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影响你一生的北大演讲(大全集)
1363500000079

第79章 人民日报社社长在北大演讲(1)

张研农

2009年11月23日

尊敬的周其凤校长、邵华泽院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能够站在这个讲台,而且被主持人称为讲演,这对我来说是难以想像的,因为北大是中国第一高等学府。40多年前,我在一零一中学读书,与北大一河相隔,两墙之隔,那时候遥望着博雅塔,心里面一个感受是:向往。13年前,我送女儿来北大法律系读书,踏进燕园,就一个词感到北大:青春。今天,作为人民日报社的社长站在这个讲台,感受到来自北大110年和人民日报60年的双重压力,非常荣幸但很不轻松。

其实北大和人民日报有很多共同点,比如,我们都有较长历史,体量庞大,都是各自领域的NO.1,“领头羊”,也都有着重要的社会地位,肩负重要的社会责任。而且我们还有人员的共享和资本的合作,人民日报有大批的北大校友,今天只来了其中一部分,在车上何崇元同志说,《环球时报》编辑部1/3是北大的学生,还有我们的老社长邵华泽同志,现在是北大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他是我学哲学时的不见面的老师,办报时的手把手的老师。我们人民网在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还设立了奖学金。京华时报中,北大青鸟占了经营的半壁江山。北大还是人民日报的重点报道对象,在人民日报上北大的消息占了人民日报的很多头条,第一个消息是在建国初期,北京大学二三百个师生联名上书毛泽东要求反侵略,刚才我们送给周校长的报道集就集合了人民日报报道北大的一些版面。

但是,我们互相之间的了解,似乎并不如互相之间的联系那么深。我们在北大作了个抽样调查,结果既让我们高兴,也让我们感到挫伤。高兴的是,大部分同学知道人民日报是党中央机关报,挫伤的是,几乎没有人认真看过人民日报。这当然有很多原因,我们先不去讨论这个结果,而是从传播者的角度去想,为什么没能让大家来关注人民日报?

你们是未来中国的领导者,将成为中国的社会栋梁,或成为管理中国人的中国人,如果你们都不了解人民日报,那我就对不起像邵院长这样的我们的老社长。所以今天来,就是想向大家介绍一些人民日报的情况,人民日报的变化和对未来的想法。如果要回答“人民日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那么首要的前提,就是要走近人民日报、认识人民日报、了解人民日报。

先请大家看几个版面。如果我不做说明,大家知道这就是人民日报吗?这是我们的抗震救灾特刊、奥运特刊、国庆特刊和一些日常版面。刚才这些版面,大幅的照片、疏朗的版式、醒目的标题、特色的报道,是不是跟你们心中的人民日报不太一样?

我再给大家念几个标题,《“雷”伤了群众信任》《辩证看待“火星文”》《我向省委书记“拍一砖”》。这样的词语,你们会想到是人民日报上的标题吗?

再来看我们的批评报道,比如《“被就业”是这样发生的》、《官员入股煤矿为何查而不处》、《万里长城为何屡遭侵犯》,比如刚刚发生的鹤岗矿难事件,我们人民日报跟踪还是非常及时的,热点事件追踪,比如南京“徐宝宝事件”,深度报道,比如《五问中国教育》,大家看看在内容上、标题上、选题上是不是还比较有锐气、有生气?

最能代表人民日报特点的是评论,在大家的印象中人民日报的评论都是字正腔圆,包括一丝不苟,这是人们对人民日报的印象。我们随便找两篇最近的评论员文章,国庆60周年的系列评论,大家看看那种不容置辩的口气是否已经变得娓娓道来?还有我们的大型政论任仲平文章,在网络上被200多个网站主动转载,这样的政论在表达上、在视野上是否有些变化?

这是人民日报的任仲平文章,是在邵社长担任社长期间创立的,到现在为止整整16年,总共60篇,向任仲平同志问好,这里面有一段话:“马克思说过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完全不同的结论,在人类现代化的长河中,中国改变了现代化的单向趋同,它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丰富了人类对于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再看人民时评栏目,这个“有锐气,有朝气”的评价,这不是人民日报自己说的,而是同行们说的。这是大家关注的“华南虎事件”,在华南虎照事件上,人民日报连续发了五篇时评,当时在网上广为转载,作者北大校友、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那一年被网上称为“打虎英雄”。

重大事件“躲猫猫”事件、“开胸验肺事件”等等,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和热点,我们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而且应该说还是有锋芒的。所以说,人民日报在保持传统特点的前提下,也应该说有不小的变化,有位网友发了一篇《请静下心来读一读人民日报》的博客文章说:“作为长期的读者,我感觉到了它的改变,它的改变的决心。如果我们还是用老眼光去看待它,也应该说是不公平的。”虽然相对于中央的要求、读者的期待、你们的期待、时代的变革和期望,这些变化还远远不够,但我们很希望我们的努力和变化能够让你们看到,也能够得到你们的认同。

下面想从三个方面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我们的这些变化是基于什么样的认识,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一张走过60年的传统大报,我们是怎样认识自己的历史传统、时代环境和未来走向的。

