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18岁以后懂点心理学
1378100000011

第11章 幸运的人总幸运,倒霉的人总倒霉——18岁以后懂点趣味心理学(2)

从这篇报道我们可以明白,当我们寻求一种快乐的人生时,有一种有效的办法就是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成年人常常会凸显出未老先衰的疲惫心理,如果要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压力,那么不妨摘掉成年人的面具,我们便能发现那种不可思议的、自发的感觉。看看那些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或许我们就会得到启发,原因在于他们保持着一颗顺应自然的质朴之心。

心理学家哈契内克说:“我们之所以年老,不是因为年龄,而是因为我们对年龄增长的情感和态度。”他评论说,孀居使某些妇女提前衰老,却不会使那些不断追求幸福组建新家庭或忙于某项事业的妇女提早衰老。因此,尽管她们年龄不小,却仍旧光彩照人。所以,信心、勇气、兴趣,能给人带来新的特征,也是延缓衰老的原因。

学会拒绝:为何好人难做

阿郎和杰森在公司里是关系比较好的同事,他们在业余的时间常常会一起去打球、旅游,杰森挺喜欢阿郎的洒脱和率真。

阿郎最近新交了一个女朋友,经常要陪着女朋友逛街、看电影,公司里面的很多事都被堆在一边。后来,阿郎提出,要杰森帮忙替他干点活。作为“好哥们”,杰森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以便给阿郎更多的时间去“谈朋友”。

一个月下来,阿郎仍然是乐不思蜀。杰森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快乐,他发现自己已经厌倦了总是替他做事。可是怎么拒绝阿郎呢,他觉得很难说出口。作为好朋友是该相互帮助的,拒绝会不会让他失去这个朋友呢?杰森想了很多。

在生活中,我们中间有很多像杰森这样的“好人”,而杰森的烦恼也经常出现在我们身上。按照心理学上的观点判断,杰森已经陷入了“过度适应型”的陷阱。

虽说“好人”会认真工作,是社会杰出的人才,但这样的人在人际关系方面容易产生压力。事实上,因过度疲劳而自杀,或是在压力性抑郁症等最近不断增长的心理不健康人群中,这样的“好人”很多。

“好人”容易花费精力去完成他人的期待;为了被人看做是可以信任的人,会付出更多的努力;为了—句“你是绝对不会违反约定的”,不论多么辛苦也会遵守约定。这样的人,不是顺从自己的欲望行动,而是以周围人的要求为基准行动的。当人们开始按照他人的期待生活时,会渐渐地看淡自己想做的事以及自己真实的心情。

这种“好人”的陷阱在于依赖他人的评价和期待,在自我评价和欲求上缺乏自信。这种情况叫做“过度适应型”,自我评价的基准不在于自己而在外界,为了达到周围的期待,付出过多的努力而疲劳过度。以他人评价为中心的人如果与以自我评价为中心的人做同一件事,结果不好时,没有被他人表扬,情绪会更失落。以自我评价为中心生活的人,没得到他人的赞扬也会失望,但会对自己的表现相对满足。

“好人”虽然是一种自身结构,但要警惕这个陷阱,正视自己的心情和欲望,将评价的标准回归于自我。没有比“生活得快乐些”更重要的了。

深夜十二点,亚菲拖着疲惫的身体打开房门,拧亮台灯,这个星期的最后一天工作日终于以加班到半夜告终。而之前,亚菲已经连续熬了三个通宵。

亚菲站在莲蓬头下淋浴,心里却恨不能立刻扑到床上大睡特睡。还没上床,手机响了。有人通知明天要筹办另一个朋友的生日PARTY,请她这个最要好的死党务必准时到。早在三个月之前亚菲已经答应死党帮她筹备一个别开生面的生日PARTY。可现在,亚菲已经严重睡眠不足,她早就盼望能够有一天睡到自然醒。可是,亚菲又没有拒绝,她害怕朋友说她不仗义,甚至会失去这个朋友。

同开头故事中的杰森一样,亚菲也是“过度适应型”的受害者。面对着身体的压力,亚菲不得不继续“摧残”自己,这必然会给自己的身心健康带来伤害。

我们既要做一个“好人”,同时也要量力而行,面对不断的压力,要学会拒绝。

首先,要减少不必要的压力源

重要的是要懂得“量力而为”,也就是不要让自己绷得太紧,不要凡事都揽在自己身上,又不好意思拒绝别人,结果事情愈做愈多,压力也愈来愈大。很多事情并不是非做不可的,我们必须懂得照顾自己,学会说“不”。另外,也要学习肯定自我,自我肯定的人可以适度表达与满足自己的需求,也比较清楚自己的限度,能够给自己减压。反之,无法自我肯定的人,由于自我价值低,常常需要别人肯定,而且也比较容易受别人左右,又怕麻烦别人,因此,遭遇困难时也常常是一个人承担,比较不会求助,导致压力无法缓解。

