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营销的真理
1379000000076

第76章 卖场促销的真理(2)

1、A人群:年龄越大,选择该选项的倾向就越大。这说明年龄越大的顾客对梯度促销的抵触心理越弱,他们认为打折的便宜不捡白不捡,捡到一次是一次,打折的幅度越大,捡到的便宜越大。如果在购买某商品后商品继续出现打折,只认为是自己运气不好,没有捡到更大的便宜。

2、B人群:男性比例是女性的3倍,23岁~30岁人群占总体样本的1/3,文化程度越高,选择该选项的倾向越大。年轻的男性顾客抵触情绪较强,文化程度越高,他们的抵触心埋越强。说明其购物理性成分更高,对价格比较敏感,价格的递减变化会引起他们的不满,进而对产品和品牌产生消极印象。因此,对男顾客做梯度形式是个忌讳,特别是文化程度较高的年轻顾客。

3、C人群:女性和学生非常多。很多女性顾客是感性购物者,特别是许多女性消费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经常使用梯度促销,很多女性顾客对此已经习以为常。而学生一族比较追求、新鲜,他们不太在意采购之后的价格变化情况。可见,女性顾客和学生的理性成分较少,他们是进行梯度促销最好的目标群体。

操作原则

1、选择目标群体。

梯度促销适合感性顾客和流行时尚型顾客,不要去招惹对梯度敏感的顾客。如果一定要做,则要有效区隔梯度敏感人群,减少抵触心理。?

2、适当的促销理由。

这样可以减少梯度敏感者的失落感,避免让顾客认为产品是在无休止地降价。比如,贺新春优惠,佳节促销。

3、选择产品。

(1)周期性产品可经常釆用。周期性产品的梯度优惠在顾客看来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在周期开始的时候价高,随着时间推移逐步梯度优惠,比如手机。?

(2)更新周期长的产品不宜选择梯度促销。如洗衣机技术突破缓慢,更新换代的时间长,这样的产品不宜进行梯度促销。?

(3)改变产品形式。为了防止前期在高梯度上采购了的顾客发现价格的大幅变化,可以改进产品形式,如改换产品包装,改换产品功能等,淡化甚至改变其产品使用价值的认知。?

4、梯度更迭周期的确定。?

梯度敏感的顾客往往喜欢在釆购之后的某段时间内关注该产品的价格走向,以确定自己的购买决策是否明智。如果梯度促销的周期很短,下调价格恰好发生在这段时间内,则更容易导致其心理失衡。

时间的长短意味着顾客对产品关注度的强弱,也意味着他对更多优惠的心理接受程度。因此要想降低梯度促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设计合理的梯度更迭周期。

然而,在对外资零售企业的价格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剖析后,就会发现其低价策略的表现形式十分灵活多样,并不仅仅是在低成本上直接低定价那样简单。而且,许多商品的价格与国内零售企业并无多大区别,却能给人们形成低价印象,这其中奥秘何在?原来,外资零售企业除了切实奉行“低费用、低毛利、低价格”的经营原则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他们着眼于消费者心理感受所形成的效应,娴熟运用定价艺术,采用高超的价格策略,实施完善的价格管理,这些均值得国内零售企业借鉴。

成功的商家是在塑造和打造自己低廉的价格形象,而不是为了将自己所有的商品价格降低,完全的服务于最终的消费者。很多成功的大型连锁超市都是通过建立自己合理的商品组合,并对不同的商品品类进行合理的价格形象,陈列形象,促销形象等等的划分,到达吸引消费者购物,通过特殊商品的关联拉动去获取更多的利益。

因此,对于终端的零售企业而言,价格只是相对的,而价格形象才是零售企业成功的关键。全面的低价格固然会造成企业的低价格形象,但是全面的零成本销售不能够长久的维持企业低价形象,即低价格销售或者平价销售商品不是企业长期打造价格形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性别法则

性别的区分在很小的年龄段就开始了,多数父母都拒绝给男性婴儿用粉色尿布。盖尔发现,根据性别进行市场细分是活跃而有效的,从香水、化妆品到鞋子、服饰等都将目标定为为男人或女人。

性别法则是指按性别促销,根据性别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特性的差异,有针对性的促销。

零售商可以利用研究发现来改善服务,以促进销售。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根本就不同,零售商应谨记,男性和女性购物者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购买的物品上,他们购物的方式也不一样。

男人买,女人逛

女人们喜欢流连于服装和配饰的海洋,或者顺便绕道鞋类专柜观摩一番。她们喜欢置身于透明电梯中从大钢琴旁滑过的感觉,或在买东西的路上停下来试用某种香水样品。而对男人来说,购物是一种使命,他们来商店购买事先想好的物品,买到后便尽可能快地逃之夭夭,这是沃顿商学院一项新研究所发现的现象。

