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大全集)
1354400000059

第59章 卫灵公篇第十五(5)

从知识的获得到知识韵运用,都离不开仁德这个做人的根本。因此,我们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要合理科学地对待聪明才智与仁德礼义,否则我们历尽艰辛万苦而追求的目标很有可能会在一瞬间全部消失。俗话说得好,先做人再做事。一个人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他是否具有宽厚善良的人性。光有聪明才智是不足以成就大事的,还需要我们有一颗宽厚仁德的心。对待学习如此,对待工作如此,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也要以此为标准。

75.3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①亓百可大受②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注释

①小知:知,作为的意思,做小事情。②大受:受,责任,使命的意思,承担大任。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能让他们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让他们做那些小事。”

名家注解

朱熹注:“盖君子于细事未必可观,而材德足以任重;小人虽器量浅狭,而未必无一长可取。”

张居正注:“夫君子小人,才各有能有不能,则辨别固不可不精;而用各有适有不适,则任使尤不可不当矣,但大受之器厚重而难窥,小知之才便捷而易见,自非端好尚识治体则断断大臣。或以无他技而见疏,碌碌庸人,或以小有才而取宠,而蠹国偾事,有不可胜言者矣。欲鉴别人才者,必先有穷理正心之功焉。”

解读

本章中孔子提醒我们看人从大处着眼,而不要拘泥于细微末节。因为真正的君子,在细节上不一定有突出的表现,不一定为人所知,而一个不能成大器的小人,则很可能在细节上显露出来,为人所赏识。

说到底,孔子所说的,就是一个大智慧与小聪明的问题。真正有才华的君子,不计小节,为人胸怀大气,即使遇到一些暂时的挫折,也能扛得起。所以,大凡这样能屈能伸的人,都会取得相应的成功。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任何一个人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做得比别人好。才气纵横、心比天高的君子,做起平凡琐屑小事情,未必比一般人做得好,但却可以承担普通人无法担负的的责任。所以,我们要培养能够承担重大使命的大智慧,同时也要做好琐碎细微的小事。

15.35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①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注释

①而:连词,此处表顺承关系。

译文

孔子说:“人民对仁德的需要,超过了对水火的需要。水火,我看见进入水火中而死的人,却从没见过履行仁德而死的人。”

名家注解

朱熹注:“民之于水火,所赖以生,不可一日无。其于仁也亦然。但水火外物,而仁在己。无水火,不过害人之身,而不仁则失其心。是仁有甚于水火,而尤不可以一日无者也。况水火或有时而杀人,仁则未尝杀人,亦何惮而不为哉?”

张居正注:“足所践履,叫作蹈。孔子说:‘人之生理,莫切于仁,而养生之物,莫切于水火。然水火还是外物,没了水火,不过饥渴困苦,害及其而已。若没了这仁,则本心丧失,虽有此身,亦无以自立矣。仁之切于人也,岂不尤甚于水火乎?况水火虽能养人,亦或有时而杀人。如蹈水而为水所溺,蹈火而为火所焚。吾尝见其有死者矣,仁则天之尊爵,人之安宅,得之者荣,全之者寿,何尝见有蹈仁而死者哉?’夫仁至切于人,而又无害于人,人亦何惮而不为乎?孔子此言,所以勉人之为仁者至矣!”

解读

孔子把老百姓对仁爱的需要做了比喻,认为民众有死于洪水烈火之中的,但没有为实践仁德而死的。

水与火满足的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仁却满足的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换句话说,水与火满足的是人的动物本能或人的自然属性,而仁却满足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超出动物本能的部分,亦即其社会属性。当然,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二者也不可作完全割裂的划分。

就强调人的精神需求、人的社会属性方面而言,的确可以说老百姓对仁的需求超过了对水与火的需求。水与火虽然是人类生存所离不开的东西,但水火还时常对人类造成危害,不那么友好;而仁却绝不会危害人类,不会要谁的命。至于说到“杀身成仁”,那也不是“仁”本身杀人,而是为了“仁”自愿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不能归罪于仁本身。所以,仁是人类真正的朋友,也是老百姓的精神支柱。

15.3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①注释

①这里把“仁”作为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

译文

孔子说:“在仁德面前,就是自己的老师也不能谦让。”

名家注解

程颐、程颢注:“为仁在己,无所与逊。若善名为外,则不可不逊。”

朱熹注:“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

张居正注:“盖仁者吾所自有而自为之,非夺诸彼而先之也,何让之有?故有颜子之请事,然后能克己而复礼;有曾子之弘毅,然后能任重而道远,此真足担当乎仁者也。况人君体仁以长人,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又何让乎哉?”

解读

面临实行仁德与真理的时候,即使是对自己的老师也不必谦让。这表现了孔子勇于追求真理、捍卫正义的勇气和决心,再一次印证了“仁义”在孔子心目中的亘要性。孔子说的这句话,又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当自己的意见和老师的意见发生分歧时,如果自己是对的,这时就不必谦让,而应该坚持自己正确的看法。这也就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那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另一个意思是说,只要是行仁义的事,就要积极主动上前,而不要谦让于其他的人。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中国,老师似乎是无所不知的先知,。承担传播真理的伟大使命:但谁都不能代表真理,老师讲的也不一定都是真理;真理高于一切,每一个人都必须通过自己的理性去领悟真理。所以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要有怀疑的精神,要有自己的主见,有独力追求真理的决心。

15.37子曰:“君子贞奸而不谅②。”

注释

①贞:一说是“正”的意思,一说是“大信”的意思。这里选用“正”的说法。②谅:信,守信用。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坚定的性格但不固执。”

名家注解

朱熹注:“贞,正而固也。谅,则不择是非而必于信。”

张居正注:“凡大而经纶显设,小而酬酢云为,义当行,则勇往直前;义当止,则特立不变。精明果确,惟归于至当而已。初未尝不顾是非,不迭权变,言必于信,行必于果,而轻轻然执一己之小信也。盖贞若有似于谅,然任理而无所适莫,不可谓之谅也。谅若有似于贞,然任己而不知变通,及有害乎贞矣。贞而不谅,此君子之所以异乎人,而疑似之间,学者可不深辨乎?”

解读

“君子贞而不谅。”这句话是孔子揭示出的做人道理,也就是对待问题不能过于刚愎自用。换句话来说就是,君子守大信,不守小信。这里的“贞”就是大信,“谅”就是小信。所以,随机应变,与物迁移,不固守一端,不顽固一辞,这就是真正的通达之士了。通达之人遵守着最高标准,那就是变,变才是天地之大道。

万事万物都在兴衰生灭,沉浮起伏,一种原则、规律或规范都有光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所以,天理没有永久的正确,事情也没有经常的差错。以前有用,现在可能要遗弃;现在遗弃的,以后或者还要用它。这用或者不用没有必然的是非。

所以,能在是非中有是非,又能在是非中无是非,便达到了极高的智慧。道理说起来很简单,可是真正在做的时候却没那么轻松。有人不到黄河不死心,一条道走到黑,完全不知道变通。俗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上帝给你关了一扇窗,可能为你开了一道门。”当我们遇到问题、屡战屡败的时候,不妨通达一些,换个角度去想一想,这条路,真的是为我而准备的吗?

15.38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①。”

注释

①食:食禄,俸禄。

译文

孔子说:“侍奉君主,要恭敬地做事然后再想着俸禄。”

名家注解

朱熹注:“君子之仕也,有官守者修其职,有言责者尽其忠。皆以敬吾之事而已,不可先有求禄之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