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德经(白话全译)
1349700000053

第53章 塞兑闭门

原典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译文天下有一个本始,它就是天地万物的根源。知道了根源,也就能认识万物;认识了万事万物,又把握住万物的根本,那么终生不会有危险。堵塞嗜欲的孔穴,闭起嗜欲的门径,终身不受苦累;打开嗜欲的孔穴,去操持世事,终身不得安宁。能够察见细微,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叫做“强”。运用目光观察世界,又把这目光收回体内返照内在的明,不会给自己带来灾殃,这叫做遵循常道。

名家注解河上公:始,有道也。道为天下万物之母。子,一也。既知道已,当复立一也。己知一,当复守道,反无为。人当塞目不妄视,闭口不妄言,则终身不勤苦。

王弼:善始之则善养畜之矣,故天下有始则可以为天下母矣。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

朱元璋:又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盖谓自己本有所见,犹恐不广,却乃所见甚大,我所守持者甚软,将久胜强。言至谦下当得上上,是谓见小曰明,守柔曰强是也。

经典解读老子认为,自然万物的生长和发展有一个总根源。人们认识事物不能离开这个总根源,不能一味向外奔逐,否则将会离失自我。在认识活动中,要去除私欲与妄见的蔽障,以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及规律。

在说明总根源与万物的关系时,老子使用了“母”、“子”这对概念。“母”就是总根源、就是“道”,“子”就是万物。母和子的关系,就是道和万物,理论和实际,抽象思维和感性认识,本和末的关系。所谓“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即是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出发来认识具体事物。

“母”就是大道,就是自然,就是一。“母”是本质,是一切德性、一切智慧的总概括,知“母”就抓住了事物的根源,而一味追求“子”则会迷失方向。所以老子提倡“守母”,而不必为了万象万物这些“子”、这些派生物、这些假象而伤脑筋、赶潮流……

言外之意在于,世人都好逞聪明,不知收敛内省,这是很危险的。而不一味外露,保持内蓄、收敛,就不会给自身带来灾祸。事实上,许多人的确是在庸人自扰,在无事生非,在自己绕糊涂自己。

老子对文化、历史与发展、进步的观念持否定态度,他推崇向后看,主张回到本真状态。回到最初,回到起点,回到本源,这不失为认识真理的途径之一。那么,怎么样才能实现呢?

老子给出的办法是闭目塞聪,杜绝有害信息,实行“闭关”修炼。面壁而坐、闭关苦修,被称为“心斋”,目的是让心灵与感官斋戒。达摩老祖认为,“外止诸缘,内心无端,心如墙壁,可以入道”。相传他曾面壁十年,鸟儿甚至在他肩上筑巢,对面的石壁上竟印上了他的形象,栩栩如生,连衣褶都看得出来。周恩来有“面壁十年图破壁”的名句,面壁十年,是修炼的功夫,是精心钻研、苦心孤诣、寻求真理且达到的至境。

这是一种相当惊人的认识世界、认识自身的方式。当然,老子说的不是神秘的苦修,而是恢复到本初状态、婴儿状态。他更着意于:戒贪欲,即要闭目塞聪,不受诱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宠辱无惊。在老子看来,认识自身所具有的道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达摩面壁十年我们说沉得住气,讲有定力,说每临大事有静气,说自有主张,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与老子幻想的“既知其子、复守其母”的命题相接近。在追寻与体悟大道的时候,一定要有守护的功夫、坚持的功夫,有捍卫住自己的恒常状态的能力,有守护住可持续的明明白白的状态的能力,要守得住自己内心这一片净土。

心功很有魅力、很有用,但仅仅在这方面下工夫,甚至夸张地认为有了心功就是有了母,就是有了一切,认为回到婴儿状态就有了一切,就未免失之偏颇,有些走火入魔了。要知道,道法本为一体。道离开法就无所发挥作用,法离开道则会失去根本。

智慧典例

简单生活不为物役

老子说: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意思是:堵塞嗜欲的孔穴,闭起嗜欲的门径,终身不受苦累;打开嗜欲的孔穴,去操持世事,终身不得安宁。

“道”的法则是什么?就是无欲无为。关闭自己心中的那扇欲望之门,不胡思乱想,有了娇妻,就不要再去想娶个小妾;只买得起用得起奥拓,就不要去想宝马。那么,你就不会被是非和烦恼所困扰,只要你做到了无欲无为,那么,你这辈子就可以过得开开心心。

相反,如果不关闭自己那扇欲望之门,任其敞开,让所有的欲望充斥其中,那么,你将一辈子被欲望役使。有了娇妻,还要想美妾;有了钱,还想要权;有了权,还想……人的欲望一旦到了这个份上,那就无可救药了,最终难免葬身嗜欲的火海。

老子的高明就在于他早认识到了这一点,向外求是永远也求不到一个终点的。这一点对于我们的人生是一大启示。人往往就是那样,对功名、财富的追求永远也不会满足,欲望就像是一条锁链,牵着一个永远也无法达到的终点。

一位禁欲苦修的僧人,为了能使修行的效果更好,毅然决定离开了自己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做衣服,就一个人进山居住了。

后来,当他穿着的这块布很脏了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换着穿。于是,他就出山回到了村里向村民们化缘。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苦修的僧人,于是很爽快地送给他一块布。

当这位苦修的僧人回到山中之后,发觉在他居住的茅屋里面多了一只老鼠。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这只老鼠常常来咬他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他不愿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把它赶走。所以,他又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讨了一只猫。

有了猫之后,他又得给猫准备食物了。猫要吃什么呢?苦行僧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跟他一样只吃水果或野菜吧!于是他又跑回去向村民讨了一只奶牛,这样猫就可以靠牛奶维生。

就这样,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只奶牛,影响了修行。于是,他又从村里带来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回到山中,让他帮着照顾奶牛。

那个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跟修道者抱怨说:“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过正常的家庭生活。”修道者想一想也是,他不能强迫别人跟他一样,过禁欲苦修的生活……

后来,这位苦修的僧人觉得自己需要的东西太多了,实在没法在山里住下去了,于是便返回了村子里。他的隐居苦修的生活宣告失败!这样修行怎么行

一个禁欲苦修的僧人尚且难以摆脱欲望的烦恼,我们这些普通人更是易为欲望所困扰。要明白,向外追求永远没完没了,而我们的生命之舟载不动太多的物欲和虚荣。因此,我们要时刻注意禁止欲望的膨胀,并且必须懂得知足,学会轻舟而行。

俗话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一个人一生一世,熙熙攘攘,挑肥拣瘦,朝三暮四,为了什么,还不是在为自己选择一条锁链吗?老子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欲望,但欲望太多了,人生就变得疲惫不堪,每个人都应学会轻载,因为生命之舟载不动太多嗜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