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书改变命运(大全集)
1382500000053

第53章 两千年来的铭记:奥勒留的沉思(1)

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公元121——180年)是斯多葛学派著名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他3个月大时父亲去世,由母亲和当时任执政官的祖父抚养。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熟谙哲学并身体力行。他生活在罗马的全盛时期,公元161年继位成为古罗马帝国皇帝。

他在位将近20年的时间里,以其坚毅的斗志和沉静的智慧,亲率罗马军团四处征战, 并且在鞍马劳顿中、在战场的军营里写就了《马上沉思录》。两千年来,这部作品始终是西方历史上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

这本书是他最逼真的画像,它使我们得以窥见一个伟人、圣哲,为着扭转帝国命运,率领大军从事战斗之时,还不忘思虑道德、人生和命运问题。

他征战后回到罗马,人民视他为帝国救星迎接他凯旋归来,罗马国运和皇帝的名望都达到了高潮:人民群呼皇帝为兵士、哲人和圣人,人民早已把他当神敬奉,认为他是天上神明,不过是到人间小住而已。

美国人费迪曼在其著作《一生的读书计划》中这样评论说:“《马上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她甜美、忧郁、高贵。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法国人雷朗赞誉道:“马可·奥勒留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任何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

两千年来,世人铭记他,是因为他的《马上沉思录》,而不是他曾拥有的地位。

美德已成为我的生活方式

弘德、制怒、谦虚、果敢,前辈的谆谆教诲,让我受用终生。

虔诚、仁爱,戒除恶行甚而戒除恶念,这优异的品质,伴随着母爱,携手而来。

远离奢侈,简朴的生活,已融入我的生命,成为我的生活方式,我自小耳濡目染,并一直身体力行。

——《沉思录》

烛下解读

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用他那舒缓而又铿锵的笔调、简约而又凝练的语句,徐徐地为我们展开了《马上沉思录》的第一页。

这些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自己对自己的沉思默想,以文字的形式铺陈在我们的眼前。马可·奥勒留在戎马生涯之中的哲学断想,就这样毫无保留地向我们敞开了心扉。

沉静地自话自说,必是肺腑的感言。东征西讨之后的反省深思,必是实用的智慧。

伟大的罗马征服了地中海世界,并给地中海世界带来了约200年的秩序、繁荣及和平。在200年里,她不但抵挡蛮族的入侵,而且将其文明播送至西部各地。来源于希腊,在罗马经由创新的文明滋养了这里的大地与人民,从而使罗马历时1700年,都始终是西方的中心,从政治到宗教,从宗教到艺术,辉煌一直照耀着罗马!

马可·奥勒留就生活在这样的土壤之上,先辈的美德滋养着他。

罗马帝国的统治术无可匹敌,他自小就是罗马执政官的养子。他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高官。

那时的罗马没有宗教,哲学就是他们的宗教。他们在临死前都要蒙受哲学家的指引,像牧师对基督徒一样。哲学已成为衣服、食物的十足替代品。也就是说,没有哲学,他们的生活就难以为继。哲学已然融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因此,有着优越条件的马可·奥勒留从小就耳濡目染着前辈的各种美德,并将其潜移默化成自己的生活方式,一直身体力行,受用终生。

美德不是用来说说的。一旦她已融入生活,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她必将时时刻刻为我们蕴藏着一生受用无穷的恩惠。将良好的品格和习惯转化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是拥有美德的真正标志。只有在生活中、在本性中,美德自然地流露,我们才会尽享美德带给我们的幸福。

传承美德,融入内心,幸福就将时刻与我们同行。

一生中最大的幸运是良好的教育

在孩提时代,我有17位家庭教师:4位教文法、4位教修辞学、1位教法律、8位教哲学。

良好的教育是我最大的幸运,同时也使我认定:在这方面千万不要吝惜钱财。

——《沉思录》

烛下解读

教育在罗马帝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家大力支持,那时制定的课程表现在一直在沿用。

孩童的初期教育来自于希腊的保姆,从7岁起上小学,大约在13岁进入中学。公元130年时,罗马就有20所中学了。

有钱的人家常常为孩子请家庭教师,像奥勒留这样,真的是非常幸运,因为“溺爱孩子”也是一些罗马人的特征。对此,尤维纳利斯抑制着愤怒写了如下一段话:“我们在孩子面前要做出好榜样来,我们必须使他们远离邪恶的事物和声色,即使在我们过分溺爱的时候,也别忘了教他们尊敬别人”。

没有孩童受过像马可·奥勒留那样无休无止的教育,童年时的他对古老和难解的祈祷文都能默记。他爱好竞赛、运动,还喜欢捕鸟、打猎,锻炼身心可以说是不遗余力。17位教师对他这位小孩子来说,负担也够重的,4个文法教师,4个修辞学教师,1位教法律,8位教哲学的人平分了他的精神。

