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演讲与口才知识(全集)
1347600000068

第68章 当众讲话的魅力(2)

说自己该说的话。如以下级的身份向上级汇报思想工作,当持敬重的态度,注意措辞的严肃性和应有的礼节性。与同辈亲友交谈,则以亲切、自然为宜,不宜过于“一本正经”,否则便有疏远之感。说话不得体,不注意身份,听的人总感到不是滋味,甚至引起反感,这肯定达不到交流的目的,甚至事与愿违。当众发言要符合自我角色身份,首先就要做到称谓、口气适合。

一位因改革而在全国颇有影响的企业家,在一次代表本厂与另一厂家厂长洽谈业务时,姗姗来迟。且一见面就一本正经地说:

“我忙得不得了,只能用很少的一点时间接见你。”

此话一出,举座皆惊。对方厂长更不是滋味,一笔几十万元的生意,便一语告吹。厂家洽谈生意,双方的地位是均等的。姗姗来迟便是不礼貌,而“我实在忙得不得了”及“接见”等语气的潜信息则是傲慢和盛气凌人。

其次,当众发言时要注意自己的多重身份,针对不同环境,选择相应的表达方式,使表达与自身思想情感的表达相符合。

常言说,“言为心声”,鲁迅先生也说:“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一个人用什么身份说话,很容易反映他的思想境界,处世的方式,待人接物的态度。如何把握好交谈双方特定的关系而作语言的修饰调整,以更好地传情达意,这正是提高说话水平要研究的课题。如一位湘籍著名歌星,应邀在长沙作嘉宾主持“情系三湘”的赈灾义演节目串联时,只见她手持话筒,朗声说道:

“那次中央电视台举行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我给‘娘屋里’的参赛选手打了最高分,下次‘娘屋里’的伢子妹子到北京参赛,我还要给他们打最高分。”

这样的话不无失体之嫌。若是在私下场合对“娘屋里”的说说私情乃人之常情,而在这义演的严肃场合,说的又是严肃庄重的大奖赛评委打分问题,如此的偏重于“情感”而疏于“理智”的话语,人们不禁会问:作为评委,其公正何在?

再次,话虽是说给听众听的,但话说得好不好,能否为听众所接受,还要看发言人是否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一个人的思想性格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而一个人的心情则是和他的思想、处境分不开的。这种不同处境下的不同心境,同样会在人们的表达中自然流露,显示出说话者的本色身份。

所以,当众发言时要选择与处境、心情相协调的说话形式。如下面这个例子。

某高校一位姓严的古汉语教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教学时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一日,当他走进课堂,见黑板上赫然写着“严可畏”三字。该老师不愠不怒,只见他停下来,对学生朗声说道:

“真正可畏的是你们!”

学生们一时不知所措。

严老师接着说:“不是吗?后生可畏嘛!为了让你们这些后生真的可畏,超过我们这些老朽,我这严老师怎可名不副实呀!”(掌声笑声)由“严可畏”三字严老师准确地捕捉到学生们因严格训练、严格要求而生发的“积怨”与“不满”,先是冷静地予以宽容,进而曲解“可畏”二字,并且一语双关,含蓄幽默地表达出必须“严”的道理,以及“严”下去的决心,既宽容有度,又严格适中,其说话形式的选择与处境、心情表达之得体,令人击节赞叹,真个是“言为心声,语如其人”。

弹琴要看听众

当众讲话面对的听众身份复杂,这就要求讲话者有强烈的对象意识,以便区别对待。正所谓“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说话如果“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肯定好不了的。

春秋时的邓析说:“夫言之术,与智者言,依于博;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说。”邓析的话,归结到一点,就是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和对象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要话因人异,区别对待。

日本社会心理学家古烟和孝说得十分中肯:“即或是最有效的发送者传播最有效的信息内容,如果不考虑接受者方面的态度及其条件,也不能指望获得最大效果。”

话因人异、区别对待,首先要区别听话人的文化知识水平。

一个人口普查员问一位乡村老太太:“有配偶吗?”老人愣了半天,然后反问:“什么配偶?”普查员只得换一种说法:“是老伴呗。”老太太笑了,说:“你说老伴不就得了,俺们哪懂你们文化人说的什么配偶呢!”

