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演讲与口才知识(全集)
1347600000061

第61章 领导口才(3)

座谈过程中毫无疑问地会出现争论,而且召开座谈会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协调不同的意见,求得最佳的方案。保持一定程度的争论将有助于保持座谈的热烈气氛,不会出现冷场的情况。但是过于激烈的争论容易导致一种敌对情绪,进而阻碍双方继续的交流,甚至制造出新的矛盾。因此,应该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有些时候,座谈会会成为发泄私人恩怨的最好场合,更会有人利用它来给部门、单位的工作制造麻烦。领导者更易成为恶语中伤的对象。这种时候,是勃然大怒,还是冷静下来,泰然自若地应付就看领导者的涵养了。

即席讲话的艺术

有时,领导者会以与会者的身份被邀请作即席讲话。应当说这是群众出于对领导的信任,准备认真地听一听你的意见。千万别把它看成是“赶鸭子上架”,恰恰相反,这是领导者随机应变能力与分析总结问题水平的大好时机。精彩的发言,可以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令听众动容,同时树立起领导者的个人威信,令下属生出由衷的钦佩之情。

1.做好准备

有些领导认为即席讲话就是临场发挥,不要做什么准备,一上来便先“啊”一阵儿,然后便是“今天我本来不打算讲,既然让我说,我就随便讲几句话”,随后便侃侃而谈,既无话题,又无观点,简直是没话找话说,短话长说。人们会问“他到底在干什么?”虽然是即席发言,仍可以做准备。一般来说会议的议题会事先通知领导,某些相关资料也会发到其手上,这些都为发言划定了一定范围,对要讨论的内容心中有数,就不至于闹出南辕北辙的笑话。

2.明确话题

领导者在开口前,略加思索,尽可能选择合适的话题,这对即席讲话的成功是十分重要的。在讲话的全过程中,围绕话题展开,就不会信口开河,前言不搭后语。选择话题,总的来说要审时度势,紧扣会议主题,根据会议进行的情况合理取舍。

3.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即席讲话的一个基本原则,作为领导者说话要尊重事实,保证自己选用的材料都是翔实、准确的,才能获得听众的信任,收到预想的效果。

4.言简意赅

即席讲话时间都不长,多则五六分钟,少则两三分钟;内容相对集中,一次只说一个问题,力求说深说透。许多人并不明白精练的重要性,几分钟可以讲完的内容偏要洋洋洒洒地谈上半天,如同温斯顿·丘吉尔对他儿子兰道尔夫的性格所作的评价一般:“他空有一门大炮,却没有多少弹药。”只要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讲透彻,不必长篇大论,一样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正是“言简意赅”的精妙所在。

5.通俗易懂

讲话要让人听懂,这是对发言者的基本要求。讲话人若是板着脸孔,卖弄辞藻,用一些艰涩的语汇和听众捉迷藏,只会令听者敬而远之。这样的讲话无异于浪费时间,在讲话过程中,力求用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听众觉得很轻松很亲切,而发言者所讲的道理也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6.先声夺人

领导者发言,能不能一开始就抓住听众,往往决定着整个讲话的成败,好的开场白就像一个出色的导游员,一下子就可以把听众带入讲话者为他们拟设的胜境;好的开场白是演讲人奉献给听众的一束多姿多彩的花朵;好的开场白最易打开局面,便于引入正题。因此,开场白应尽量避免平铺直叙、平庸无奇,而要努力做到不落俗套,语出惊人,这样才能出奇制胜,先声夺人。

怎样调解下属的纠纷

下属之间发生纠纷,势必影响工作,此时,作为领导应及时出面调解。调解纠纷是一门艺术,是协调人与人关系的艺术,也是教育人、团结人的艺术。善于调解纠纷是领导者必备的基本功。

首先要周密调查、认真分析。“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调停纠纷,首先得做周密的调查,既要了解纠纷的起因、经过、现状和趋向,又要了解各方的观点、理由、要求和动向。通过调查分清纠纷是“公务型”还是“私愤型”,是无原则纠纷还是原则冲突,是认识上的分歧还是利益上的对立。经过分析,抓住纠纷的本质,以便得出正确的结论。其次要坚持原则,以理服人。此外,调解纠纷,忌带私心。领导者应该依据事实,对照政策,力求公正无私,以理服人。最后要因势利导,因人而异。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春风化雨法。既要“春风熏得游人醉”,说些好听的,又要不失时机地“料峭春风吹酒醒”,使纠纷双方对你心悦诚服。

(2)含糊处置法。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对一些无原则的纠纷,可“各打五十大板”,采用此法使纠纷双方受到批评、教育和处分,让其从噩梦中醒来,以维护团结。

(3)情感感化法。在调解纠纷的过程中,为缓和矛盾,避免大的冲突,让一方采取高姿态去感化另一方,实施“将相和”。采取此法的前提是,纠纷一方尽管有一时之感,但觉悟较高,一经点拨,便能识大体,顾大局。另一方虽然一时八匹马拉不回头,但也并非顽石一块。

