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难题咨询手册
1380100000061

第61章 培养孩子的情商(3)

现在的独生子女实在是太孤单了,钢筋水泥、高楼深院仿佛给他们构筑了一个个小笼子,而与电视、电脑、游戏机的亲密接触,又使他们与人离心离德。近日公布的“北京市未成年人现状调查”显示:有20.8%的孩子存在中等程度的孤独,有22.5%的孩子表示“我没有知心朋友”,有45.6%的孩子相信“多数人是不可以信赖的”,有36.1%的孩子有过离家出走的念头。

人际交往在孩子们的成长中占据着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关键期”――孩子的少年时代,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紧张与疏离,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发展和品质的形成。因此,我们不能不重视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是一种驾驭生活、完善自我的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最好的方法是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去经受锻炼。正确的方法是循循善诱,不断鼓励,给他们创造说话和与人交往的机会,如让他们独立去办一件力所能及的需要与别人交往的事,让他们经常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与人交往的能力。

(一)家长多表扬那些符合社会期望的“好行为”

如合作与分享行为,而不鼓励孩子那些“不好的行为”,如攻击性和独自游戏、目中无人等。

(二)要经常向孩子提供好的榜样

在家庭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看电视、孩子跟别人一起玩等机会,发现这种榜样,向孩子作解释。

(三)经常性的训练非常必要

有些社会交往技能是必须“教给”的,如怎样参与到别人的游戏活动中去,怎样对同伴的友善行为作出回报,怎样与同伴分享食物、玩具,怎样给予同伴关心、帮助和同情,在这些时候应该说什么话,做出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经常向孩子讲述这些,比单纯让孩子模仿别人效果要好得多。

比口头讲述更好的一种方法是角色扮演。上面提到的让孩子“扮演”孔融的角色就是一例。国外有人做了这样一项实验,为了帮助学前儿童对一些社会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让儿童在一个由木偶组成的情境中扮演角色,让他人解释参与到一场冲突中去的所有当事人的心情,并展开讨论。结果发现,儿童接受训练的时间越长,他们作出的攻击性的解释就越少;而且,由于他们开始能够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他们在同伴中的表现也有明显改进。

关于家庭教育方式的许多研究发现,如果家长热情而态度鲜明地要求孩子遵守社会礼节所要求的各种规则,他们就往往能教育出懂规矩、善于和别人交往的孩子;相反,那些不大向孩子提要求、纵容孩子的家长,培养出的孩子往往是攻击性强、不受同伴欢迎的孩子,他们对别人提出的要求常采取对抗的态度。有的研究还表明,对孩子过于保护的母亲培养出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在和成人打交道时表现得非常善于交际,但他们在周围同伴中常显得不安和拘束。因此,对孩子过分保护并不是一种可取的教育方法。

★8.孩子很好强,什么事情都想争第一

问题困扰

孩子快五岁了,他特别好强,做什么都想强过别人。比如,老师向小朋友提问时,他总爱抢先举手回答;大人交谈时,他爱插上一嘴;在幼儿园的游戏和日常生活中,他总是想法引起别人注意;别的小朋友受到表扬,他就不服气;他喜欢自我吹嘘,好与别的孩子相比,以显示自己能干等等。但是,他并

不常常快活,有时候埋怨别人不喜欢他。

分析解答

经常会听到家长抱怨“每次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只要我赢了他,他就会很不开心,闹着不算,硬要重来……”,“我们家的孩子不会交朋友,游戏、比赛只能他赢,不能输,现在没有孩子愿意和他玩……”。胜败其实乃兵家常事,可一些孩子偏偏不懂这个理,争强好胜,赢了就满心欢喜,输了就大哭大闹,面对这样“输不起”的孩子,家长该如何开导,让他坦然面对输赢呢?

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很大,身心发育有快有慢,能力有强有弱。有的孩子语言能力较强,有的记忆力过人,有的体能出众,有的很会唱歌,有的很会画画等等。但是,一个孩子的身上,不可能集中所有孩子的优点。什么都要拔头筹的孩子,一般是不能如愿的。谁要事事处处都想强过别人,那是做不到的,只是自寻烦恼而已。这个道理,家长自己要首先明白,也要帮助孩子弄懂。

孩子争强好胜,也是一种内在动力,可以激发培养。但对太好强的孩子,要善于引导,避免挫伤他的积极性或使好强转为嫉妒。

面对孩子的争强好胜,家长可以从从大的方面入手:

