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老板演讲录
1375500000072

第72章 创新(8)

新媒体的融合理念就是,通过先进的技术形成一些比较好的产品,这些产品会吸引很多用户,网站公司给用户提供运营,把它做成各种产品。猫扑这个产品是把用户所喜欢的频道式的产品,用同样的颁发给我们的广告客户,比如企业建立了自己的FANS社区,说明通过好的方法确实可以在Web2.0进行一些好的创新,推出一些好的产品。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区别,传统媒体是单层接受,在互联网新媒体的情况下接受、创造、传播。

平台产业链的统一我觉得是多方面的因素,作为一个新媒体平台的公司来说,面临的挑战是非常多的。一个是新技术使用往往要冒很大风险。我记得在1999年做互联网的时候,我们在中间层的选择上我们当时选了一个非常时髦的中联厂,根本撑不住,有时新技术的实验是要吃很多苦的,比如AJAX的尝试。在中国这样一个网络条件比外面差很多的地方,国外所发明的好的技术不一定在中国能用得上,有时还是老的牢靠的技术被证明可以用的技术好,但是它的想法很先进。当我们把这些技术和用户产生的内容,通过一个好的平台实现了以后,会产生很大的机遇。猫扑在加入千橡集团旗下以后,三年以后从全世界排名3000多名的小网站,通过我们加入Web2.0的技术以后,大量人力和财力投入以后,现在已经到相当规模的阶段,从这里可以看出主要的动力还是来自于新技术资源的注入。

新媒体盈利增长模式的路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用户跟用户之间的关系必须要深化而且要传播。我说过抓一个初始新用户价值的成本是一百人民币,得出太低了,相信很多刚创业的年轻人来说,在抓用户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跟我一样的困惑,我们花一百块钱人民币的成本去找一个我们崭新的用户值不值。显然如果是每个用户都要花一百块钱肯定不值。当你的资产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要想到能不能自然增长。自然增长很主要的一个原因是用户的体验要非常好,要达到口碑相传。猫扑的大杂烩每天还会自然增长很多用户,包括用户和用户之间的关系传播,一旦建立了关系之后,会把新的关系拉进来。另外,用户有个人主页之后会主动运营,会让更多人知道,分享他的一些想法、照片和好友的关系。

最后,在新的形势下,千橡互动集团公司有我们的策略。我们对新媒体的理解是以用户为核心的,以他们创造内容为基础来组建各个产品和服务。在门户网站出来八九年以后,我们再以同样的方法去做网络的平台是不可取的,所以我们一开始就立足在社区上,非常具有Web2.0特色的社区上,但是社区一定要有特色,社区的最大特点是有特色,所以这些人愿意过来,有特色的社区往往是涵盖用户的比例又不会太多,这是一个悖论。作为一个社区公司,很好,你的用户群非常忠实,非常鲜明,比如猫扑的用户就是年轻时尚的人,但是以那些比方说40岁到50岁人群为主的消费消费者,他们可能不愿意在网上投广告。我们的策略是什么呢?我们怎么把我们的优势发挥?我们在每一个能够找的很大的人群里,组建一个互联网社区和Web2.0的平台。现在的结果是我们通过收购、建设,我们搭建了5、6个社区的平台,这些平台大小不一,自己创造的公司有非常喜人的增长,这些布局我们长期投资。我相信他们在几年以后会陆陆续续都会长大到跟猫扑一样的规模。做社区很不容易,像千橡做社区,第一我们有比较长的夺社区的经验,从Chinaren开始做社区,大概已经有7年时间,在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注入了大量的技术。在猫扑这样一个已经做了有5、6年这样一个网站的基础上,又辛辛苦苦做了三年,才扭亏为盈。所以,这确实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我们也有这个信心,我们互联网就要养好几年。视频的这样一个网站我们的容量也非常大,我看到了在YouT成功的指引下,在中国出现了150家仿YouT的公司,我觉得这是中国互联网最大的一个小泡沫,不是一个大泡沫。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在一个如此狭小的领域里出现如此众多竞争对手。所以,我给UUme最近下的指示是给你足够的钱,给你足够的带宽,给你三年时间。当150家出来的时候,前景非常非常好。而且Web2.0说实话,我们的土壤并不是最肥沃的,虽然有大量的金钱支持,前景非常广阔,但是土壤并不是最肥沃的,所以我们的从业人士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去年Web2.0热潮掀起到今年以后,今年要进入一个成熟的发展期。明年我们希望开始有些收获。但是不管怎么样,Web2.0都是对互联网行业影响深远的一个不大不小的革新,有的人说是革命。我比较保守,我从第一天起就说它是革新。而革新并不是只有小公司、新兴的公司可以用,大的公司也可以用,我相信网易、QQ、新浪、搜狐都在用,只是宽带不一样而已。等他们用了以后,小公司的优势也许被削弱。所以,说到底,我觉得做新的门户、新的平台,都需要中国的实力,不是快刀斩乱麻非常快的事情。这是我个人的体会。