奥勒留认为有些是无意义而不诚实的艺术,他所深爱的实在是哲学。

西塞罗对教育也特别重视,他每年要花费相当于4000美元的费用维持儿子在雅典大学的学业。

通过亚里士多德的一段话,我们可以更深刻地领悟罗马人对教育的重视:有人曾问亚里士多德,受过教育的人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的差别在哪里。亚里士多德回答说:“这就如同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之间的差别。”

还有下面的这段对话,能使我们在哲学家的风趣之中了解的更多:

有一个人送他的儿子到古希腊的智者阿里斯提卜那里去求学,阿里斯提卜要收500德拉克玛学费。那人很不高兴地说:“这笔钱可以买一个奴隶啊!”阿里斯提卜说:“如果你不把孩子送来,你将会得到两个奴隶。”

诚然,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无论他的血统多么高贵,他的智慧也就比奴隶高不了多少。

品格需要不断地改进和训练

我的品格需要不断地改进和训练:

我不能迷误于诡辩的竞赛,以免只会夸夸其谈甚至养成诡辩的坏习惯;我不能写作辞藻华丽、构思精巧用以投机的文章,以免只会花拳秀腿、纸上谈兵;我不能进行烦琐的劝诫,以免损坏我智慧的力量;我不能显示自己训练有素,或者做仁慈的行为以图炫耀,那样我会掉入虚荣的陷阱中。

——《沉思录》

烛下解读

在那时的罗马,很多人擅长于雄辩术,但奥勒留却不为所惑,力戒养成夸夸其谈甚至诡辩的坏习惯。他的写作只是和自己对话,并不为出版,这本《马上沉思录》就是如此。所以他不会太在意词藻的华丽与否、构思的精巧与否,他是写给自己的,是对自己思想的整理与升华。

他的话语不多,因为智慧的语言不是唠哩唠叨。他也不会故意摆弄出有智慧的样子,因为他深知大智若愚。

奥勒留就是如此不断地训练着自己的品格,丝毫不疏忽,因为他知道,一旦停止对自己的训练和警惕的心境,就会滑入各种各样的陷阱。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坚持不断地训练有着这样一个故事:

在学院开学的第一天,他对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做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

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学生只剩下八成。

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这个故事在说明一个道理:只有坚持不懈地训练自身,才能在一个领域成就自身。哲学一样,其他的也一样。

柏拉图的另一则小故事从反面论证了训练成习惯的重要性:

有一次他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因为这小孩总在玩一个很愚蠢的游戏。

小男孩不服气:“您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谴责我。”

“但是,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了。”柏拉图回答说,“你会养成一个终生受害的坏习惯。”

诚然,不管是好的品性还是坏的品性,只要经常地演练它,我们就会被它所控制、被它所驱使。那么,既然如此,我们从一开始就要选择良好的品性,而不要让恶习缠上自身。

和解才能获得更大的合力

对于那些以言词冒犯我,或者对我做了错事的人,一旦他们表现出和解的意愿,我将会愿意与他们和解。因为和解就是合力最大化的开端。

在一天的开始我就提醒自己:我将遇到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们染有这些品性是因为他们分不清善恶。但我知道善与恶的性质,知道有错之人的本性是与我相似的,我们不仅拥有同样的血液和皮肤,而且分享同样的理智。

我绝不可能被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伤害,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恶强加于我,我也不会迁怒于这些与我同类的人,或者憎恨他们。因为,我们是天生要合作的,犹如手足、唇齿和眼睑,所以,如若我们相互反对就是违反本性了,就是自寻烦恼和自我排斥。

不管是善还是恶,我们终究有共同的地方,终究有协作的可能和成果,因此聚合一切可以聚合的力量,才能变得更强大。

——《沉思录》

烛下解读

奥勒留曾进一步解释说: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结着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一别的事物没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为事物都是为合作而生、因合作而存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个宇宙,在同一个秩序下共存。

依照奥勒留的说法,我们可以推定:人类如此,他类也亦然。

落入同一张网下的几只鸟儿的归宿,就会给我们更加直观的启发:

有一个猎人,在湖沼旁张网捕鸟。不久,很多大鸟都飞入了网中,猎人非常高兴,赶快收网预备把鸟抓出来;没想到鸟的力气很大,反而带着网子一起飞走了,猎人只好跟在网后面拼命追。

一个农夫看到了,笑猎人:“算了吧,不管你跑得多快,也追不上会飞的大鸟呀。”

但猎人却很坚定地说:“不,你根本不知道,如果网子里只有一只鸟,我就真追不上它,但现在有很多鸟在网子里,我一定能追到。”