(4)单刀直入法。对不太复杂的纠纷,可把当事人一起召来,当面锣,对面鼓,把矛盾揭开,“打开窗户说亮话”,当场解决。

(5)缓机处理法。如果调解时机还不成熟,不妨暂缓一步,待以后择机行事。但这必须是纠纷已经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暂缓处理不会出问题。

(6)高温加热法。对当事双方在批评、教育、晓以大义的基础上,采取行政手段或组织措施,限期他们改正、和解。且可采取民主会诊、责令检查、通报批评等方式。采用此法,应考虑当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盲目“加温”,以免“欲速则不达”,出现意料不到的问题。

(7)侧面入手法。有时纠纷复杂,问题棘手,正面强攻难以奏效,此时,应灵活机动地从侧面入手,迂回前进。或让对当事人极有影响力的人去做工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8)似退实进法。有时为了缓和矛盾,顾全大局,在说清理由之后,可对纠纷双方的要求做些不损害大原则的妥协和让步。

(9)回避让路法。在处理纠纷时,如因调停者措施不妥,而使调解工作陷入僵局时,调停者要从大局利益出发,主动回避让路,由领导班子中的其他人出面调停解决问题。

(10)彼此退让法。通过协商,迫使矛盾双方各自退让一步,达成彼此可以接受的协议,但应注意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这种方法是调解下属纠纷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微笑的力量

当一张笑脸摆在下属和同级的面前时,他们几乎很快就把它判定为友好的表示,除非背景极其复杂,而决不会去仔细揣摩,反复研究,这轻而易举的一笑,立即就使两者之间的关系接近了许多,体现了人与人之间融洽的关系。

大多数领导者平时总喜欢面带微笑,这种面部表情告诉人们:“来吧,我是朋友。”(当然,由于性格的差异或其他原因,有的领导者却总是表情严肃,不苟言笑,比如夏尔、戴高乐)尼采认为,由于发笑是使人们能够容忍生活磨难的惟一途径,所以人们才笑。我们的生活需要笑容,我们的工作也需要笑容,前者是为了自己的健康,后者是为了满足别人的希望。当你在会议上、汇报中或与下属谈心时,用自己惟妙惟肖的笑容向对方暗示或者传递一个细小的意向,当对方立刻心领神会之际,一定会从内心中发出满意的笑容。

但是,仅仅注意到笑的作用是不够的,还应当做到两点:一是要真笑,而不是假笑,二是把握好笑的时机和方式。

就第一点而言,笑有真有假,真笑几乎不受控制,而假笑则是一种装出来的表情。有研究表明:真笑的第一个表情特征是嘴唇迅速咧开,第二个特征是在笑达到高潮以后,紧接着短暂而迅速地眨一下眼睛。那些“来得快、去得快”的笑,并不容易引起对方的满足,因而也是不成功的运用。所以如果不是真的从心里往外压抑不住的高兴就不要笑,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愁眉苦脸地工作,就好像全世界的重量都压在你的肩膀上似的。应该准确地说,如果你不是由衷地感到满足,就不要喜形于色。领导者也应该在笑之前想想这一点,否则将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这绝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第二个问题更为重要。笑的时机要恰当,要注意选择笑的时机、场合、话题。该笑的时候笑,不该笑的时候就不能笑。在欢庆的场合,在轻松的气氛中,在诚恳坦率的交谈中,应该笑;但在谈起不见好转的病情,同去世者的家属谈话,谈起工作中的重大失误和损失时就不能面带笑容。有些人平时随便惯了,以至遇到参加单位同志追悼会的场合,在给烈士扫墓的时候,在瞻仰领袖遗容的时候,还在嘻嘻哈哈,说说笑笑,这就显得很不恰当。其次,要掌握笑的分寸。在日常生活谈话中,笑容主要是根据交谈者的关系,谈话的内容以及谈话者的性格、习惯等自然体现出来的。

笑的方式很多,可取的有微笑、轻笑、大笑等。微笑是一种不露齿的笑容;轻笑表现为上齿露出,嘴已微微张开;大笑则表现为嘴已张成弧形,上下牙齿都可看见。

领导者在工作谈话中,一般要以微笑作为基调,微笑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可控性的笑容,它使人觉得和蔼、可亲、文明,是仪表的一个构成要素。微笑时面部肌肉容易控制,可以较长时间地维持笑容。笑的时候应该自然大方,得体适度。那种咧嘴龇牙的笑,嘻嘻逢迎的笑,挤眉弄眼的笑,忸忸怩怩的笑,都会给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不良的印象。因此,笑容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水平。领导者需要不断提高文化情操的修养,使笑容反映出美好的心灵。只有发自内心的笑才能感染对方,产生呼应。嘲笑,冷笑,幸灾乐祸的笑都是应该尽量避免的。

微笑是通过不出声的笑来传递信息的。微笑作为一种表情,不仅是形象的外在表现,也是人的内在精神的反映。因而领导者要善于使用微笑,就要注意微笑的主要功能:微笑能强化人有声语言沟通的功能,增强交际效果;微笑还能与其他体态语相结合,代替有声语言的沟通,如在接见很多宾客时,只要边微笑边招手,也具有“欢迎您光临”的功效,同样会使客人感到热情、有礼。在交谈中,遇到不易接受的事情,边微笑边摇头,委婉谢绝,不会使人感到难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