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书改变命运(大全集)
1382500000060

第60章 两千年来的铭记:奥勒留的沉思(8)

人们相互蔑视,又相互奉承,人们各自希望高于别人,又各自匍匐在别人脚下。

——《沉思录》

烛下解读

对方不如己,则会瞧不起对方;对方比自己强,则会在心理上不服气,如此蔑视就产生了。

虽然对方不如己,但有求于他,不免虚伪地去赞颂;对方比自己有权有势,因为活在这个世上就要受权势的“管理”,所以必须“匍匐在有权势之人的脚下”,如此,奉承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我们应该正视这些,而不是虚伪地美化带有什么政治色彩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因为人性如此,人生如此。

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拒绝良善、拒绝相互尊重与帮助。人性中的有恶的东西,不能因为世俗的存在而放任自流,因为那些恶终究会伤害自身。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吕克昂学院从事教学、研究、著述期间,常与学生们一道探讨人生的真谛。有一次,一位学生问他:“先生,请告诉我,为什么心怀嫉妒的人总是心情沮丧呢?”

亚里士多德回答:“嫉妒是虚伪的毒药,它既蔑视别人又奉承别人,既诽谤别人又怨恨自己,因为折磨他的不仅有他自身的挫折,还有别人的成功。”

世上有太多的既蔑视又奉承的人,他们借口说:我可以比他强的,所以我蔑视他;他会整治我的,所以我要奉承他。

这样的人之所以找到这样的借口,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白:心存蔑视就永远看不到对方的优点、永远不会比对方强;面对强权只能奉承,就永远让对方蔑视、永远被对方踏在脚下任意“管理”、肆意欺凌。

远离冲动才会更接近力量

一个人的心灵在什么程度上接近于摆脱冲动,它也就在同样的程度上更接近于力量,正像痛苦的感觉是软弱的特征一样,愤怒也是软弱的特征之一。

因为那从属于痛苦的人和那屈从于愤怒的人,他们都受到伤害,都是屈服的人。

——《沉思录》

烛下解读

动物与植物相比较,原本并没有什么区分,因为自然也在规范植物的生命,只是在植物没有冲动和感觉,就像我们体内某种以植物性方式进行的进程一样。

但是在动物的实例中可以发现冲动,借此它们能够寻找合适的食物和满足自身的欲望,斯多葛派的哲学家们认为,自然的规则就是遵从冲动的引导。但是当理性通过更完善的领导而获得我们所说的那些理性存在时,依据理性的生活就正当地成为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因为理性随后科学地塑造了冲动。

因此,我们知道,人若想彻底地摆脱冲动只是“神化”的愿望而已,人不能无视科学的存在。但冲动确实可以在理性的领导下转化成坚强的力量,而非弱化人心的破坏力。

痛苦、愤怒的结果是精神的失常,所以要避免屈从痛苦和愤怒。这不是为了妥协或缓解与对方的关系,而是为了让神智清醒。

我们要摆脱痛苦给我们带来的不堪忍受之后的冲动,要摆脱愤怒给我们带来的理智丧失之后的冲动,冲动都是尾随着软弱的品性而来的,摆脱它们,就是摆脱软弱,就是接近坚强。

西塞罗对此也有独到的看法,他认为有一条适合于生活许多方面的规则,那就是不要表现出冲动,即那种未受理智约束的亢奋状态。

即使与最难缠的敌人争辩,即使他蛮不讲理,即使他恶语伤人,我们也应当保持庄重,要控制住愤怒。否则,我们就不可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就不会赢得旁观者的支持和赞许。

切莫轻视自己对自己的意见

我常常觉得这是多么奇怪啊:你爱自己超过了爱别人,虽然如此,但你更重视别人对你的意见,这种重视甚至超过了你自己对自己的意见。

——《沉思录》

烛下解读

“爱自己胜过爱别人”这是正常的现象,也是人的自然本性的特征之一。我们应当理性地尊重它。然而虽然我们自爱,但我们往往更重视别人对我的意见,而不是更重视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意见。活在别人的评论中,而不是活在自己的主见里。

有的人像睡着一样行动和言语,没有理性、没有控制、没有清醒;有的人像小孩子一样,总是被教诲着去行动和言语,没有自己的方向和主见。

很多人在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求助于别人,但却忘记了自己本身,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出路,自己多想办法,才是正确的。

下面一则有关佛的趣谈,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个虔诚的佛教徒遇到了件很困难的事,首先便想到去寺庙里求观音。

他走进庙里,跪在观音像前叩拜,他发现自己身边有一个人也跪在那里,仔细一看,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

他忍不住问:“你怎么这么像观音啊?”

