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哲学常识1000问
1365000000021

第21章 源远流长的哲学流派(6)

结构主义诞生之后,它像一把利剑一样改变着人们看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并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文化思潮,它涉及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如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作为文艺思潮,结构主义几乎影响到文学艺术的所有领域,从理论到创作,从小说、戏剧、诗歌到电影。这一思潮还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国际影响,从60年代中期开始,它以法国为中心,迅速扩展到英、美、西德、意大利、丹麦,并对苏联、东德、波兰、捷克等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产生了影响。它是战后继英美新批评派和法国现象学派而成为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界的第三大思潮。有人认为,从60年代以后,“结构主义的人”取代了“存在主义的人”。

●逻辑实证主义的内涵是什么?

逻辑实证主义,又称逻辑经验主义,是分析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奥地利,其核心是以石里克和卡尔纳普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该派的主要成员还有纽拉特、魏斯曼、费格尔、克拉夫特、弗兰克以及英国的艾耶尔等。1929年,卡尔纳普等人《维也纳学派:科学的世界观》的发表,标志着该派的正式形成。逻辑实证主义是传统的经验主义和逻辑分析方法相结合的产物,其思想渊源于休谟哲学、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和逻辑原子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哲学不是一种知识的体系,而是一种活动,一种澄清或确定命题意义的活动。石里克在《哲学的转变》一文中写道:“我们现在认识到哲学不是一种知识的体系,而是一种活动的体系,这一点积极表现了当代的伟大转变的特征;哲学就是那种确定或发现命题意义的活动。哲学使命题得到澄清,科学使命题得到证实。”科学研究的是命题的真理性,哲学研究的是命题的真正意义。逻辑实证主义把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卡尔纳普指出,哲学只不过是科学的逻辑,借助逻辑分析,可以得到正反两个方面的结论:正面的结论是澄清科学的概念、命题的意义,反面的结论是清除形而上学。

●什么是逻辑语言学派?其有何特点?

逻辑语言学派是分析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主要是英国哲学家罗素提出来的。罗素认为,世界的逻辑结构与语言的逻辑结构是相一致的,所以可以通过语言和逻辑的分析达到对世界的了解。罗素之所以称自己的哲学为逻辑原子主义,是因为它们不是小粒的物质,而是原子事实,是各种不能再分的事实及逻辑单元。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认为,人们用一个句子表达的事物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凭借描述而知道的知识最后可以转化为凭借认识而知道的知识”。哲学就是“对包含着描述的命题进行分析”。

逻辑语言学派的命题分析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我们了解的每一个命题都必须完全由我们所认识的成分组成。”在一种逻辑上完满的语言中,命题中的词会一一对应于相应事实的诸组成部分。事实是意指使一个命题真或假的事物。我们所具有的整体上无限的事实分层系统中,最简单的那类事实,罗素称之为原子事实,表达这些事实的命题即是原子命题。一个命题的本质就在于:它可以两种方式,即以人们所谓的真的方式或假的方式对应于一个事实。分子命题中含有其他的命题,它是指具有“或”、“如果”、“和”等等这类词的命题。这类命题很多,你可以进行组合,以至无穷。例如,你可以用“天下雨”和“我带雨伞”这两个部分,组合成(1)“如果天下雨,我就带雨伞”;(2)“天下过雨而且我确实带了雨伞”。

●何谓日常语言学派?

日常语言学派,是广义的第三代实证主义。该学派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英国剑桥大学,二战后流行于牛津大学,被人成为“剑桥大学派”或“牛津学派”或“剑桥-牛津学派”。其代表人物有后期维特根斯坦、摩尔、莱尔、奥斯汀、斯特劳森等。

日常语言学派在二战后达到全盛时期。日常语言也称自然语言,两种提法的趋向不同。在语言分析上,日常语言学派批评逻辑语言学派,认为他们忽视了语言的实际使用中许多微妙但并非不重要的意义区别,把自创的逻辑格式套用在自然语言上,从而他们的语言分析只不过得到了他们自己一开始放进语言里的东西。自然语言的逻辑和逻辑学的逻辑不是一回事;日常语言学派对形而上学的批评较为温和,在他们看来,形而上学命题本身并不一定是无意义的,但这些命题的真理性往往植根于语言本身的结构,而传统哲学却以为他们是在描述自在世界的本质结构,从而导致了许多胡说。他们认为逻辑学派虽然号称反形而上学,但他们忽略语言的实际用法而用过度概括的方式构建自己的理论,所以他们自己就走上了形而上学的歧途;日常语言学派认为日常语言的歧义、含混和混乱只能在日常语言本身的层面上解决,而不能通过设计一种更完善的语言来解决。

●实用主义有何内涵?

