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老狐狸办事心经(大全集)
1380500000078

第78章 办事要因事制宜

老狐狸说

事情有难易之分,有大小之别。有的事情和自己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就一定要去办,有的事情和自己关系不大则可办可不办。如果你觉得自己即将要办的事情无法办到,就不要打肿脸充胖子;如果你觉得自己即将要办的事情把握不大,就要小心谨慎,亦步亦趋;如果你觉得自己即将要办的事情可以办到,就要义无返顾地去办。因事制宜,才能把事情办好。

办事要分清轻重

汉宣帝时有一位宰相名叫丙吉。有一年春天,丙吉乘车经过繁华的都城街市中,碰见有人群斗,死伤极多,但是他若无其事地通过现场,什么话都没说,继续往前走。不久又看到一头拉车的牛吐出舌头气喘吁吁,丙吉忙派人去问牛的主人到底怎么回事。旁边的随从看见这一切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宰相对群殴事件不闻不问,却担心牛的气喘,如此岂不是轻重不分,人畜颠倒了吗?于是有人鼓起勇气请教丙吉。丙吉回答他:“取缔斗殴事件是长安令或京兆尹的职责,身为宰相只要每年一次评定他们的勤务,再将其赏罚上奉给皇上就行了。宰相对所有琐碎小事不必一一参与,在路上取缔群众围斗更不需要。而我之所以看见耕牛气喘吁吁要停车问明原因,是因为现在正值初春时节,而牛却吐舌头气喘不停,我担心是不是阴阳不调。宰相的职责之一就是要顺调阴阳,因此我才特地停下车询问原因何在。”众随从听后恍然大悟,纷纷称赞宰相视事情的轻重而办的行动非常英明。

我们平时为了办好一件事,也要根据事情的轻重采取行动,应该知道什么是自己该干的,什么是可以委托他人干的,什么是不可以干的。

办事要掌握火候

办事就像厨师烧菜,只有掌握火候,菜才不会烧焦。刘邦初定天下,封萧何为宰相,一时之间,有不少人都登门向他道贺,惟有一个叫召平的人提醒萧何:“你的灾祸可能会从此发生。现在皇上离开京城率兵打仗去了,增封你为宰相,掌管护卫兵,一方面是为了讨好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警戒你。如果你现在辞退增封,献出自己的财产做军费,皇上一定会很高兴,也会减少心中的疑虑。”萧何仔细一想,认为有理。于是,他照着召平的建议去做,把自己的子弟送到军中随刘邦作战,又把自家的资财捐输前方做军费,高祖果然高兴。黥布叛变的时候,高祖带兵亲自去讨伐。留在后方的萧何则全力抚慰百姓,巩固民心。有人见他这样投入,勤勤恳恳,非常担心,就劝他说:“相国小心一家人遭杀身之祸啊!自从你入关十多年来,收揽民心,人们打心眼里敬重你,陛下知道你是众望所归,所以常常派人打听你的动向,惟恐你忘恩负义背叛他。你如果想保全家人的性命,从今天开始就要破坏形象,把声望压下来,才能让陛下安心。”萧何细一思量,认为他说的有理,便昧着良心,没收百姓土地,扰民、乱民,使百姓怨声载道,萧何的威信当然也下降了。更妙的是,萧何故意在小事情上斤斤计较,贪图小利,使刘邦看他胸无大志而放心。为了保全自己而违心地做一些不好的事情,萧何称得上是掌握火候的办事高手。

王翦被秦始皇封为大将,统帅兵马60万,继李信、蒙恬之后,再次兵讨楚国。秦始皇亲自送他到灞上,王翦临行前请求赐给他极多的良田屋宅,始皇说:“将军已出兵,何必忧愁贫穷呢?”王翦说:“当大王的部将,即使有功亦不能封侯,故趁大王现在信任我的时候,臣要及时求赐园地以作为子孙的产业。”始皇大笑。王翦的军队到了关口后,又5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给良田。有人说:“将军的请求,太过分了吧!”王翦说:“这话不对。秦王粗暴又不信任人,如今倾尽全国武装士兵,全数交付我,我不多请田宅作为子孙基业以稳固自家,反要让秦王怀疑我吗?”王翦不愧为智勇双全的大将,内外都八面玲珑,对办事的火候掌握得分毫不差。

办事要权衡利弊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聪明人办事,在注意其利益的同时,也不忽视与之相伴的害处。他们往往能兼顾利害得失。在这点上,我们不妨吸取古人的经验和教训。

