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年轻人必学的1000个社会经验
1380900000012

第12章 求人·办事篇(2)

最高回报的事情,并非都能给自己最大的满足感,均衡才有和谐满足。因此,无论你地位高低,总需要分配时间于令人满足和快乐的事情上,惟如此,工作才是有趣的,并易保持工作的热情。

通过以上“三层过滤”,事情的轻重缓急就很清楚了,然后,按重要性优先排序,并坚持按这个原则去做,你将会发现,再没有其他办法比按重要性办事更能有效利用时间了。

130. 休息,会让你走更远的路

大家都知道,长时间工作的人,时时都有一种疲劳感,那是因为他们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使得血液循环不良,导致肌肉疲惫。所以,如果你一直保持着前屈姿势,那么在休息的时候,可以做一些反方向的动作,使原本受压迫部位的血液得以畅通,使用过度的肌肉得以舒展。

为了调节自己的疲劳感,可以来一次短暂的休息,但时间不易过长,一般设定为3分钟。为了使疲惫的身心得到休息,你可以放下手边工作,听听音乐,或是欣赏自己喜爱的画家的作品。

科学地安排休闲时间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因人、因地、因时而异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 开发式,就是把休闲时间作为开发自己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时间。

◇ 结合式,休闲时间与工作时间是相互反馈、相互影响的,结合式实际上就是把闲暇活动作为本职工作的延伸与扩展,专业知识的储备和补充。

◇ 陶冶式,即在休闲时间里从事多种有益活动,以陶冶性情,增长学识。

◇ 调剂式,即闲暇活动与工作互相调剂,比如脑力劳动者在休闲时间最好是干些体力活儿,室内工作者在休闲时间最好到室外去,工作是逻辑思维的人休闲时间应以形象思维为主。

总之,积极休息也是提高效率的关键。

131. 拖延是效率的大敌

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林肯,小时候生长在偏远的乡村丛林边。每天他必须步行几个小时到“邻近”的另一处简陋的学校里去念书;他必须在荒野中跋涉几十里才能借到一些想看的书。然后,不顾一天的艰苦劳累,借着木柴的火光阅读。然而,林肯从不消极地拖延时间等待机会。

拖延,妨碍办事效率的大敌。

很多人都有拖延的习惯。清晨,闹钟把你从睡梦中惊醒,想着自己所定的计划,同时却感受着被窝里的温暖。一边不断地对自己说该起床了,一边又不断地给自己寻找借口——再等一会儿。于是,在忐忑不安的挣扎之中,又躺了5分钟,甚至10分钟。

拖延是一种习惯。假如把一天的时间记录下来,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拖延”耗掉了我们一天四分之一的时间,甚至更多。

年轻人要想尽一切办法不去拖延。最好的办法是逼迫法,也就是在知道自己要做一件事的同时,立即让自己动手,绝不给自己留一秒钟的思考余地,千万不能让自己拉开和惰性开战的架式,而不去付诸行动。

132.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有的人在工作中能创造出很高的效率,而有的人忙忙碌碌却最终一事无成。关键在于他没有注意到所做事情的方向性,把他的精力消耗在偏离方向的不重要的事情上,因而做了一些无用功。

18世纪后半叶,欧洲探险家来到澳大利亚,发现了这块“新大陆”。法国先进的三桅快船很快捷足先登,占领了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随后他们以为大功告成,便放松了警惕。他们发现了当地特有的一种珍奇蝴蝶,为了捕捉这种蝴蝶,他们全体出动,一直纵深追入澳大利亚腹地。

这时候,英国人也来到了这里,当他们看到法国人的船只,但没发现法国人,于是,船长立即命令手下人安营扎寨,并迅速给英国首相报去喜讯。

等到法国人兴高采烈地带着蝴蝶回来时,这块面积相当于英国大小的土地,已经牢牢地掌握在英国人的手中了。

法国人虽然提前到达了目的地,但是他们在没有完全达成目的时就偏离了自己的方向,导致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这个故事可以告诫办事要有方向,注意行动的方向性和有效性,这样不仅节省时间,同时也有成效,从而避免忙忙碌碌而又毫无所为。一个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经常问一问自己,我的目标是什么?我的所作所为对实现目标是否有益?