那么在我们当众讲话时,由于通常面对的是广大听众,人员构成复杂,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就要求我们更要考虑这一点,顾及听众中大多数人的最低文化水平,尽量用简朴的语言说明一个复杂的道理,例如一位科学家为了排除群众中比较普遍存在的恐惧心理作了如下说明。

“核电站在建立的过程中,已采取了一系列严密的防范措施,因此对周围环境的放射性影响微乎其微,核电站附近居民每年所受的放射剂量只有0.3毫雷姆,而每天吸10支烟就有50~100毫雷姆;看一次彩色电视有1毫雷姆,即使核电站发展史上最严重的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电站周围的居民受到的放射剂量也只有15毫雷姆,还不如戴一年夜光表所受到的剂量大。煤电站除排放有毒气体和烟灰外,也有放射污染。据对包括核能、煤炭、石油、水力、风力、太阳能等在内的11种能源的危险性进行的系统比较,核能是除天然气以外最安全的一种能源……”

在这个说明中,核科学家将晦涩的核专业知识与大众耳熟能详的日常知识相比较,根据听众的知识水平,使缺乏基本科学知识的人,也会对核电站的安全深信不疑。话因人异,区别对待,其次是要区别听话人的思想状况和情感需要。

19世纪,维也纳上层社会的妇女中,时兴一种筒高、檐宽的帽子,而且在帽檐上装饰着五颜六色的羽翎。女士们一进入剧场,观众就只能看到她们戴的帽子,而看不见戏台,剧场经理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一再请求女士们脱下帽子,可谁也不予理睬。这时,经理灵机一动,根据女士们爱美、爱年轻的心理状况和志趣特点说:

“年纪老一点的女士可以照顾不脱帽。”

话一出口,女士们竟纷纷脱下了帽子。因为她们面临着“美女”与“老妇”的选择,维也纳的上层妇女,当然谁也不愿意做老妇,她们戴那种筒高、檐宽的帽子,不也是为了追求美吗?

洞察、预测对方的心理,只是为最佳说话形式的选择做准备,而绝不是为了将他人的情感秘密一一暴露,因此言语交际的策略应当是察而不扰。可见掌握了人们内心变化规律,并对症下药,就能切中要害,一击中的,产生良好的讲话效果。

怎样控制怯场

怯场指的是在人前,尤其是人多的场合,因紧张害怕而不敢说话,或者说话时显得拘谨不自然。

怯场是一种心理障碍:要么感到自己被说话场合的气氛、形势所压迫;要么顾虑自己说得不好或说错;要么担心自己不是他人的对手,因而畏首畏尾,诚惶诚恐。

其实,这种心理障碍是完全不必要的。有的人在家人面前可以滔滔不绝,可一与外人交谈,就难以启齿;有的人平时在三两个人的场合可以口若悬河,可人一多,尤其是上台,就心慌意乱,语无伦次。这说明他不是不能说,而是有心理障碍,并非讲话能力所致,只要破除这种障碍,怯场也就会消失。破除怯场心理障碍的办法有以下几种。

1.做好准备

这在非即席发言中是容易做到的,对当众讲话的话题要有所了解,事先可广泛收集资料,打好草稿,这样讲话时就可做到心中有底,临场不乱。

2.加强训练

如朗诵、自言自语、与陌生人大胆交往、与亲近熟悉的人交谈、多听别人当众讲话等。

3.视而不见

就是自己在发言前,心中有听众,但在发言时,眼中不能有听众,而要按自己的意愿去表达。一位教师第一次登台讲课效果就不错,有人向他请教经验,他说:“备课时我心中一直想着学生,可一上讲台,我眼中所见,只有桌椅而已。这样,我就放松自如了。”

4.勇往直前

任何人都不是天生就敢在公众场合自如说话,都有一个艰难的“第一次”。

美国罗斯福总统说过:“每一个新手,常常都有一种心慌病。心慌并不是胆小,而是一种过度的精神刺激。”古罗马著名演讲家希斯洛第一次演讲就脸色发白、四肢颤抖;美国的雄辩家查理士初次登台时两个膝盖抖得不停地相碰;印度前总理英·甘地首次演讲不敢看听众,面孔朝天。只要抱定豁出去的心态,勇往直前管他三七二十一,整个人也便放开了。

怎样处理冷场

冷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单向交流中,听的人毫无兴趣,注意力分散;另一种是双向交流中,听者毫无反应,或者仅以“嗯”“噢”之类应付。

冷场的根本原因在于发言者的话没有吸引力。听者仅仅出于纪律的约束或处世的礼貌而扮演一个“接受”的角色。因此冷场完全应由说话人负责。

冷场的出现,是发言者的失败,因为此时不能达到彼此沟通交流的目的。发言者发言时,必须实施控制,避免冷场的发生。处理办法有以下几种。

1.发言简短

单向交流中那种应景式讲话,越短越好。如华达商场举行开业仪式,邀请了市内各方面的人士参加。总经理只说了两句话:“女士们,先生们:热忱欢迎各位光临!现在我宣布:华达商场正式开业!”双向交流中,任何一方都不要滔滔不绝地包场,要有意识地给对方留下发言的时间和机会;自己一轮讲不完,应待对方有所反应后再讲,不要一轮就讲得很长。