“我就是观音。”那个人回答道。

他很奇怪:“既然你是观音,那你为何还要拜呢?”

“因为我也遇到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观音笑道,“然而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别的任何人都不能代替你走人生这条路,你必须自己去走。尊重自己的意见,进入自己的心灵,倾听自己的心声,做自己心灵的主人,才能真正地做到关爱自身。

即便在无望完成的事情中也要坚持训练

即便在你无望完成的事情中也要坚持训练自己。

因为,即使在所有别的事情上不太擅长的左手,握起缰绳来,也要比右手更有力,因为左手一直接受这种训练。

——《沉思录》

烛下解读

作为马上皇帝的奥勒留,他对策马征战是最有发言权的了。因此他深知:左手因为长期握着缰绳,长期受着这样的训练,所以他比右手握缰绳会更有力、更熟练。即使在没有吸引力、没有什么刺激的情况下,也要坚持使自己强大的那种训练,因为考验会随时到来,到时候长期接受训练的卓越素质就会被发挥出来。

由此,我们知道:如果你专注于一件事并坚持不懈地努力,你就会做出连你自己都感到吃惊的成绩来。

如果你坚定不移地努力达到预定目标,如果你善于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多次地克制自己,克服困难,那么你的意志就会更加坚强,你的性格就能得到锻炼。

一棵质地坚硬的橡树,即使用一柄小斧去砍,那斧子虽小,但如果砍个不停,也终将会把树砍倒。

其实,成功的秘密就在于对目标坚定不移地不懈努力。

该退场时就退场

如果没有什么不公正的因素把你打发走,接你走的只是送你进来的自然,那么顺其自然就是你最好的选择。

这正如一个演员演完了三幕就不让演了,他问道:“可是我还没有演完五幕,没演完全剧,只演了三幕?”

但是,有的人的人生三幕就是他的全剧。因为怎样才是一出完整的戏剧,这取决于构成这个戏的原因,又取决于解散这个戏的原因,而不取决于演员。满意地退场吧,因为,只是因为该退场了。

——《沉思录》

烛下解读

奥勒留在临死前,对自己的卫护官说:“去找那朝阳吧,我已日幕。”“朝阳”是指下一任皇帝。由此可以看出奥勒留对死亡、对自己政治生涯结束的坦然、淡然和顺其自然的平静心态。

西塞罗也说过:一位演员,为了赢得观众的赞誉,不一定非得把戏从头演到尾。只要在他应该出场的那一幕中令观众满意就够了。一个理智的人并不需要老是留在人生的舞台上一直等到最后的“喝彩”,因为不管生命多么短暂,只要活得磊落和体面就可以了。

塞涅卡被尼禄赐死时,有的大臣问他为什么不乞求皇帝宽恕,塞涅卡说:聪明人之所以聪明,不是因为能活多长就活多长,而是因为该活多长就活多长。

奥勒留、西塞罗、塞涅卡对待人生的谢幕、对待适时地“退场”都有着“很识时务”的自知之明。这不是他们为人处世、游刃官场的艺术,而是对生命、对心灵的顺从和尊重。

曾经有一个登山队员,他有幸参加了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在6400米的高度,他体力不支,停了下来。

当他讲起这段经历时,别人都替他惋惜,问他为何不再坚持一下呢?再攀一点高度,再咬紧一下牙关。

他回答说:“不,我最清楚,6400米的海拔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都没有遗憾。”

这位登山队员知道自己的极限,知道恰到好处、适可而止。他知道那个时候就是他“退场”的时候了,如果他不适时“退场”,等待他的也许就不是体面的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