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演讲与口才知识(全集)
1347600000053

第53章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3)

(2)辩论前绕着弯子来对你的私生活问个不停。你要注意,对方有掌握你弱点的企图,这可能是对方在寻找某个突破口。

(3)对方如果动不动就说“知道了”,你要小心对方可能无意听你说话。对策是,你把对方看做“所知不多”的人,把你的论点说得更详细、更动听,这叫“以柔克刚”。

(4)如果一见面时,对方态度不恭谨,举止粗野,表示对方可能心有不安,或有理亏之处,也可能是故意做出这种举动来扰乱你的心绪。所以,你务必要冷静以对,切莫心有怒气,上了对方的当。

(5)对方说出狂妄的话,甚至伤害你自尊的话,其用意是激怒你,使你失去理智的论辩能力。你不妨“超脱”一些,如心中暗暗数一下,对方一共用了多少句刺激性的话,轮到你说时,你可以把它揭示出来,千万别为那些话而冲动。

(6)如果对方突然把论点岔开,你要立即分析其情况:一是一时不慎;二是突然联想起另一件事;三是有意把论点扭到另一个方向。

不管哪一种情况,只要对方当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岔开的话题上,就可以让他说下去。过了一段时间,你可根据下面的方法判明他的用意。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对方说不了多久,就会自己发觉而显出尴尬之情;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对方只是一时离开原来论点,很快就会自动回到原先的论点上;如果是第三种情况,对方会朝着岔开方向说下去,毫无“回心转意”的迹象。你可以据此推断,岔开的论点对他较为有利,而原来的论点对他不利,从而你可以作出相应的对策。

(7)如果对方在论辩中出现“若有所思”的样子,你不妨直问他“所思何事”,以探知他当时的心理。

(8)对方若说些含义暧昧的话,你要敏锐地捕捉住,反复追究,以探出其真意。

(9)对方出语如连炮,不曾稍歇,用意可能是不让你多说,想一鼓作气占尽优势。特别有些“恶人先告状”的人,最善于以这一手先声夺人。你不妨冷静听他说,等他说完之后,你再开口问:“你说完了吗?完了就该我说了,希望你不要中途打断我。”

(10)在论辩途中,你有时不明对方的用意,可以采取“投影法”,即突然停止你的话,然后让对方接下去说。如“如此说来,这个论点是……”“照你的说法,它的意思是……”用这种语句不全的话去诱发对方,让对方把话说完,你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对方的想法,掌握对方的“底牌”。

谨防有“论”无“辩”

长期以来,人们对辩论总爱持这样的观点:不管争论如何激烈,真理只有一个。所以,当辩论发生时,人们总是习惯于去追究到底是甲对乙错,还是乙对甲错,而很少去注意辩论过程中双方的思维方式和辩证地看待辩论中的问题。

比如对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所进行的一场辩论:“丑陋的”和“俊美的”,一般人都不难从字面看出,这是一对内涵针锋相对的反义词,问题在于,当这对“反义词”被引入以“中国人”为题的一场大辩论时,是否仍保持了这种针锋相对的“交锋”关系呢?正确答案是:没有,它们并未发生真正的思想交锋!

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文中言辞固然不无偏激之处,但他所揭示的毕竟是现实中有所存在的“假、丑、恶”,而重要的是,他并没有“以美为丑”,没有把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也作为“丑陋”加以鞭挞。当这一著作在国内引起反响之后,曾有不少人以“中国人丑陋吗?”“俊美的中国人”等为题发表不同的看法。可读一读这些文章,我们又可以发现,这些作者大谈特谈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及其扬名于世界的成就,而且,重要的是,他们也同样没有“以丑为美”,没有把中华民族的某些陈规陋习、落后保守心理作为“俊美”加以褒奖,结果,这场辩论(其实是各自单方面地“论”,并未“辩”起来)表现为:柏杨先生用强光照亮了中华民族“坏”的心理习俗一面,热望尽快割除;反驳者用强光照亮了中华民族“好”的品德特性一面,急盼发扬光大。双方所论的看起来是同一命题(中国人),但其实是同一命题下的两个分命题(中国人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柏杨先生否定了“坏”的一面,并未贬斥“好”的一面,反驳者褒扬了“好”的一面,也未夸赞“坏”的一面,二者之间其实存在着一条清晰的“分界线”。

