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德经(白话全译)
1349700000072

第72章 病病不病

原典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译文知道却不自以为知道,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缺点了。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做缺点。正是因为他把缺点当做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名家注解河上公:知道言不知,是乃德之上。不知道而言知,是乃德之病。夫唯能病苦众人有强知之病,是以不自病也。圣人无此强知之病者,以其常苦众人有此病。

王弼:不知知之不足任则病也。

朱元璋:君子所为惟务无辙迹,果然,使人不知,乃上。本不可教人知,使彼知道,是谓之病。如此者,人本不知我,将谓人知,把做知道备,乃无病矣。故圣人行道,终世而无病,为守道之坚,持身以律。

经典解读这一章短小精微、堪称经典的格言,其论述的核心问题是“人贵有自知之明”。

在社会生活中,有一些人自以为是,不懂装懂,刚刚了解了一些事物的皮毛,就以为掌握了宇宙变化与发展的规律;还有一些人,没有什么知识和思想,只是凭借权力和地位,就招摇过市,摆出一副智者的架势,用大话、假话来欺骗人、蒙蔽人。对于上述两类人,老子很看不上眼,对他们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在有关“自知之明”的问题上,中国古代哲人们的观点是非常相近的。比如,孔子就曾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讲求的是实事求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而老子在这里面融进了一个“谦”字。在他看来,真正领会“道”之精髓的圣人,不轻易下断语,即使是对已知的事物,也不会妄自臆断,而是把已知当做未知,这是虚心的求学态度。只有这个态度,才能使人不断地探求真理。

所以,老子认为,“知不知”,才是最高明的。在现实生活中,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人并不少见。这些人缺乏自知之明,刚刚学到一点儿知识,就以为了不起,从而目中无人、目空一切,甚至连自己的老师也不放在眼中。他们肆意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这说到底,如果不是道德品质问题,那就是没有自知之明。老子对此提出了发聋振聩的警示,从这个角度讲,老子著的这本书真可谓是一部极富智慧的处世之作。

智慧典例

不自作聪明才聪明

老子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其原意是:知道却不自以为知道,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缺点了。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不自作聪明,才是真聪明。

老子教导世人,知道要像不知道那样,才真正称得上高明。老子是一个智者,他懂社会、懂自然、懂政治、懂军事、懂哲学、懂历史,但他却抱朴守拙、大智若愚。而有的人呢,恰恰和老子相反,不懂装懂,不知道装知道。《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人名叫“知”。有一天,他碰巧遇到了名士“无为”。他便请教无为说:“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无为就像没有听到他的话一样,默然不答。

知没有问出什么名堂,就去拜访名士狂屈,并向他问“道”。狂屈说:“你的问题我能回答,告诉你……”话说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任凭知怎么问,他就是不再开口。

知没有得到答案,便又去向黄帝问“道”。黄帝爽朗地回答:“无始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知对黄帝的答案很满意,兴奋地说:“还是我与你懂得‘道’,无为与狂屈根本什么都不懂,所以才默然不答,是不是这样?”

中华始祖黄帝黄帝却不这么认为,他说:“无为是真正懂得‘道’的人,狂屈和他十分相近;而我与你对‘道’的认识,倒是非常肤浅的。”

无为和狂屈都是智者,所以他们并不卖弄聪明。这正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以及“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相符合。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一再告诫门徒:“你只知道一件事,就是你一无所知。”英国政治家查士德斐尔则对自己的儿子说:“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聪明。”

为了显示你的聪明,无论你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有可能带来不良后果。你以为对方会乐于接受你的提醒吗?不会的!你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断力,你打击了他的自尊心,并伤害了他的感情。

所以,本杰明?富兰克林在自传中说:“我立下一条规矩,绝不正面反对别人的意思,也不让自己武断。我甚至不准自己表达文字上或语言上过分肯定的意见。我绝不用‘当然’、‘无疑’这类词,而是用‘我想’、‘我假设’、‘我想象’。当有人向我陈述一件我所不以为然的事情时,我绝不立刻驳斥他,或立即指出他的错误,我会在回答的时候,表示在某些条件或情况下他的意见没有错,但目前来看好像稍有不同。

道在虚无缥缈间“我很快就看见了收获。凡是我参与的谈话,气氛变得融洽多了。我以谦虚的态度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但容易被人接受,冲突也减少了。我最初这么做时,确实感到困难,但久而久之,我养成了习惯。所以,50年来,没有人再听到过我讲过太武断的话。这种习惯,使我提交的新法案能够得到同胞的重视。尽管我不善于辞令,更谈不上雄辩,遣词用字也很迟钝,有时还会说错话,但一般说来,我的意见还是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其实,富兰克林在这里并没有提出什么新的观念——这只不过显示了他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与不自作聪明。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常常会自我膨胀,并在情不自禁间表露出自命不凡的神态,结果常给自己带来麻烦。这种自以为聪明的人,其实是愚蠢透顶的,而只有不自作聪明的人才是真正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