女性是采集者,男性是狩猎者;女性走进一家商店,浏览打量商品,男性则直接寻找产品所在的特定过道。”她指出,科学研究显示女性比男性拥有更好的周边视觉,这有利于她们进行采集。

女性更侧重于体验,而男性更多把它当作使命——并非一定会导向女性更情绪化更软弱的性别刻板印象。男人和女人都是去商店买东西,只是女人期望较高。她希望有更多的人际互动,希望有更多的目光接触;而男人想要速战速决,女人则要寻找购买过程中的支持和协助。不过如果女人拥有自己的事业,为时间所迫,她在购物时往往表现得更像是男性。

女性顾客往往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人身上,而男性顾客却表现得几乎像是和一台自动柜员机打交道似的。事实上,他们更希望面对自动柜员机,而实在不想与一个人打交道。

性别,从策略角度而言是一个较容易处理的顾客属性。真正老练的营销人员可以尝试按性别和年龄或在职业女性和家庭全职主妇之间对服务进行区分。在某个层面上,这是进行实用而理想的区分的开始,区别对待不同性别的顾客也是一件相对简单的事情。

在许多层面上,女人们购物时往往更加投入。一名年龄介于18岁和35岁的女性购物者这样告诉研究人员:“我喜欢购物,这将至死不变,我就是爱购物。”相比之下,一名相同年龄段的男性购物者这样描述男人们如看待零售业:“我们来到这家商店,买到了东西就走人,因为我们还有别的事情要做。”

即便女性担负的职业责任加大,女性仍然扮演着照顾者的角色。他推测,这种照顾者的责任有助于女性养成更加尖锐的购物意识和更高的期望值。另一方面,在几代人都是依靠女性来有效地履行购物职责后,男性的购物兴趣已经减弱。

沃顿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斯蒂芬?霍奇(Stephen J. Hoch)认为,购物行为反映了两性在生活中许多方面的差异。女性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看待购物,而男性更多地将购物当作一种手段,一件必须完成的工作。

女性感到受重视 vs. 男性快速通过收银台

男性和女性购物者对商店售货员也有着不同的反应。对于男性购物者,售货员乐于帮助他们找到某样物品是他们最看重的,其次是售货员能让他们快速通过收银台。对于女性购物者,商店忠诚度与售货员对商店产品的熟悉程度及其确定哪些产品最适合顾客的能力有关。根据调查,女性购物者还在乎售货员是否让她们感到受重视。

在接受研究人员采访时,一名18至35岁年龄段的女子描述了她最喜爱商店的员工。“商店的售货员一直很棒,他们总是给我看不同的款式,如果店里进了新货,他们就会向我介绍。”同时,一名处于相同年龄段的男子说:“我与大多数售货员都没怎么打交道,我并不需要他们——只要收银台有人就行了。”

在顾客被问到他们会因何种问题而气愤到再也不光顾某家商店时,女性举出的是商店员工“表现得像是你正打扰他们的时光或擅自干涉他们自己的交谈。”;而男性最恼火的则是商店员工“很懒惰,如货架没货也不去查看有没有多余的库存,或懒得将你带到你正在寻找的产品跟前。”

女性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更多感情色彩;对于男性,售货员存在的问题仍与找到他们需要的物品直接相关。女性更容易被售货员不理不睬的行为所激怒;而对于男性,虽然有交流仍然是重要的,但不如产品有货和快速进出商店来得重要。向女性购物者促销不能只流于做表面文章,如只是简单地设置标志,或改变制服的颜色。

沟通对于接待女性购物者是关键,需要了解购物者是否正寻找某种日常用品,如化妆品,还是某种更重要和难以理解的东西——如某种非处方药或急救治疗物品。为顾客在购买这两种不同类别商品上提供帮助,需要不同风格的沟通。售货员必须经过培训,以善于捕捉顾客的意图并做出反应。

希望吸引女性顾客的零售商还需要注意对物品进行分类研究显示,必须应付许多责任的女性更偏好产品选择有限的商店,如女包及女性配饰店蔻奇(Coach)、美食店乔氏超市(Trader Joe"s)和化妆品零售店丝芙兰(Sephora)。

在各个组织层次雇用女性将令零售商更能把握到女性购物者的需求。在他的公司中,女性占售货员的大多数,并掌握营销部门很大的话语权。他指出,在某位女性思索某个构想可能会如何影响她自己的生活之前,该构想是成不了气候的。

零售商要加强和提供更完善和细化的服务,不仅要考虑性别因素,还要考虑年龄、种族和地区差异。不存在顾客同质性这种东西。顾客根本不是同质的一群人,但作为组织,卖场要将顾客当作一个美满的大家庭来对待,你必须有效地运用各种各样的人口统计和心理统计手段。