(一)了解原因,讲清道理

有的孩子异常好强、自信,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坚持自己的意见。成人应理解儿童心理上的变化,而且要有意识地注意和接受他们合理的自主要求和探索行为。有时孩子对大人的话不肯接受,进而造成僵局。在这种情况下,成人要了解孩子不愿接受的原因。

(二)切莫打骂孩子

家长可用有趣的玩具、新鲜的事物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平静下来。

(三)不应当众批评孩子

对于好强的孩子,千万不要在亲戚、朋友面前揭露孩子的短处或缺点,更不应该当众责备甚至辱骂孩子,这样会使孩子的自尊心丧失殆尽,因为好强的孩子自尊心特别强。

(四)端正心态

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家长在孩子个性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引导“输不起”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平衡自己的心态,正确看待孩子的失败。当孩子在学习和游戏中受挫时,家长应该教育他克服沮丧和悲观的思想,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建立积极的心态对待暂时的受挫。

(五)积极鼓励

幼儿阶段家长应该以尽可能地协助孩子体验成功,建立自信为主。但是失败在生活中又是不可避免,让孩子将之视为另一种情感体验,在孩子情绪低落时,家长要积极鼓励,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积极面对挫折。

在具体方法上,家长可以试试如下的方法:

1.增加孩子挫折时的承受力。

2.集体活动中提高耐挫力。

3.游戏中平衡输赢心态。大人和孩子游戏时不要经常故意输给孩子,适当的时候玩一些输了也有奖励的游戏,通过这种办法,平衡孩子输不起的心态。当然奖励的前提是说出输的原因。

关心孩子知识技能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孩子能输能赢、乐观处事的健康心态将会让他受益终身。

★9.想让儿子成为一个敢于负责的人,怎样培养他的责任感

问题困扰

前夫是个没有一点责任感的男人,由于许多方面不合我们离婚了,儿子跟我。现在儿子渐渐大了,我不想像他爸爸那样逃避责任,没有一点承担责任的勇气。我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敢于负责,对家庭对事业忠实有责任的人。请问,我该怎样做?

分析解答

责任感是人们对自己的言行带来的社会价值进行自我判断后产生的情感体验。责任感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基础,当一个人具有了某些能力时,就要对相应的事情负责。但是,儿童做事往往更多地重视行为过程本身,而不太重视行为的结果。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必须让他们养成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的习惯。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呢?这个方法有很多,仅提供几条供家长朋友们参考:

(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家中应明确哪些事情是由爸爸、妈妈来做的,哪些事情可由爸爸、妈妈帮助孩子做,又有哪些事情则必须自己做,对应当自己做的事必须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要领和范围,在不同的年龄给他制定不同难度的目标范围,父母绝不要包办代替,不能总是替孩子承担责任。

(二)家里的事别人的事帮着做

应让孩子明白,光做好自己的事还很不够,因为还是家庭的一员,是集体的一员,当然有责任协助做一些家里的事、集体的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家庭,对集体尽责。只有这样将来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尽责。

(三)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

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无论事情的结果好坏,只要是孩子的独立行为结果,就要鼓励孩子敢作敢当,不要逃避责任,应该勇于承担后果,家长不应替他承担一切,以免淡漠孩子的责任感。

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家长们应努力要求自己做有责任感的好家长、好公民,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办到的事,自己首先要做到。

另外,家长不妨巧设诡计,跟孩子订立责任合同,让孩子明白该做什么、怎样做,否则将会受到哪些惩罚。孩子做事往往是凭兴趣的,要让孩子对某件事负责到底,必须清楚告诉他做事的要求,并且与处罚联系在一起。如把洗青菜的家务活承包给孩子,要是没做好,便不能吃所有的菜。这样,孩子才知道一个人是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

(四)让孩子对自己的责任心引以为荣

有位10岁的小女孩,她负责倒家中的垃圾已经5年了。在她5岁那年,她突然对倒垃圾产生了兴趣,一听到收垃圾的铃声就提着垃圾桶去倒。父母为了支持她参加家务劳动的兴趣,对她倒垃圾的事予以表扬,夸她能干,还经常在外人面前称赞她。这样就激发了孩子主动倒垃圾的自豪感,慢慢地形成了习惯,把这项劳动看成一种责任。

(五)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事情负责

有的家庭要求家人洗澡后把换下的衣服放进洗衣机,可8岁的王刚经常忘记,妈妈让他用本子记下洗澡后该做什么事,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从此以后,王刚再也没有忘记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他为自己的进步感到自豪。可见,当要孩子记住做某事时,与其大人经常提醒,还不如让孩子自己记下要做的事情,这样孩子也慢慢地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只有学会了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才能逐步地发展为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