其次,提高自我效能

相同的情境下,因为个人所持的看法与信念不同。产生的行为结果也将不同。自我效能就是个人对自己能够获得成功所持有的信念,亦即对个人能力的判断,对自己的信心程度。一个高自我效能的人在面对压力时并不会对自我产生太大的威胁,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应对,即使在挫折失败的情境下、也会归因于情境因素,如自己的努力不够或者策略不当,而不会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够,因此仍有信心可以面对压力。

孩子的角色:出生顺序影响性格吗

上大学时,小林和王芸在同一个班级。

小林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小康之家,三世同堂。作为家里的“老小”,从小就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哥哥的精心照料下成长。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要告诉我哥哥”。

在小林的印象中,哥哥简直无所不能,而且,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哥哥都会站在自己这边。6岁那年,小林因为一个玩具和邻居男孩发生口角,后来,哥哥和人家大打出手,虽然挨了家长的批评,但小林还是很自豪,有了这样一个护着她的哥哥,她逐渐养成了任性、敏感而且倔强的性格。

王芸恰恰相反,身为长女,她有两个分别比她小两岁和4岁的妹妹。因为父母经常外出干活,很小的时候,王芸就承担起家里的大部分家务。王芸记得清清楚楚,无论表扬还是批评,爸爸总会在最后说上这么一句话:“你是家里的老大,要懂事,不能任性,凡事要让着妹妹,知道吗?”

爸爸的话,对王芸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即便在学校,她也有一种“大姐大”的感觉,乐于帮助别人,替别人分忧。王芸的性格,使她很快得到了大家的信任,很多女生都把她当做闺中密友,跟她说悄悄话,把自己的小秘密跟她一起分享。

这些都是小林后来慢慢发现的。大学期间,小林对王芸有了很深的依赖感,甚至上自习,都喜欢跟着她,同学们都笑她是王芸的一条“尾巴”。小林自己也很苦恼,但心里还是不由自主地想跟着王芸。

小林和王芸性格上的差异使她们的为人处世有所不同,性格的形成和她们各自家庭的生长环境有很大关系。

我们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家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一个特点:即哥哥不善交际但成绩很好,弟弟朋友很多很受欢迎但成绩不好……像这样,明明是同样的父母同样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兄弟,但性格却很不一样,你不觉得不可思议吗?

有人说,在一个家庭中,哥哥或姐姐因为是家中的老大,总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容易自强自立,所以总是能够出人头地;而弟弟或妹妹则依赖性强,加上又被父母溺爱,所以很少出息。就社会整体来看,这样的结论或许过于武断,但这样的一个现象是确实存在的:同样的一个家庭中,即使出生顺序的不同,孩子的性格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会影响到以后的人生轨迹。

不仅在中国,类似的事例在美国同样可以找到:

西奥多·罗斯福是美国军事家、政治家,第26任总统(1901~1909)。他的独特个性和改革主义政策,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而他的弟弟埃利奥特·罗斯福吸毒、酗酒、郁郁寡欢,34岁就死于酒精中毒。

尼克松1968年当选为美国第46届(第37任)总统,1973年1月连任第47届总统;尼克松的弟弟唐纳德·尼克松从亿万富翁霍华德·休斯那儿骗取贷款。

美国前总统卡特1990年7月4日获费城自由勋章,1995年1月10日获得1994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费利克斯·乌弗埃-博瓦尼和平奖,1997年11月,印度英·甘地纪念基金会授予他1997年度英·甘地奖,以奖励他为全球和平、裁军和发展所做的贡献,1998年12月10日,获1998年度联合国人权奖,2002年获诺贝尔和平奖;卡特的弟弟比利·卡特向利比亚政府收取20万美元“公关费”。

克林顿的弟弟罗杰·克林顿因携带可卡因锒铛入狱;小布什的弟弟尼尔·布什则卷入上个世纪80年代一桩储蓄贷款丑闻……

同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却走向了两个极端。

布拉德肖(J.Bradshaw)认为在家庭内部有一些必须满足的需求,而孩子也要扮演角色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在家庭里共有四种需求:①想完成什么,想要成功地达成需求;②父母没有意识到的无意识需求;③让家庭联系更紧密的需求;④保证家庭和睦的需求。

第一个孩子是满足①——达成需求;第二个孩子是满足②——无意识的需求……依次类推,孩子按照出生顺序被赋予了一些角色。

将布拉德肖的学说讲得具体一点,那便是:

长子长女因为背负着家庭的成功愿望,所以责任感很强,学习认真,在学校成绩很好;

次子次女自然地感受到了存在于父母无意识中没有被满足的愿望,并将它们实现。次子成为了父亲理想中的男性,次女从事了母亲年轻时梦想的职业;