汉魏时,朝廷对羌中鲜卑人归降的多安置在塞内各州郡。后来鲜卑人势力日益膨胀,经常在关内寻衅闹事,挑起民族矛盾。杀害地方官,侵扰附近村落,渐渐成为祸害。晋代时,侍御史郭钦给出了正确办理这件事的方案,他请求朝廷乘平吴的余威,把鲜卑人分散到内地或边疆,加强交通要塞,真诚地对待少数民族。朝廷对这个处理方案没有采纳,后来终于出现了五胡闹中华的混乱局面。

通常只有乘开国的势头才可扬威边疆,错过机会去办就很难有所作为。宋初不能立威于契,终使金、元外族之祸持续不断;明太祖朱元璋向北驱逐金、元,威风行于沙漠戈壁;明成祖朱棣定都燕京,多次征服胡人,并重修万里长城以御之,这样办事可谓深谋远虑。

北宋时,西夏主李继迁骚扰西部边疆,保安军擒获了李母。宋太宗想把她杀掉,犹豫不决,请枢密使寇准商议此事。商议定后,寇准回家路过相府,将结果告诉宰相吕端。吕端问:“这件事准备怎样处理?”寇准告之:“准备斩首,以惩戒凶逆。”吕端说:“如此未必合适。”他于是进见皇帝说:“从前项羽欲烹高祖父太公以示威于高祖,而高祖却说愿分得一杯羹。举大事者是不顾父母的,何况李继迁是个不孝之子呢。陛下今天杀其母,明日能抓住李继迁本人吗?如若不然,只能增添其对宋的仇恨。臣以为,应将李母安置于延州,好好服侍,以招来李继迁。他即使不降,也可用此事拴住他的心。”太宗听罢称赞,以此为理。后来继迁母死于延州,继迁死后,其子投诚。

《韩诗外传》中也有类似的故事。楚庄王欲动员大军攻打晋国,并武断地决定:“此事我已决定了,敢再谏者死!”此时,孙叔敖挺身而出,冒死劝道:“我院里有一榆林,前天,我在林中偶见一只蝉,正欲去饮露水。这时其身后却有一只螳螂,正做捕食之势。然而螳螂也没有发现有一只黄雀早已瞄上了它。同时,树下一孩童却正张着弹弓向黄雀瞄准。而那孩童忽略了脚边的一个大洞。他们都只为眼前的利益所惑而不顾身后的危险呀!现在晋国未衰,而大王欲讨之,情形不也是一样吗?”听了这段话,楚庄王终于收回了成命。

当人被某事某物所惑时,往往会不顾利害得失匆匆行动,从而不免受挫。相反,兼顾利害得失者,无论办什么事都不会陷入困境。

办事要兼顾得失

有的人在办事时,无端生出许多烦恼,这都源于利害得失间的矛盾。如果单纯就事论事来讲,利害就是利害,得失就是得失,两者泾渭分明,水火不容,但是从人的生活整体而言,利害得失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同一件事情。

春秋战国时期的宓子贱,名不齐,是孔子的弟子,鲁国人。有一次齐国进攻鲁国,战火迅速向鲁国单父地区推进,而此时宓子贱正担任单父宰相。当时正值麦收季节,大片的麦子已经成熟了,不久就能够收割入库,可是战争一来,这眼看到手的粮食就会让齐国抢走。当地一些百姓向宓子贱提出建议,说:“麦子马上就熟了,应该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让咱们这里的人去抢收,不管是谁种的,谁抢收了就归谁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另一些人也认为:“是啊,这样把粮食打下来,可以增加我们鲁国的粮食,而齐国的军队也抢不走麦子做军粮,他们没有粮食,自然也坚持不了多久。”尽管乡中父老再三请求,宓子贱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过了一些日子,齐军一来,把单父地区的小麦一抢而空。

为了这件事,许多父老埋怨宓子贱,鲁国的大贵族季孙氏也非常愤怒,派使臣向宓子贱兴师问罪。宓子贱说:“今天没有麦子,明年我们可以再种。如果官府这次发布告示,让人们去抢收麦子,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则可能不劳而获,得到不少好处,单父的百姓也许能抢回来一些麦子,但是那些趁火打劫的人以后便会年年期盼敌国的入侵,民风也会变得越来越坏,不是吗?其实单父一年的小麦产量,对于鲁国的强弱的影响微乎其微,鲁国不会因为得到单父的麦子就强大起来,也不会因为失去单父这一年的小麦而衰弱下去。但是如果让单父的老百姓,以至于鲁国的老百姓都存了这种借敌国入侵能获取意外财物的心理,这是危害我们鲁国的大敌,这种侥幸获利的心理难以整治,那才是我们几代人的大损失呀!”