最后,预祝今年的互联网大会取得完满成功,希望Web2.0的这股潮流有一个比较好的、非常健康的发展,明年取得阶段性成果。

谢谢大家!

▲周厚健:企业技术创新技术立企已是迫在眉睫

周厚健:海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山东牟平人,1957年8月出生,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1976年到青岛市崂山县插队;

1977年在青岛车辆厂当工人;

1978年以青岛市数理化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山东大学电子系;

1982年被分配到青岛电视机厂,历任科长助理、副科长、厂长助理;

1990年任青岛电视机厂副厂长;

1992年任青岛电视机厂厂长;

1994年8月任青岛海信电器公司总经理;

1995年2月起,任青岛兼海信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裁、青岛电子仪表行业协会办公室主任;

1999年3月任海信集团总裁;

2000年3月海信集团实行决策层与经营层分离后,出任海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至今。

【演讲背景】2005年12月6日至16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邀请2005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年度人物奖”20名候选人和“年度社会公益奖”4名候选人参加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举行的2005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创新论坛。

能站在北大的讲台上和大家交流,我感觉到很高兴、很荣幸。在我参加这个交流以前,我特意在集团的网上检索了一下海信员工的毕业学校,最后我看到,海信拥有在北大的毕业生不足20人,只有十几人,这个比例只占千分之一,太低了,我感觉到这说明海信还不够优秀,说明海信的影响力还不够。

今天我的讲座期间可能大量要讲到海信,或许有褒扬自己的嫌疑,如果我讲多了,请大家理解,这是海信对各位发出的盛情邀请。

下面,我首先介绍一下海信的情况。

海信是一个以家电、通信和信息产业为主业的公司,技术立企是海信最重要的战略。海信在技术拉动下,经营规模迅速增长,估计到今年的12月31号,我们的销售收入能达到340亿元。

先讲今年对海信两件很重要的事情,并通过这两件事情说明一下海信是怎样做的,技术对海信的影响力是怎么样的。

一个是今年6月份,我们通过了信息产业部为我们的芯片做的技术鉴定,海信研发成功了中国第一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清晰度图像处理芯片,这个芯片是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我们研发成功,同时我们产业化也成功了。

这个芯片的成功,它的意义是非常大的,中国每年彩电的年产量7000万台,去年是7300万台,这7000万台没有一片核心芯片是中国人自己的。随着海信这个芯片的诞生,这个历史到此结束了,中国的彩电有了中国自己的芯片。

随后我们又发布成功研发了并且成功鉴定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冰箱控制技术——适量变频,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此前中国是没有的。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海信又成为中国的唯一。

应该讲,这两项技术的完成,标志着海信或者说标志着中国这个行业的自主创新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也打破了在这些技术上外国人长期垄断的格局。

第二件事,海信平板电视,包括TDP电视、液晶电视,在中国市场上的销售额占有率、销售量占有率率先超过了国外的品牌。在海信占有第一位之前,一直是国外品牌占有第一位,并且远远落下中国品牌。打破了此前外国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绝对垄断地位,并连续在14个月当中保持了占有率第一位。这些事情都是今年实现的,但是这些工作都不是今年一年做的,这些工作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下面讲一下技术立企对中国企业的重要性。