无论干什么事都要掌握好方向,即目标。没有方向,漫无目的地去干,那样就等于是在白白浪费时间,根本就不会有什么高效率可言。

133. 化繁为简很必要

有三只钟。一只新组装好的小钟放在了两只旧钟当中。两只旧钟“滴答”、“滴答”一分一秒地走着。

其中一只旧钟对小钟说:“来吧,你也该工作了。可是我有点担心,你走完3200万次以后,恐怕就吃不消了。”

“天哪!3200万次。”小钟吃惊不已。“要我做这么大的事?办不到,办不到。”

另一只旧钟说:“别听他胡说八道。不用害怕,你只要每秒滴答摆一下就行了。”

“天下哪有这样简单的事情。”小钟将信将疑,“如果这样,我就试试吧。”

小钟很轻松地每秒钟“滴答”摆一下,不知不觉中,一年过去了,它摆了3200万次。

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做事的思维和方法应该从简切入,以简驭繁,化繁为简,避免陷入繁中添乱、漫无头绪的窘境。做事的全部奥秘就在于越简单越好。

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有力量的。如果说四两拨千斤是中国功夫最高境界的话,那么,化繁为简就是实践的最高境界。但遗憾的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问题总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无论这是个多么复杂的问题。人们最常见的习惯是,一看见重要的事情,往往会用复杂的方法去解决。结果,事情越做越复杂,最后变得更加困难。

134. 方法是主动想出来的

栏里关着一头猪和一条狗。在栏的一端有一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另一端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食物。如果猪去踩踏板,狗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端落下的食物。同样,如果狗去踩踏板的话,猪就可以坐享其成。

结果,猪为了抢到更多的食物,就拼命地去踩踏板。而狗并不急于去踩踏板,只是舒舒服服地坐在那里,等猪一踩踏板,食物一落下来,它就冲过去把食物据为己有。当猪气喘吁吁地从踏板跑到食槽时,食物早已成为狗的腹中餐了。于是,猪只得再去踩踏板,如此这般,猪忙于奔跑在踏板和食槽之间,却始终得不到一口食物,最终累死了。

是的,办事不讲方法,累死也没有什么结果。用笨拙的方法办事,就会像那头笨死的猪一样费力不讨好,而用聪明的方法办事不仅省时省力,事半功倍,而且也是成就事业必不可缺的条件。事实上,最优秀的人,是那些重视方法并且善于找方法的人。而主动找方法解决问题的人,成功总是不会离他们太远。

135. 光动手不行还要动脑

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大家出了这样一道数学题:请问,将1至100之间的所有自然数相加,和是多少?老师承诺,谁做完这道题,谁就可以放学回家。

为了能尽快回家享受那自由而快乐的美好时光,同学们都努力地算了起来,有的人甚至额头上都渗出了汗。只有小高斯一人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他一只手撑着下巴,一只手无意识地摆弄着手中的铅笔。他在寻找一种可以快速解答这个问题的办法。

过了一会儿,小高斯举手交答案了。

“老师,这道题的答案是5050。”小高斯很自信地说。

“你可以给出你的方法吗?别人可连一半都没有加完啊!”老师略带吃惊地问。

“当然。你看,100+1=101,99+2=101……以此类推,到50+51=101时,我们恰好得到了50个101,因此最后的结果也就是5050了。

老师对小高斯的解答十分满意,并确信他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后来高斯真的成为世界知名的数学家。

做任何事情,都既要勤奋刻苦也要开动脑筋。傻瓜喜欢速决,他们不顾障碍,行事鲁莽,干什么事都急匆匆的;有时候尽管判断正确,却又因为疏忽或办事缺乏效率而出差错。

136. 懂得运用80/20法则

在生活中,你一定要懂得运用80/20法则来调整你的策略。只有这样,你才能制定出合理的策略,采取正确的方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你会抓不住问题的本质,过着一种盲目的生活,以至于让太多的无效行为占去了你大部分的时间。

不能否认,许多人不能有效地运用80/20法则,他们抓不住最关键的那20%,认为工作中的所有一切都应该倾注全部的精力。他们在许多事情上总是不分主次、一概而论,结果,花掉了80%的资源,却只产生20%的价值。

抓住最关键的20%,做事才能事半功倍。

微软的最高管理层研究院的核心大约由10来个人组成。他们管理关键产品,组织非正式的监督组来评估每个人的工作。许多在各项目工作的高级技术人员,组成了研究院的外围。其中一些人还是公司的元老,从微软建立之初便一直在这里工作。微软公司就是靠这些出类拔萃的人物和比尔·盖茨合理的管理制度,在竞争中走向成功的。

137. 专注地一次只做一件事

有的人一面看电视,一面做文案;有的人不将注意力放在他现在做的事上,却惦记着今天该完成的另外一件事。这些坏习惯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的。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专注,是很难把事情做好的。所以,最好一次只做一件事,把这件事做好,然后信心百倍地去做下一件事。

在工作中,你是否进入工作状态,也决定了你的工作效率。爱迪生说过,高效工作的第一要素就是专注。他说:“能够将你的身体和心智的能量,锲而不舍地运用在同一个问题上而不感到厌倦的能力就是专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每天都要做许多事,而我只做一件事。如果一个人将他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上,他就会成功。”