实用主义(Pragmatism)是从希腊词πραγμα(行动)派生出来的。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现代哲学派别,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潮。对法律、政治、教育、社会、宗教和艺术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实用主义的特点在于,把实证主义功利化,强调“生活”、“行动”和“效果”,它把“经验”和“实在”归结为“行动的效果”,把“知识”归结为“行动的工具”,把“真理”归结为“有用”“效用”或“行动的成功”。实用主义的要义体现在皮尔士所表述的这一观点中:认识的任务,不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是认识行动的效果,从而为行动提供信念。

实用主义最初发生在英国和美国的哲学家中,在20世纪初,在美国发展成一种运动,并且蔓延到欧洲大陆,主要是法国和意大利。墨索里尼将实用主义哲学家奉为良师,他声称从这些人的学说中发现了“行动的信心,生活和战斗的坚强意志,而***的成功大部分得力于此”。实用主义现在虽然已经不再是一种运动了,但仍然是一种非常有影响的思想体系,它把哲学从一种人生观的思想体系降为一种研究问题和澄清信息的批判方法,把知识解释为一种评价过程,以科学探索的逻辑作为人们处世待物的行为准则。其代表人物是皮尔士、杜威、詹姆士等。

●什么是批判理性主义(证伪主义)?其特点是什么?

逻辑实证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逐渐衰落,受其影响的一些学者对它的基本原则提出批判,从而形成批判理性主义,后来研究者又将其称为“证伪主义”。它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更为紧密,在50至60年代盛极一时,对哲学界和自然学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奥裔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卡尔·波普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他提出了“科学发现的逻辑”,主张对理性应该采取批判的态度,认为普遍有效的科学理论并不来自经验归纳,科学理论是通过不断的证伪、否定、批判而向前发展的。他把“猜测与反驳”方法应用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的研究,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没有规律,因此社会的未来不可预测,而且,历史学不是一种理论科学,其理论假设完全是有选择地取自其他学科,它自身不能独创关于普遍规律的理论体系。

概括起来看,批判理性主义的显著特点是:

1、突出强调理性的批判性和这种批判精神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2、重视本体论的研究并系统地阐述本体论的哲学主张。

3、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哲学,扭转了语言分析导向,为科学哲学与科技政策的结合开辟了道路。提出大胆猜测,按“可证伪度”的大小与经验两者来检验理论与事物。

●何谓法兰克福学派?其发展经历了那三个时期?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构成的学术团体,以对现代社会,特别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多学科综合性研究与批判为主要任务的哲学-社会学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

1、1930年至1949年,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早期。1931年1月24日,霍克海默就任所长演说《社会哲学的现状和社会研究所的任务》,标志法兰克福学派真正诞生。1933年希特勒上台,研究所迁往日内瓦,后移到巴黎,1934年又迁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此期间学派成员逐步发展和建立起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批判。

2、1949年至60年代末,是法兰克福学派发展的黄金时代。1949年,法兰克福学派开始回归德国,新老成员共同发展社会批判理论,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异化和现代社会的物化结构,特别是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等异化的力量对人的束缚和统治,在左派青年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70年代以后,法兰克福学派逐渐走向解体。这一时期,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主要代表人物相继谢世;施密特被视作法兰克福学派的正统继承人,他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在70年代发达工业社会条件下依旧有效,而哈贝马斯则强调法兰克福学派的传统批判理论同现代社会条件的不适应性,他开始致力于探讨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问题,理论上的分歧使组织逐渐走向解体。

●解构主义是什么?其主要方法是什么?

解构主义20世纪60年代源起于法国,雅克·德里达是解构主义思潮的创始人。德里达以《文字语言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三部书的出版宣告了解构主义的确立,形成以德里达、罗兰·巴尔特、福科、保尔·德·曼等理论家为核心并互相呼应的解构主义思潮。解构主义直接对人类文化传播载体——语言提出了挑战。德里达以人的永恒参与为理由,认为写作和阅读中的偏差永远存在。他把解除“在场”作为理论的思维起点,以符号的同一性的破裂,能指与所指的永难弥合,结构中心性颠覆为“差异性”的意义链为自己理论的推演展开。

在文学批评中,德里达提出了一种他称之为解构阅读西方哲学的方法。大体来说,解构阅读是一种揭露文本结构与其西方形而上本质之间差异的文本分析方法。解构阅读呈现出文本不能只是被阅读成单一作者在传达一个明显的讯息,而应该被阅读成在某个文化或世界观中各种冲突的体现。一个被解构的文本会显示出许多同时存在的各种观点,而这些观点通常会彼此冲突。将一个文本的解构阅读与其传统阅读来相比较的话,也会显示出这当中的许多观点是被压抑与忽视的。

德里达说,解构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去看一个文本中的二元对立(比如说,男性与女性、同性恋与异性恋),并且呈现出这两个对立面事实上是流动与不可能完全分离的,而非两个严格划分开来的类别。而这个的通常结论就是,这些分类实际上不是以任何固定或绝对的形式存在着的。

●何谓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确下定义的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在和社会学家上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这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在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而现在却成了“凌乱”、“边缘”、“没有意义”的代名词。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

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立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