一、从三个维度认识现在的人民日报(历史坐标、传播场域、国际格局)

1、历史坐标下的人民日报

去年年初,针对人民日报创办“民主政治周刊”等版面上的调整,南方一家报纸发表了一篇评论,认为不必过度解读这件事情,因为“国家越来越开放,政治越来越有迹可查,人民日报的政治晴雨表功能也该淡化了”。

在很长的时间里,人民日报曾是政治“晴雨表”,人们习惯在人民日报报道的字里行间,寻找政治讯息,揣度政策取向。比如1980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在五版发了一个“小豆腐块”的文章,叫《长途贩运是投机倒把吗?》,当时被很多农民贴在扁担上,作为“合法”的依据,挑着货物去赶集,因为报道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农民挑着农产品进城卖掉,不是“投机倒把”。

人民日报在历史上有过一言九鼎的地位。但是现在,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让新的舆论格局“群雄并起”,人民日报不再是一枝独秀,社会也不再会一呼百应。甚至由于历史的原因,让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人民日报产生了一些刻板印象。比如今年7月,我们新创刊的“社会新闻版”的年轻编辑,在“天涯社区”发了一个征集新闻线索的帖子,结果引来大量网友“围观”。少部分是叫好:人民日报放下身段到网上来找线索;大部分是怀疑:人民日报报道这些吗?其中很多言辞还比较激烈。这让我们也很郁闷。

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我们辩证地认识人民日报的历史和现实。一方面,党中央机关报的独特地位,让我们有了独特的“话语权”,但并不是“传播权”,因为“说话”是单向的,而“传播”是双向的,所以北大叫新闻与传播学院。目前的舆论格局,因为极大的开放和包容性,而带来了极大的竞争性,任何媒体都不能置身其外。如果我们不能用好党中央机关报的政治优势,不能将这种“话语权”转化为传播力,“主流舆论的代表性声音”就无从谈起。

另一方面,人民日报积淀很深、积累很厚,积弊也不少。因为时代进步了,党中央与国家都在与时俱进,我们如果不做增量改革,不紧跟时代,那些积淀就会蜕变为包袱,转化为负资产。比如,我在人民网参加一次访谈时,就有网友将人民日报的文字称为“土星文”,新闻研究界也有一个说法叫“新华体”、“人民腔”,“新华体”指的是新华社,“人民腔”指的是人民日报。在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在纷纭复杂的舆论场,仅仅有导向的正确性和权威性,而没有导向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我们秉承的“主流话语体系”,就面临着被边缘化和空壳化的危险,这就是为什么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

当然,在保持忧患意识的同时,我们也充满信心。这儿有一个小图表(PPT),反映的是各个报纸国庆社论的网络转载情况,人民日报社论的转载率远远高于其他任何媒体。人民日报转载是174篇,远远高于其他媒体。

这可以说明在党和国家的重要事件中,在重要评论的影响力上,人民日报依然有着无可比拟的地位。在海内外读者看来,人民日报依然是中国社会主流舆论的代表性声音。

对于人民日报而言,政治“晴雨表”作用或许淡化了,但社会“风向标”的使命必须承载,主流舆论的旗帜依然要扛,主流舆论首席代表的责任仍然要担。不遗余力地传播主流价值观,是人民日报不可回避的责任与使命。

2、传播场域中的人民日报

讲到现在的传播场,先给大家讲一个小例子。前不久,我去参加人民日报社澳门分社的成立仪式,仪式还没结束,人民日报的手机报,就已经发出了信息,手机已经迅速成为了新兴的媒体终端。而实际上,在仪式开始的头几分钟,就已经有随行记者通过手机,把相关消息上传到自己的微博上进行了共享,微博成了全新的传播载体。

随着技术进步,我们看到各种新技术,把从电脑到手机甚至到身边的任何物件,都打造成了出其不意的媒体。在这样的时代,甚至连讨论互联网都显得有些过时了。

当然,互联网在舆论场中的重要性已经是不容置疑的了。去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考察时,第一次与网友在线交流。短短几分钟后,中国各大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都在首页推出了这一信息。本来总书记是为人民日报成立60周年而来考察的,但总书记去人民网的这个新闻迅速遮蔽了这个原有主题,当然人民网也是60周年的一部分,但是很多人感到人民网成了主角了,人民日报60周年反倒被人忽视了。“总书记在线与网民交流”成为举国甚至举世瞩目的新闻,两个小时之后,路透社就发出了述评,其后法新社、俄新社等多家外国媒体给予报道……这个细节生动地说明了新媒体的力量。

确实,信息技术的进步,让中国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传播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不再是我们听你说,而是我们都在说,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打个比方,年轻人都喜欢去KTV唱歌,大家一起唱歌时,有一种人叫“麦霸”,拿着话筒,不管唱得好不好,什么歌都唱。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媒体场”,就好像是一个KTV包房,没有“麦霸”,“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从我们国家来看,现在网民人数是3.3亿,手机用户接近7亿,这是近10亿支麦克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