满足女顾客的“情绪”需求

虽然在生活中我们不乏有很多理性消费的女性,但对于部分女性来说,购物往往成了她们感情的一种宣泄,也是她们内心世界向外的一种表露。通过对一些女性消费动机的调查,她们情绪化的消费,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 有钱无处花 - 发泄型

女性在工作中遇到一些不顺心事情的时侯,往往会把购物作为她们宣泄情感的一种表现方式。她们购买东西往往并不很在乎商品的价格,最关心的是把钱花掉了,以求得心理上的一种短暂的平衡。她们是在用购物的方式来实现着她们与社会的交流,以及情感的释放。

● 没钱也要花 - 显露型

与发泄型的购物动机正好相反,她们购物不是通过花钱来得到满足,而是用所购得的商品来体现她们的价值。比如外企中的一些初级文员,收入不高,但是为了显露她们自已,也会硬着头皮去购买一些昂贵的商品。

● 有钱跟着花 - 从众型

这些女性购物往往没有什么特别的计划,别人买什么,往往是促动她们购买的导火线,也是她将要买的商品的催化剂,她们有一种与别人攀比的心态。有时侯,我们走进某家外资企业的办公室,会发现办公室中的女职员所穿的衣服有一种同一系列的感觉。

● 有钱即时花 - 冲动型

这些女性的消费带有最明显的情绪色彩,她们往往喜欢在街上漫无目的地闲逛,也没有什么购物的目标,但是由于某种诱惑却使她们冲动了起来,买回来一些也许并不是她们所必需的商品,真是有钱即时花,她们的购物决策是临时作出的。

情感法则

所谓情感促销法则,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消费者的感情交流,赋予纯客观的推销活动以人情味,是一种最具公关意味的促销策略。

情感促销不仅要求企业针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情感需求,有的放矢、投其所好地推出感性商品,而且还要求企业采用情感化的促销手段,有利于引起顾客对自己的企业和自己产品的偏爱和选择,要想方设法让顾客在购买时增添乐趣,使人产生情感共鸣和信赖感。

伊藤洋华堂全店的商品促销是按照服装、住具、食品来开展的。早市商品,因为早上的客流量比较小,让整体的销售额去拉升,把空缺不上,所以什么时候去都觉得人慢慢的,因为早晨、中午、晚上来的人没有交叉性、所以要不停的挖掘顾客。还有夜市商品,你晚上可以出去溜达溜达,这个时候价格比较便宜。

比如食品做大把抓,就是不同的商品在这给你一个袋子,就是这么大的体积,你可以用手去随便抓,只要装满一个袋子你就可以做了,这里有购物的快乐感,新鲜感。你觉得吃不了那么多,不买了,这个迎合了顾客的心理。

促销员法则

日前,国美电器在上海的两家卖场首次取消了各家电品牌的促销员制度,全部启用国美自己培训的销售代表,他们将在中立的立场上,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提供介绍和咨询,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误导的风险。

国美此举已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甚至零售企业有意效仿,更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消费能级的升级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促销员的“终结”时代已经来临。

也有专家表示,取消厂家促销员在短期很难成为零售业的普遍现象。促销员对于提高卖场商品销量起着一定的作用。取消厂家促销员不仅是对厂家品牌形象的考验,也是对渠道意志和决心的考验。

厂家:既爱又恨

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卖场的商品由商家独立销售,沃尔玛、百思买等国际巨头都是如此,但在中国的连锁卖场却是例外。正如一家电供应商所说:“没了厂家促销人员,产品还能卖得好吗?超市工作人员能否像厂家的人那样了解、熟悉产品?怎么向消费者介绍不同品牌的产品?

供应商对促销员是满腹牢骚。“厂家每多派一个促销员就要向超市缴纳每月一两千元的管理费,有些超市还会收取微波炉使用费、饮用水费等附加费。现在的厂家促销员都成了超市的免费劳动力。

目前同类品牌日益增多,品牌间竞争也愈演愈烈,使促销战欲罢不能。作为一个新品牌,没有促销员别说与国外大品牌比,光国内的这些品牌就够你‘玩’的,没有促销员,销售势必受到很大影响。”

为北京几家超市供货的一家服装供应商也表示,如果卖场取消促销员,当然可以为供应商节省一大笔花在促销员上的费用和交给卖场的管理费,然而一旦撤走促销员,就不会再有人刻意地为我们的商品说好话,所有的商品都由超市的售货员介绍,完全依靠消费者自己的判断能力来选购。那么,一些品牌知名度不高、付不起巨额费用推广品牌的产品怎么办?

虽然促销员的出现曾让顾客感受到超市服务的完善,但很多消费者仍认为超市的促销员干扰了他们的正常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