宓子贱自有他的得失观,他之所以在这件事上拒绝父老的劝谏,让入侵鲁国的齐军抢走了麦子,是认为失掉的是有形的、有限的那一点点粮食,而让民众存有侥幸得财得利的心理才是无形的、无限的、长久的损失。利害得失应该如何舍取,宓子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办事要从大局出发

顾全大局,舍卒保车在办事上是一种深远的谋略,是一种宽柔的智慧。许多仁人志士甘愿在名誉上受到玷污,而成就更大的事业。谚语说:“立名难而坏名易。”好名声的建立是很难的,而破坏名声只在一时一事之中。所以名节上的损失绝非易事,勇于牺牲名节,必定是为了更大的目的。这就是在顾全大局,对于这个大局来说,名节就是卒,为了保全大局这个车,舍卒是不可避免的。

做人处世如此,办事亦如此。要做到顾全大局,就必须临危不乱,关键时刻不能患得患失于小利小益,要善于分清眼前利益,能够舍卒保车,为了更大、更长远的利益舍弃眼前的利益。在相对小的利益面前装糊涂、不动心,是每一位渴望大成功的人所必备的素质。

“爱出者爱反,福往者福来”,人世间的事情,有了付出才有回报,没有无回报的付出,也没有无付出的回报。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大。只想别人给予自己,那么“得到”的源泉终将枯竭。

春秋末年,齐国的国君荒淫无道,横征暴敛,逼取于民以至无度。齐国的贵族田成子看到这种情况后,对他的僚属说:“公室用这种榨取的手段,虽然得到了不少财富,但这种取是取之犹舍也。”仓储虽实,但国家不固,终是“嫁衣”。于是田成子制作了大、小两种斗,大开自己的仓储接待饥民,用大斗借出谷米,用小斗回收还来的谷米,“予民于惠”。于是齐国人民不肯再为公室种田效力而投奔于田成子门下,一时“民归之如流水”。田成子用这种大斗出小斗进的方式,借出的是粮食,收进的是民心,貌似给予,实则得到。果然,齐国的国君宝座最后为田氏家族所得。史学家范晔说:“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不知与之为取。”正是对这种得失观的一语道破。

得与失的互为转化之效果,有时也并不是马上就可以见到的,但懂得其中奥妙的人,会掌握取舍的主动权,让它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是一个以养士出名的相国。由于他待士真诚,感动了一个具有真才实学而十分落魄的士人,名叫冯谖。冯谖在受到孟尝君的礼遇后,决心为他效力。一次孟尝君要叫人为他到其封地薛邑讨债,问谁肯去?冯谖说我愿意去,但不知用催讨回来的钱买什么东西?孟尝君说就买点我们家没有的东西吧!冯谖领命而去。到了薛邑后,冯谖见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的穷困,尤其是听说孟尝君的讨债使者来了,均啧啧有怨言。于是,冯谖召集了邑中居民,对大家说:“孟尝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难,这次特意派我来告诉大家,以前的欠债一律作废,利息也不用偿还了,孟尝君叫我把债券也带来了,今天当着大伙的面,我把它烧毁了,从今往后,再不催还!”说着,冯谖果真点起一把火,把债券都烧毁。薛邑的百姓没有料到孟尝君是如此仁义,一个个感激涕零。冯谖回来后,孟尝君问他讨的利钱呢?冯谖回答说:不但利钱没讨回,借债的债券也烧了。孟尝君大不高兴,冯谖对他说:您不是叫我买家中没有的东西回来吗?我已经给您买回来了,这就是“义”。焚券市义,这对您收归民心是大有好处的啊!

果然,数年后,孟尝君被人谮谗,齐相不保,只好回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听说恩公孟尝君回来了,全城出动,夹道欢迎,表示坚决拥护他,跟着他走。孟尝君至为感动,这时才体会到冯谖的“市义”苦心。这就叫“好与者,必多取”,小的损失可以换取大的利益。

办事心经

通常所说的“掌握火候”、“划清界限”、“矫枉过正”、“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等等讲的都是“分寸”的问题。如果不掌握分寸,不在乎分寸,企图跨越它所框定的界限,只想“急于求成”、“立竿见影”,除了拔苗助长,事与愿违、多栽几个跟头之外,不会有别的更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