次是这样开始的:

“就在我大学刚毕业之后,一天晚上我在一条街上走着,突然见一个人站在一个箱子上头对着人群讲话。我很好奇,所以也加入人群去听。这个人说:‘你从未见过一个秃头的印第安人,或从未见过秃顶的女人,是不是?现在我来告诉你为什么……’”

他的这个讲演是很成功的,因为只要朝着事件的结果推进,就能深深地渗透进听众的心里。

由于叙述的是自己的切身经验,演讲者往往能保持自信闲适的神态而避免一开口就紧张得前言不搭后语,处处卡壳。同时,以鲜活的事例为铺垫,观点的提出就不至于显得太突兀。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听众都更喜欢听故事而不是空洞的说教。

切身经验也可以是就某件事的背景进行交代,就某个事物的源流作介绍。以下是演讲大师鲍威尔·希利先生在费城的一次讲演中的开场白:“82年前,大约是在这个季节,伦敦出版了一本小书,是一段故事,它注定将永垂不朽。许多人称它为‘举世最伟大的小书’。它刚出现时,朋友们在街上遇到时,总会彼此相问:‘你读过它了吗?’回答总是一成不变的:‘是的,上帝保佑,我读过了。’

“它出版的那天卖出了1000本,两星期之内需求量便达到15000本。自那以后,它曾经再版无数次,并且翻译成普天之下各个国家的文字。数年前,摩根以极高的价格购得原稿。它现在正与许多无价珍宝一起憩于庄严伟丽的艺术馆中。这本举世闻名的小书的作者是查尔斯·狄更斯,书名是《圣诞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