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通史
1370400000085

第85章 印度阿利安人入藏

如今要说到吐蕃了。讲吐蕃人的历史,自然要以吐蕃人自述的话为据。《蒙古源流考》一书,是蒙古人既信喇嘛教之后,把旧有的《脱卜赤颜》,硬添上一段,算是蒙古人系出吐蕃王室的。参看第三篇下第二章第一节。拿来讲蒙古的历史,极不可靠;却是其中述吐蕃王室的来历,都是吐蕃人自己说的话。据原书:原书文理极劣,且全录太繁,所以加以删润。

巴特沙拉国乌迪雅纳汗生一子;善占之“必喇满”占之,曰:此子克父,必杀之;而锋刃利器,皆不能伤;乃贮以铜匣,弃之恒河中;外沙里城附近种地之老人,见而收养之。及长,告以前事;此子遂向东方雪山而去;至雅尔隆赞,唐所有之四户塔前,众共尊为汗;时岁次戊申,戊子后一千八百二十一年也。是为尼雅特赞博汗。胜四方部落,为八十八万土伯特国王。传七世,至智固木赞博汗。案“赞博”,都是“赞普”的异译。为奸臣隆纳木所弑。其长子置特,逃往宁博地方。次子博哕咱,逃往包地方。三子布尔特齐诺,逃往恭布地方,一本作恭博。案这个人,就是后文硬把他算做蒙古的始祖的。隆纳木据汗位一载,旧日数大臣诛之;迎立博啰咱,是为六贤汗之首。六贤汗后,又传衍庆七汗,妙音七汗,而至名哩勒丹苏隆赞。名哩勒丹苏隆赞,以丁丑年生,实戊子后二千七百五十年。二十三岁,己丑,即汗位。

名哩勒丹苏隆赞,就是《唐书》的弃宗弄赞。即位之年,岁在己丑,是唐太宗贞观三年。六二九年。生年丁丑,应当是隋炀帝的大业十三年。六一七年。这一年是戊子后二七五○年,则尼雅特赞博汗始王土伯特的戊申,是周赧王的二年了。三一三年。《源流考》的世次年代,固然全不可据。然而这所谓土伯特,如今西藏人自称,还是如此。异译作唐古特,图伯特。土伯二字,就是吐蕃的对音。“蕃”读如“播”。“特者,统类之词”,见上节引拉施特《蒙古全史》。所谓恒河、雪山喜马拉雅山。都在印度地方。和如今研究“西藏学”的人,说“西藏地方的贵种,是印度阿利安人,由喜马拉雅山峡路,迁入西藏”的话也相合。然则所谓土伯特,就是我“上节所说藏族”的名称。至于吐蕃的王室,自出于巴特沙拉国,并不是土伯特。

然则藏族的藏字,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我说这就是羌字。“羌”、“藏”,古都读如“康”。到“羌”字的读音改变,就写作“藏”字;“藏”字的读音又变,就又写作“康”字了。土伯特本只占领后藏高原的地方;从印度迁入的阿利安人,和吐蕃王室同族。更只占领雅鲁藏布江流域。自此以外,前节所举的(2)(3)两个区域,都是羌人分布的地方。汉时的所谓羌人,据地本在青海和黄河上游流域,已见第三篇第一章第一节。这一带地方,到晋朝时候,为鲜卑、吐谷浑所据,吐谷浑是慕容廆的庶兄。和廆不睦,西徙附阴山。后来逐渐迁徙,而入于如今的青海地方。他的子孙,学中国“以王父字为氏”的例,就把吐谷浑三字,做了国名。详见《晋书》、《南史》、《北史》。羌人都被他征服。其独立的部落,还有宕昌,《北史》:“在吐谷浑东,益州西北。”邓至在平武(如今四川的平武县)以西,汶岭(岷山)以北。党项东接临洮(如今甘肃的岷县)、西平(如今甘肃的西宁县),西拒叶护。——指突厥的辖境而言。都是在岷山以北的。其岷山以南,诸大川的上游,则有嘉良夷,附国,薄缘夷等。《北史》:“嘉良有水,阔六七十丈;附国有水,阔百余丈;井南流,用皮为舟而济。”应当是如今的鸦龙江和金沙江。“附国西有薄缘夷。其西为女国。女国东北,连山绵亘数千里,接于党项,往往有羌。”女国在如今的后藏,女国东北的山,应当是长江、怒江之间的山了。此外《北史》和《唐书》,所载琐碎的名字还很多,今不具举。都在“深山穷谷,无大君长”。所以吐蕃强盛以后,就都为所役属。

从印度侵入的阿利安人,因为做了土伯特王,就改称土伯特(吐蕃),而他种族的本名遂隐。吐蕃王室强时,羌人都被他征服,和中国交涉,都是用吐蕃出名,羌字的名词,就暂时冷落。但是羌人毕竟是一个大种族,他所占据的地方也很大,这羌字的名词,毕竟不会消灭的。到后世同中国交涉,就又用羌字出名。

但是这时候,羌字的读音,已经改变了;就照当时的口音,把他译作藏字。到后来,藏字的读音,又改变了,于是藏字又变作地理上的名词,而向来“译做羌字藏字的一个声音”,又照当时的口音,译做康字。于是把西藏一个区域,分作康、藏、卫三区,而康字藏字,遂同时并行,变作地理上的名词。如果推原其始,则有“一妻多夫的风习”的这一个民族,应当正称为土伯特(吐蕃),不得借用藏字。从印度侵入的这一支人,更应当加以区别,或称做“吐蕃王室”,或称做“阿利安族”;现在一概称为藏族,不过是随俗的称呼,学术上精密研究起来,这种笼统的名词,是不能用的。“现在的所谓藏族”,依我剖解起来是如此,不知道对也不对,还望大家教正。

羌族和土伯特所处的地方,都是很瘠薄的;所以文明程度不高。吐蕃王室,从印度侵入,他的文明程度,自然要高些;所以就强盛起来了。吐蕃的信史,就起于名哩勒丹苏隆赞,以前的世次,都是不足信的。唐太宗时,吐蕃因求“尚主”不得,曾经一攻松州,如今四川的松潘县。太宗派侯君集把他打败。但是旋亦许和,把宗女文成公主嫁他。这位文成公主,和吐蕃的开化,大有关系。如今西藏人还奉祀他。文成公主好佛,带了许多僧侣去;弃宗弄赞又打破泥婆罗,如今的廓尔喀。娶了他一个公主;这位公主,也是好佛的;吐蕃从此,才信奉佛教,而且派人到中国、印度留学,定法律,造文字;也都见《蒙古源流考》。弃宗弄赞,可认为一个热心文化的人。后来吐蕃和中国构兵,都是弃宗弄赞死后,专兵权的大臣所为。弃宗弄赞对中国,始终很为恭顺。看《唐书》本传自知。

因为和吐蕃交通,而中国的国威,就宣扬于印度,这也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这时候玄奘,游历到印度,对乌苌国的尸罗逸多王,陈述“太宗神武,中国富强”。尸罗逸多便遣使交通中国。一四八年,尸罗逸多死了,其臣阿罗那顺自立。中国使者王玄策适至,阿罗那顺发兵拒击。王玄策逃到吐蕃边境,调吐蕃和泥婆罗的兵攻他,生擒阿罗那顺,下五百余城。中国和印度,发生兵争的关系,在历史上就只这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