从历史来看,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上,中国错过了太多的时间。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有这种氛围,有这种环境,但是由于中国的闭关锁国,使得我们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使得我们无法发挥这种后发优势的经济理论来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我们只能关起门自己搞,因此我们错过了很长时间。

改革开放以后,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中国几乎只知道引进,忘掉了我们应该自主研发。我记得在1987年的时候,中国全国一片引进之风的时候,当时的电子工业部有一位处长,后来是电子工业部的科技司的司长,他叫徐顺成,这位同志很痛心、很担心地跟我讲了一句话,说“中国人怎么了?中国人怎么只知道引进了,怎么忘记了还能自主开发了?”这句话对我的刺激是非常强烈的。大家不要以为只是一句话,实际上这种认识,这种内在的冲动本身是存在的,这句话对我的刺激是强烈的,我当时就想,我们的企业绝对不能走这一步。

实际上,中国很多的企业正是因为持续这样走下去而步入了困境,甚至是倒闭关门了。过去工业口有一句话,叫“不上项目是等死,上项目是找死”。找死的原因就是在于他只知道引进,没有研发能力,最后引进的结果,引进的产品很快在市场上落后,从而引进的设备、引进的厂房都变成企业的负担,因此上项目实际上是找死。

今天回头看,我们用了20年的时间证明,中国工业用市场环技术而获取技术溢出的这种善良的初衷并没有实现。大家可以看到,最近又有人批评用市场换技术这个说法,实际上历史上我们就有这样的说法,但是我们的初衷并没有实现。

所以,中国沦为全世界加工车间的风险的祸根早就种下来了。今天,我们的领导人在这方面提了很高的要求,希望中国通过自主创新能够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能够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实际上,我们中国很多的企业有很多很大的生产规模,但是他只能加工,不能制造。加工和制造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加工是有人给我图纸,我按照图纸做出来。制造是从这个产品的诞生就能够设计它,然后把它再设计成一个产品,制造出来。中国很快成为世界制造工厂的理由我认为并不充分。温总理在一年以前去海信的时候特别跟我们讲了这个观点,说中国现在至多是一个加工厂,而不是一个制造厂。

1990年我在去美国考察的时候,非常清楚地看到了芯片(集成电路)的设计对电子产业的支撑作用,因此回来以后我热血沸腾地和当时的电子工业部的张强副部长讲到,中国的企业一定要搞自己的芯片。但当时海信太弱小,由于海信人力、财力、技术基础都不具备这个条件,所以这个梦想瘫痪了十年。90年我出去以后,这个梦想给我的强烈冲击始终没有磨灭,直到1999年我们决定上芯片的时候,仍然是那时候给我带来的很强烈的冲击作用。

讲了这些背景,只是想说明对技术的认识是由来以久的,但是它绝不是海信走技术立企这条道路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一是中国在技术上和海外企业差距太大,而且和国外企业同台竞争,因此技术成了我们跨出国门的巨大障碍,这个门坎我们不突破的话,在中国的市场上,在中国自己门前,我们完全可能被他们挤出竞争舞台。第一是差距太大,第二这本身是市场经济的需要。专门搞市场经济研究的经济学大师撒威尔森讲,市场经济的最终主宰是技术竞争,这是市场竞争的需要,是规律的反映,不是哪个能理解,不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是必须做好的问题。我们看到了国外很多巨头们斥巨资或在做研发的投入,还在购买技术,原因也就在此。

实际上,技术和其他资源的不同在于,技术的投入不遵循边际效应递减规律,这也是他们加倍热衷的原因。

下面,我想以家电为例,进一步看一下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靠着巨大的增长、迅速的市场潜力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中国迅速成为家电大国。目前全球60%的家电最终产品是来自中国,但是这仅仅是数量的百分比,而不是技术含量的百分比。从制造业的经济总量来看,日本每年是9110亿美元,中国是3825亿美元,日本是中国的2.4倍。简单的数字总量比较背后隐藏着这样一个事实,中国是世界第一大服装国,我们越来越掉以轻心的日本仍然保持着从六十年代开始延续到现在仍然是国际制造业的中心地位。因而,从这个层面上讲,同为制造大国,但是在很多日本电子企业眼中,我们虽是他们的竞争对手,但是是可以轻易摧垮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