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最应注意的是那些“不可貌相”之才。他们虽然相貌一般,但才气不少。他们或许碰壁多次,也可能由于同样的原因而未被重用,若领导者对之能以诚相待,委以重任,那么他们定会一心一意地跟随你。在多次接触之后,领导者一定会发现他们的才能。如果选任得当,奇迹在不经意中也就创造出来了。固然,在某些行业选人时,不可避免地要考虑人的相貌,比如好多服务行业,但也不应只看外表不重能力。
★识才不拘小节
《郁离子》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赵国有个人家中老鼠成患,就到中山国去讨了一只猫回来。中山国的人给他的这只猫会捕老鼠,但也爱咬鸡。过了一段时间赵国人家中的老鼠被捕尽了,不再有鼠害,但家中的鸡也被那只猫全咬死了。赵国人的儿子于是问他:“为什么
不把这只猫赶走呢?”言外之意是说猫有功但也有过。赵国人回答说:“这你就不懂了。我们家最大的祸害在于有老鼠,不在于没有鸡。如果老鼠,它们偷吃了我们的粮食,咬坏了我们的衣服,穿通了我们房子的墙壁,毁坏了我们的家具器皿,我们就得挨饿受冻,不除老鼠怎么行呢?没有鸡最多不吃鸡肉,赶走了猫,老鼠又为患,为什么要赶猫走呢?”任何事情有好的一面,自然也有存在问题的一面,我们应该看其主流。赵国人深知猫的作用远远超过猫所造成的损失,所以他不赶猫走。日常生活中确实有像赵国人家的猫那样的人,他们的贡献是主要的,比起他们身上的毛病和他们所做的错事来,要大得多。如果只是盯住别人的缺点和问题不放,怎么去团结人,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呢?
处理事情的时候,如查一味地强调细枝末节,以偏概全,不抓住要害问题,没有重点,头绪杂乱,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做起才是正确的。因此无论是用人还是做事,都应注重主流,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妨碍了事业的发展。我们要用的是一个人的才能,不是他的过失,那为什么还总把眼光盯在过失上边呢?
古人把不究小节看做是一个人能否成大事的关键。他们提倡的是胸怀大局,不纠缠于细枝末节,看重的是人的才干,而不是他的问题。办大事的人,不计较小事;成就大功业的人,不追究琐事。
战国时卫国的苟变,很有军事才能,能带领500乘兵,即37,500人,那时能带领这么多兵,可说有大将之才。子思到卫国,会见卫侯时向他推荐苟变,卫侯说他知道苟变这人有将才,可是,他当税务官时白白吃了农民的两个鸡蛋,所以不用他。子思听了,要他千万别说出去,不然,各国诸侯听到了会闹笑话。子思指出这种思想是错误的,认为用人要像木匠用木一样,“取其所长,去其所短”。今处于战国之世,正需要军事人才,怎能因白吃两个鸡蛋的小事而不用一员大将呢?因子思的话说到点子上,卫侯的思想才转过弯来,同意用苟变为将。如果没有子思的推荐和教导,有大将之才的苟变就因白吃两个鸡蛋而被卫侯弃置不用了。
广泛地招贤纳士,集合起天下有智慧的人为自己服务,进而完成自己的雄心壮志。如果只是一味地考虑这个人的小毛病,那么这世界上哪有完人呢?用人就是要用他的大才干,不可纠缠于小过失,否则天下就没有真正的能人可用了。
★唯才是举
“唯才是举”的思想在很久以前就有了,但真正作为一个用人方针是东汉的曹操提出, 意即大凡有用之才都应举用。以后历代明君都以此为准则,大胆地用人,他们对人才的重视都是十分惊人的。对人才的看法,大致有“黄金累千,不如一贤”,“贤才,国之宝也”’“得一良将才,胜百连城壁”等。人才比金钱更重要,比城池更有价值,用砖石筑起的长城是可
以攻破的,而以人才垒起的“长城”是永不倒的。项羽以失人才而亡,刘邦以得人才而兴,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任用贤能的人才,才能兴国安邦、成就大业。
值得注意的是,唯才是举并不是完全不考虑道德。道德对一个人才来说是很重要的,任用德才兼备之才当然更好,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用好人才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况且识才时所考虑的道德是以前的,以后还可培养造就。所以唯才是举更能保护培养一大批人才,并造就一批德才兼备之才。常言“近朱者赤”,在好的环境下人也会变的,又言“强将手下无弱兵”,究其原因,乃是环境使然。
汉代刘邦虽未提出“唯才是举”,但在实际中,他确实做到了唯才是举。举用郦生就是一例。在刘邦初起反秦之时,郦生贫苦潦倒,但很有战国策士遗风。听说刘邦喜结豪杰,便主动前去应见。当他去刘邦的驿馆拜见,只见刘邦正傲慢地坐在床头张着两条腿让年轻侍女给她洗脚,对郦生却视而不见。郦生不动声色,说道:“足下带兵如此,是想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各国呢,还是同诸侯各国联合攻秦?”听了这穷酸迂腐的老儒的一席话,刘邦便破口大骂。郦生接口道:“足下既想一举推翻秦朝,为啥这样坐着接见长者呢?足下用如此傲慢的态度接见贤下,以后还有哪个愿意为你献计献策呢?”沛公一听,立即停止洗足,将湿淋淋的双脚往鞋中一套,整衣而起,热情地接待郦生。于是郦生滔滔不绝地从六国的成败谈起直到当今灭秦的计策。刘邦听了很是佩服,立即下令款待郦生,共商伐秦大计。刘邦采纳郦生的计谋一举拿下陈留要地。此后,刘邦确认郦生果为能人,马上赐他为广野君。郦生为报答刘邦知遇之恩,还把自己有勇有谋的弟弟引荐给刘邦。事后,郦生之弟郦商为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上面的事例兴许较陈旧而没有一点新意,毕竟说“唯才是举”时,祖辈讲、父辈讲,今天我们还在讲。或许大家听过“乡巴佬受聘当教授”的故事吧!