果然,到了黄昏,所有的鸟儿都想回自己的窝,有的要回森林、有的要回湖边、有的要回草原,于是那一大群鸟就跟着网子一起落地,被猎人活捉了。

各有各的目的,力量不但不能往一处使,反而分散了力量、甚至互相抵触,这就是他们被捉住的根本原因。其实它们的力量远远大于网的束缚,只因没有齐心合力。

在世上的植物中,也有这样的关于合力的最形象的例子:

有一种树叫红杉,它的高度大约为90公尺,相当于30层楼以上。一般来说,越是高大的植物,它的根应扎得越深。但是科学家却发现,红杉的根只是浅浅地浮在地面而已。

根扎得不深的高大植物,是非常脆弱的,只要一阵大风,就能把它连根拔起,更何况红杉这么高的植物呢?但红杉在猛烈的强风面前却是岿然不动。

原来,红杉生来就是成片成片的,红杉的根紧密相连,一株连着一株。所以再大的飓风,也无法撼动成千上万株根部紧密相连、上千公顷的红杉林。

另外,红杉的浅根,也是它能长得如此高大的根本原因。它的根浮于地表,方便快速而大量地吸收赖以成长的水分和营养,使自身能够快速茁壮成长起来,同时,它又不需要耗费太多的能量,需要像一般植物那样扎下深根。

这里两则关于动物植物的生动实例,为我们佐证了奥勒留的观点。鸟是同类,红杉是同类,遵循本性的人也是同类,我们生来就是要合作的,我们不能自寻烦恼、不能自我排斥,而应和解、合力,以分享我们共同的理智。

透过沉思才不会被表象所误导

我不能满足于对表面现象的理解,不能轻率地相信那些夸夸其谈的人,更不能轻易地同意他们的话。

我能如此,都缘于我的沉思,我的冷静,我的警觉,我的清醒。

——《沉思录》

烛下解读

身为皇帝的奥勒留,他的周围会有比常人更多的假象,但他却始终用他那哲学家平静的目光注视他的周围。他仰面平视,在大战中不惊不乱地指挥;他伏案沉思,在营帐中冷静地探索道德和命运。

有多人都被表面的虚伪的现象所迷惑了,这都缘于他们的不清醒。没有冷静的心态,没有警觉的意识,没有清醒的思维;不能沉下心来静思,不能深入地进行探究。浮躁、急躁。耐不住寂寞、坐不住,但是遇到了纷扰又不能积极应对,真是坐也难行也难,就更别提思想上的沉静与探索了。

其实,只要你能冷静自己的思绪、能宁静自己的心灵,你自然能透过现象探索本质。虚幻的表象、夸夸其谈的话语,往往是在冲动、亢奋、麻痹的时候占据人的心灵,往往会误导人的思想做出错误的决定。

因为没有冷静,就不会有警觉的心态;失去了警觉,就不会拥有清醒的思维;做不到清醒,就不会宁静地思辨;没有思辨的时间和能力,何谈去伪存真?

奥勒留的身影,奥勒留的神思,这些都告诉我们:善用沉思,自然会兼修内外、把握表里。

在痛苦中要能镇定如常

意志需要自由、目标需要坚定不移;在失子和久病的剧烈痛苦中要镇定如常。

在任何时候都要依赖理性,而不能依赖感性,非理性会限制我意志的自由,会使我的目标游离,会使我的镇定失常。

——《沉思录》

烛下解读

奥勒留出生后3个月父亲就去世了,他在母亲、祖父、叔父的抚养下长大。结婚后,谣传他的妻子对他不忠。

北方的叛乱、日耳曼之患、连年的征战、传说他毒害另一位执政官的谣言、严重的胃病、虚弱的身体,这些痛苦都一一向他袭来。

166年左右,一场瘟疫蹂躏了奥勒留治下的罗马。病死人数多于战死沙场的人数,罗马每天要死掉2000人,其中包括不少贵族。那时的医学并不能帮助罗马人,惟有等到使人发生免疫性或死光所有被感染者才能脱离苦海。许多人逃入森林和沙漠,粮食歉收、水灾贫发,人们在恐惧慌乱中与死神抗争。

这是多么大的不幸与苦痛。

然而罗马的国运还没有走完,罗马的荣耀不能葬送在奥勒留的手中。奥勒留在语言上赞颂家人、在行动上抛却家事委身于国家大事,他亲率军团征战沙场、稳居罗马和人民共同抗拒瘟疫。在罗马内忧外患之时,奥勒留都坚守自己的理性,保持自己的镇定,为扭转罗马帝国的命运坚定地毅然决然地奋力前行!

180年,奥勒留率军渡过多瑙河占据新的属地,在维也纳营中忽然病倒。他召唤其子康茂德,嘱他完成帝国的愿望,把疆界推到易北河畔。6天后,未尽饮食的奥勒留以最后一口气挣扎而起,将权力交付康茂德,之后回到床上用被单覆面而去。(电影《角斗士》中奥勒留被康茂德掐死是虚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