第三个孩子的角色是让家庭的联系更紧密,所以善于调节夫妻关系和手足关系;

第四个孩子要保持家庭和睦,担任着使全家快乐的责任,所以善于在人多的场合调节气氛。

当然,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需求,孩子少的话一个孩子就得担起多个职责,也很少出现将职责十分精确地区分的现象。总之,根据不同家庭不同时期的状况,对孩子的角色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这也表现出了孩子的性格差异。而这种差异也决定了孩子们的未来。

关于睡眠:怎样才能睡得好

临近考研一个月,李英感觉时间越来越紧,许多功课还没复习好。于是,利用这仅剩下的一个月的时间,李英每天从以前的十点钟延长复习到十一二点。舍友们早上早早起床了,李英这时也睡不着了。

这天,李英在图书馆学习了一天,感觉大脑非常疲惫。回到宿舍,和舍友们调侃一会,熄灯了。李英反反复复睡不着觉,疲惫的大脑这时忽然又兴奋起来,很多很多的事都涌入她的脑海。蒙蒙眬眬中,天亮了。李英感觉好像是一夜未睡,却也不觉得困。李英想,也许这只是偶尔一次失眠。

第二天晚上,劳累了一天的李英依然感觉睡不着觉。舍友的鼻息声听着越来越清楚,李英躺在床上,失眠的痛苦不知道熬了多长时间才进入梦乡。天刚刚亮,李英醒了。

整整半个月,李英没有一天睡得踏踏实实。可是不管用什么办法就是睡不着,结果整天精神恍惚,学习效率低下。她本是一个很要强的孩子,这样的状态让她有些害怕。她很不甘心。她知道只要自己能睡好有个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完全可以把复习进度赶上去的,于是她盼望自己能睡个好觉,关注自己的睡眠质量。可是事与愿违,越关心睡眠越睡不着,现在一提睡眠她就提心吊胆。

现代社会中,在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压力下,很多人曾有过失眠的痛苦。李英的失眠,一个原因是学习压力,另外一个主要的因素是作息时间的改变,打破了她的睡眠平衡。

很多时候,我们虽然睡眠的时间很长,但却不能很快入睡。究其原因,周末的熬夜、假日的懒觉是导火线,因为这些使生活节奏发生了混乱。生活节奏混乱,睡眠的平衡就会被打破。

睡眠中,较浅的睡眠(快速眼动睡眠)和较深的睡眠(慢波睡眠)互相交替。如果这个平衡被打破,我们就睡不安稳,达不到调整身体状态的效果。

快速眼动睡眠的快速眼动(REM)是Rapid Eye Movement的简称,是指眼皮下眼球快速转动的状态。在快速眼动睡眠期,身体虽处于睡眠的状态,但大脑却是半醒的,这时人就会做梦。慢波睡眠的慢波(NREM)是Non Rapid Eye Movement的简称。在慢波睡眠期,身体和大脑同时进入休息状态。在入睡后的3小时,一般为较深的慢波睡眠,这时可以消除疲劳。之后,以90分钟为周期,快速眼动睡眠和慢波睡眠反复交替,而且在快醒的时候,快速眼动睡眠会变多。快速眼动睡眠可以使人从慢波睡眠的状态中醒来。

为了尽快入睡,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个周期。首先,为了使身体得到休息,消除疲劳,慢波睡眠十分必要。而入睡后的4个半小时后、6个小时后、7个半小时后,快速眼动睡眠会增多,如果在这些时间段里起床,就会相对容易。如果睡眠时间过长,会无法进入慢波睡眠的状态,而一直持续较浅的睡眠,也提高不了睡眠质量。睡前洗个热水澡可以帮助我们调节身体内的节奏,使我们自然地进入睡眠状态。而且,快速入睡最重要的是,假日也要按时起床、适量运动,以及保持日常的生活节奏。

另外,如果发生了失眠,也不必慌张。失眠是一种最常见的睡眠紊乱,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失眠的经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症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据统计,约有30%的成人患有失眠。睡眠或觉醒是正常的生理过程,但它不是人为能完全自主控制的活动,而是一个被动过程。它不像人体某些活动可按人的意志,说来就来,要止则止。失眠的人常常为难以诱导自己进入睡眠而苦恼。其实早期的轻度失眠,经过自我调理的办法就常可得益,具体归纳如下:

一、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态。失眠了,不必过分担心,越是紧张,越是强行入睡,结果适得其反。有些人对连续多天出现失眠更是紧张不安,认为这样下去大脑得不到休息,不是短寿,也会生病。这类担心所致的过分焦虑,对睡眠本身及其健康的危害更大;

二、要认真分析并消除失眠的原因。造成失眠的因素颇多,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针对原因,想好解决的办法。原因消除,失眠自愈。对因疾病引起的失眠症状,要及时求医。不能认为:失眠不过是小问题,算不了病而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