1929年的一天,徐悲鸿偶然参观了一次中国画展览。宽敞的大厅里,一幅幅装裱精致的画令人眼花缭乱。但徐悲鸿看了一会儿,觉得没什么意思,不少作品毫无新意,矫柔造作,使人昏昏然。正欲离开的时候,一幅.挂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里的画引起了他的兴趣。只见画面上几对大虾、体若透明、活龙活现、笔法娴熟。徐悲鸿边看边慨叹不已:真没想到这个角落里还藏着一位这么出色的国画大师。”
“哈哈,你真会开玩笑!它的作者齐白石不过,是土里土气的乡巴佬,何以称大师!”一旁的友人说。
“我不是开玩笑,我不但要拜访他,还要请他当教授!”徐悲鸿严肃地说。
几天以后,身任要职的徐悲鸿果真聘请齐白石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一年后,由徐悲鸿亲自编集作序的《齐白石画集》问世了,齐白石因此名闻天下。
刘邦、徐悲鸿的事例告诉我们,只要是人才就应大胆地举用,要尽可能地减少其它次要因素对用人的影响。识才用才,不能因噎废食。唯才是举不仅在乱世是永恒的真理,在治世也同样正确。乱世需要建奇功、打江山的人才,在治世则需要更多的建设人才,没有人才,我们将一事无成,领导者也难为“无米之炊”。
★识才不拘一格
清朝龚自珍面对人才“万马齐喑”的状况,提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声。这是说的育人,而在识才上也更应不拘一格。
人无完人,若只识其短,则不能知人;若能看重人之优点,则能发掘更多的人才。 “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他就是那方面的人才。而能否识人之长,关键还是要解放自己的思想,打破陈规陋习的束缚,排除个人主观的爱憎,即不拘一格地去发现人才。“不拘一格”的“一格”,指的是前人已有的规范或是自己的习惯,唯有破除“一格”,大胆地用人,才能用好人、办好事。
在春秋时期秦穆公起用奴隶百里奚,至今传为佳话。
百里奚曾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臣送人秦国。之后,他逃到楚国宛县,被楚国人抓住做奴隶。穆公知道百里奚是个贤人,想用重金去赎,又怕楚国知其身份不给,便降低身份按奴隶价格去赎,派人对楚国说“我的陪臣百里奚在你们那里,请允许我国五张羊皮赎回他。”于是楚国人就把百里奚给放了。这时百里奚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秦穆公派人打开枷锁,
欢迎他回来并向他请教。穆公与之谈了三天,敬重其才,把他封为大夫。“五羊皮大夫”就是这样叫起来的。后来,穆公把他推荐给蹇叔,他们共同辅佐穆公建立霸业。
穆公破除陈格、任用奴隶成就一番大业,而二战中, 罗斯福在诺曼底登陆战中任用年轻的艾森豪威尔更是一绝。
1943年,盟军决定在1944年实施代号为“霸王行动”的诺曼底登陆作战。这一计划在1942年开始拟定时,就受到英美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并商定,这一战役的最高统帅由一名美国人担任。而最高统帅一职,马歇尔被有关人士普遍看好,因为他对世界六大战场的美军指挥有方,声名显赫,赢得国内国外的充分信任。这时,,英美的重要人物都做出了表态。早在1942年7月31日,邱吉尔就在电报中致罗斯福:“如果任命马歇尔为‘霸王行动’的最高统帅,我们定会同意。”
1943年8月,美国陆军部长也表示:“马歇尔凭着他的声望、素质和能力,一定能胜任。……我看再也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
1943年秋,盟国首脑们在魁北克会议上,一致同意马歇尔担任这一职务。
但出人意料的是罗斯福却选择了马歇尔麾下的一位陆军作战计划处处长,而他的上面有366位比他职位还高的将领都没被任命。做出这样的决定,一方面是罗斯福需要马歇尔在自己身边出谋划策,但更重要的是艾森豪威尔头脑冷静,目光远大,军事战略思想明确而坚定,并能果断决策,能排除各种困难的干扰。他还善于发挥诸兵种协同作战的优势,而且在人格方面开朗乐观,善于团结部下。基于这些原因,排除资历年龄的影响,郑重地任用了艾氏,终于取得诸曼底登陆战的胜利,成为西线战场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