在完成工作与解决问题时,学会集中精神、一次仅做好一件事情是很重要的。不仅如此,在学习、工作时我们需要集中精神,在游玩享乐时,我们也一定要集中精神。无论我们在做什么,除了正在做的这件事情之外,别的什么事情都不要去想。

138. 学会将要办的事情分类

有时做事,我们会发现事情多如牛毛,过去的事情和现在的事情都挤在了一起。一闭上眼睛,脑海就浮现出这件或那件事,数也数不过来。有人会丢掉一些事不做算了,有人会让一些事草草了结。有人会加班加点,筋疲力尽地一件件做完这些事。怎么会这样?怎么才能把事情都做好,并且是秉着“要做就做最好”的原则?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学会将要办的事情分类。把所有事情划分成“事务型”和“思考型”两类,分别对待:

◇ “事务型”的工作不需要你动脑筋,可以按照所熟悉的流程一路做下去,并且不怕干扰和中断。

◇ “思考型”的工作则必须集中精力,一气呵成。

对于“事务型”的工作,你可以按照计划在任何情况下顺序处理;而对于“思考型”的工作,你必须谨慎地安排时间,在精力集中而不被干扰的情况下去进行。

对于“思考型”的工作,最好的办法不是匆忙地去做,而是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停地去想。当你的思考累计到一定时间后,再安排时间集中去做,你会发现,不用费力,就会自动地汩汩而来,你要做的无非是记录和整理它们。

这样进行分类,在零碎的时间里做事不会让你产生任何烦恼,并且专心做好一些更重要的事情。

139. 不能以卵击石,不自量力

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妻子擅长织白绢。他想迁到越国去。友人对他说:“你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的。”“为什么?”“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越国人习惯于赤足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这样,要使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要发挥其专长,就必须适合社会环境需要。如果脱离社会环境的需要,其专长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我们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决定自己的行动,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长。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意思是要了解自己的短处,自己到底能不能胜任某项工作,我们不能以卵击石,不自量力。同样,当我们知道了自己的长处时,更不能把长矛往泥里捅。因此,办事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分权与放权,让专业人才各司其职。就像足球场上出现越位是犯规一样。

140. 办事要分清轻重缓急

我们要救一个在沙漠里的要渴死的人,该先送水还是先送饭呢?只有先送水才能把那个人从死亡的边缘救回来,水比饭要好吸收得多。同样,要做好事情,有必要把事情按轻重缓急分类:

□ 重要又紧急的事情

这些事情比任何事情都要优先,是必须立刻去做或在近期内要做好的工作。

□ 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工作之中,大多数真正重要的事情都是不急的,可以现在或稍后再做。实际上我们却往往把这些事情无休止地拖延下去。对这类工作的注意程度,可以分辨出一个人办事有没有效率。所以我们要注意把这类工作列入优先的行列之中。

□ 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

这一类是表面上看起来需要立刻采取行动的事情,但客观而冷静地分析一下,我们就可以把它列入次优先工作中去。

□ 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

生活中对于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而我们却常常在做重要的事情前先做它们,这是本末倒置。因为这些事情会让你分心,它们给你一种有事可做和有成就的感觉,使你有借口把重要的工作向后拖延。这是许多能力不够而又身居高位的人的最大弱点。

141. 制订标准是一个好方法

有一个小和尚担任撞钟一职,半年下来,觉得无聊之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有一天,主持宣布调他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胜任撞钟一职。小和尚很不服气地问:“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不响亮?”老主持耐心地告诉他:“你撞的钟虽然很准时也很响亮,但钟声空泛、疲软,没有感召力。”小和尚不服,嘟囔道:“你之前又没说”。

本故事中的主持犯了这个样一个错误,没有提前公布工作标准,让小和尚误以为把钟撞准撞响就可以了。如果小和尚进入寺院的当天就明白撞钟的标准和重要性,就可能不会因怠工而被撤职。

办事标准是办事的行为指南和考核依据。缺乏办事标准,往往导致努力方向与整个事件的发展方向不统一,造成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因为缺乏参照物,时间久了人们容易形成自满情绪,导致办事懈怠。制订办事标准应尽量做到具体化,要与评判联系起来,注意可操作性。

142. 表格记录好处多

我们不可能总是记得自己需要做的事,完成了今天的事,忘记明天、后天的事。我们倾向于为眼前的事情忙得焦头烂额,缺乏长远计划。

许多事情也并不是一次性或一天就能搞定的,它也需要每天或每一阵子分配一定的时间来做。我们要有条不紊地来做这些工作,需要时间管理。制作表格是个很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