分析这场“论争”,应当说,“丑陋的中国人”——观点并不错;“俊美的中国人”——认识也正确。而所以会发生“辩论”,是因为柏杨先生将“丑陋的”加在“中国人”身上,引来了一些人的民族感情方面的不愉快。当然,感情上的不愉快原本不应当导致“理智”上的判断失误,但辩论思维方面的低水平引发了这场争论。结果,这场看起来颇为热闹的论争,犹如两列对开的火车,在铁路桥上相会时,但其实并未发生“撞击”,它们“相遇”后,擦肩而过,又各自按照“批判缺点”和“褒扬美德”两条平行轨道前进了。

怎样提高论辩能力

论辩的特点,决定了论辩的训练内容。只要辩手多在表达流畅、语言纯正、思路敏捷、即席发挥等几个方面下工夫,论辩能力自然会有很大的提高。

1.诵读训练

诵读训练法主要是训练辩手的语言、语调、语气等基本功。所选的诵读材料一般以议论文为主,也可用散文、诗歌等较易发挥感情的材料。

2.限时表达训练

让两个辩手互相问答,提问只能用一句话,回答也只能用一句话,互相问答不能超过一定的时间。这其实也是一种自由论辩的模拟训练,只是省却了双方的陈述。一旦辩手在规定的时间没有表达完整,可以让他立即悟到自己语言的缺陷,同时也给予了积极的锻炼。

3.提炼主题训练

论辩要求辩手有不同一般的悟性,即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对方的语言作出归纳、判断,同时也组织反攻。这一系列的过程当然牵涉到逻辑、反应能力,但不可否认如何将对方主题归谬抓漏,再正确表达己方观点也是表达的任务。提炼主题法即是为这一目标设计的。

4.即兴演讲训练

即兴演讲在各种论辩训练中无疑是最有挑战性的,它能锻炼辩手在短时间内语言的组织、表达以及仪态等各方面的能力。论辩队的主攻手——四辩尤其要进行此项训练。

下面请欣赏中国首届名校大学生辩论邀请赛,决赛反方复旦队的一段辩词:

历史证明了……

主席、各位,大家好!对方一辩告诉我们,外来文化是有优劣之分的。那我请问,你如何判断呢?南欧人认为裸体运动是好的,你就认为好吗?当然不能接受。所以外国人好的东西,对你来说也不一定好。对方二辩告诉我们,文化的推广有文明和野蛮之分,野蛮当然就是大炮长枪,这一点我们待一会儿再谈。就看他文明的那一部分吧,说说西欧的传教士,他们把西欧的宗教传到了中国,而《四库全书》天文略上说,对那些传教士他益于界推测之有业,已经天堂之布屋,其用意极为诡恶啊!(掌声)所以这也不好啊!对方辩友,再看对方三辩,他告诉我们一个文化的发展,它不能独立地发展,要靠外界的需求,这点我们也同意,我们吸收外来的文明而不是外来的文化。好的,先让我回顾历史:①面对先进民族的文化殖民,非洲文化哪里去了?几内亚人只会讲法语,而贝宁桑海古国消失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利在何处?②面对古老民族的文化破坏,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哪里去了?日耳曼铁骑一夜之间将悠悠百年文化一扫而光,只留得“白云千载空悠悠”,利在何处?③面对同等民族间的文化移植,传统文化哪里去了?佛教传入后竟自喻为月亮。而将儒道两家比做众星陪衬,“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我再问,利在何处呢?(掌声)让我环顾历史,阿以为何战争?说明民族性超越了种族渊源。英美为何摩擦?说明民族性超越了地域国界。现在许多学者强调,当今世界的冲突不再是政治经济,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任何一个具有清醒意识的民族,都认识到文化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我请问一个失去了文化依托的民族,它还是民族吗?最后,让我审视中国,我请问,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中华民族强大起来,而外国希望看见中国强大起来吗?不会。美国一位学者明目张胆地说:一个日本已够让人心烦,绝不能让中国再发展起来。我再请问,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依托于民族文化的底蕴,那么外国文化以强劲的跨国资本为后盾,对民族文化进行强势入侵,妄图以一种文化、一种观念、一种制度来统一世界。如果中国的商店一定要命名为燕莎、赛特,如果中国的影院一定要把太平门改成非常口的话,这还是我们的国家吗?这还是生我养我的故乡吗?“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只要我们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一定能走出中华民族的富强之路。

谢谢!(掌声)

(摘自《交际与口才》,199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