2.变换话题

当众讲话时遭遇冷场可通过暂时变换话题的办法吸引听众的注意力。目的达到后,仍要回到原有话题的轨道。比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发现学生精力分散,东张西望、打瞌睡、窃窃私语、在桌上乱画,可以暂停讲授,穿插几句应景、时髦、诙谐的话,或者简短地讲个与教学多少相关的掌故、趣闻,学生的精力便会一下集中起来。之后,再继续教学。双向交流的话题变换是不定的,根据现场情况随时进行。比如你与别人谈今日凌晨看的一场世界杯足球赛电视直播,可别人并不喜欢足球,也没有在半夜里爬起来观看,对你所议显得毫无兴趣,出现冷场,这时,你就应及时转移话题。

3.中止交谈

任何发言者都不愿碰到冷场。但若这种情况出现后,自己又采取了诸如简短发言、变换话题、加强语气等控制手段,仍然不能扭转冷场的局面,那就应中止交谈。长时间的冷场对交流双方都是残忍且浪费时间的。比如你同他谈足球他无兴趣后,变换话题他仍无兴趣,就不可再谈下去、这叫做“话不投机半句多”。

积之愈深,言之愈佳

人类知识包罗万象、纷繁复杂,也是当众讲话者侃侃而谈的力量之源。知识在于厚积而薄发,有深厚知识积累的人,讲起话来,也底气十足,成竹在胸。有的人之所以很有说话水平,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丰厚的知识积累。胸有成竹,欲发则出;积之愈深,言之愈佳。

对讲话者来说,知识是多方面的;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知识要求;不同的人,对知识的把握程度也不尽相同。但作为讲话者应当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有以下几方面。

1.处世知识

处世就是指处理人情世故、社会活动、与人交往。每个人与社会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没有基本为人处世之道,是无法在社会立足的。

曹操出兵汉中,与刘备相持不下,进退维谷。夏侯敦夜入帐问夜间号令,时曹操正喝鸡肋汤,便随口道:“鸡肋。”杨修听传“鸡肋”号令,便叫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敦不解,问何故。他说:“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于是各营军士皆打点起行装来。曹操闻之大惊,斥责杨修道:“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令斩之。

曹操杀杨修,后人多有评说。清初毛宗岗说:“杨修之死,在于‘不善处人骨肉。’夫以正直忤操,则罪在操;以不正不直忤操,则罪在修。故修之死,君子于操无责焉。”(《三国演义》毛批)他认为杨修是自取其祸,根子就在不善处事,乱说话。这应当说是中肯的。作为一个下属,忘了自家身份,随意揣测主帅意图而擅自散布,当然是不应该的。

2.世事知识

世事知识指的是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常识、经验、教训、风土、人情、习俗、掌故等。这种知识是一种客观存在,一般勿需潜心去学;只要不脱离社会生活,在实践中都会逐步体会、感悟得到。人们要想丰富自己的语言修养,实现当众讲话的沟通目的,必须具备这类知识。曹雪芹就认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不谙世事的人,所发言辞要么造成笑话,要么酿成苦酒。

1974年美国康宁公司将一件制作精巧的蜗牛工艺品赠送给中国政府。当时中国正在搞“批林批孔”,江青臆断这是对中国有侮辱,旨在讥讽中国像蜗牛一样龟缩、爬行。周恩来指示外交部,急电中国驻美联络处调查。时任联络处对内参赞,又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冀朝铸说:“不用调查,蜗牛象征有耐心,这是表示祝福的意思。”联络处将冀朝铸这权威性的世事知识报回国内,江青这才悻悻地收敛起发难的嘴脸。这事既说明冀朝铸熟谙世事,也成为江青不懂世事的笑柄。

3.文化知识

文化是指大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诸如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经济、法律等。这些知识往往以成语、典故、佳作、名言、警句为载体。最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开拓视野,从而使表达者的言辞也更具感染力、说服力、吸引力。这种知识不能从实践中获得,需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在人生路上,不断积累学习,当众讲话时便会充满活力,如滔滔江水连绵不断。“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长期担任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英语翻译的冀朝铸,从小到美国,缺少对中国文化的详细了解。周恩来对他说:

“你是当翻译的,中国历史一定要熟悉。要多读历史书籍,才能当好翻译……你有时常做毛主席的翻译,毛主席最喜欢引用历史典故、古代诗词,如果你不懂历史,不读诗词,就没法做好自己的工作。”

为此,周恩来绐冀朝铸开了一张长长的书单要他去读。经过几年锲而不舍的学习,冀朝铸终以博闻强记在外交部闻名,以至有“老夫子”的雅称。人们每有不解的知识,常说:“去问问冀老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