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书改变命运(大全集)
1382500000075

第75章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1)

打工仔是怎样成为研究生的?

郭荣庆是一边读着《资本论》一边卖菜的打工仔,为了保证看书时间,他只打零工。 2004年9月,他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录取,成为法学所研究生。

郭荣庆初中毕业后辍学,在工地上做过建筑工,在马路市场上卖过菜。9年漂泊中,他始终没有放弃他的爱好和梦想——学习。他说:“我每到一个地方就先办个图书证。”

郭荣庆1974年出生在山东省青驼镇东冶村。在那个贫困的山村里,郭荣庆是父母眼里争气的孩子,学校的成绩成就着他最初的光荣与梦想。“从小学到初中,我都是班上的前两名。”考试后拿着成绩单回家时,是他最自豪的时刻。但每学期交学费时,是他最难受的时候。经常是到了最后期限,父母才艰难地筹措到学费。他们把钱交到他手里时,忍不住叹口气,郭荣庆从小就知道那些钱沉甸甸的份量。

村里的大多数孩子们都只上到初中。1991年,17岁的郭荣庆念到了初中毕业,终于也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学校。他带着行李跟随村里人踏上了打工的行程,要到更远的地方寻求生存。

第一站是上海。出门前父母给了他200元钱,他把钱放在贴身的衣兜里,尽一切可能减少开支。但三天后,他口袋里的钱已经所剩无几,更可怕的是他还没有找到活儿干。第一次出门的他不懂得在城市活下去的种种技巧,不知道如何找活儿干。白天,他一趟趟地在街上走,对五彩街景无动于衷,只有街道边的用工启事才会让他眼前一亮。

第六天过去了,还是没活儿干,身上的钱也没了。郭荣庆两天没吃东西,急得嘴边起了一大片水泡。路过小饭馆,看到地上有块儿馒头,他捡起来就吃。

后来,他去了建筑工地做小工,接触到第一个包工头后,他就知道怎么找活儿干了,生活终于有了着落。第一次拿到工钱,郭荣庆留下吃饭钱就小步跑来到书店,买回一本高中教材。放工后别人打牌聊女人时,他坐在角落里翻开书本,劳累使他眼睛发涩,可他就是舍不得放下。

从此哪里有活儿干,郭荣庆就去哪里。他去过上海、徐州、威海、秦皇岛等很多城市,每天的收入一般是个位数。郭荣庆说:“外人都觉得我苦,我自己从来没有这种感觉。一直处于艰苦之中,就体会不到什么是苦了,相反,倒是有一点甜就会非常开心。我打工能维持自己的生活,能学习,还能给家里寄点钱,这有什么苦的?如果哪天收入多了点,用于学习和寄给家的钱多些,我就会更高兴。

郭荣庆扫过大街,干过小工,生活漂泊不定。只要工作一安定下来,郭荣庆就会把仅有的几本藏书拿出来翻看。发了工资,他买回一本新书,走路都觉得轻盈。看书是他在体力劳动后的一种精神享受。但这样的时候对他是一种奢侈,他居住在简易工棚,工友挤在一起,经常十天半月换一个铺位,他的书很难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但郭荣庆也有自己的办法,“每到一地先办图书证”。

1995年,郭荣庆来到大连,在一家马路市场卖菜。一大早,他蹬着三轮车从批发市场把菜运到摊位上,分类码齐了等着生意上门。一个月起早贪黑,能挣到400元钱。而且除了早起,体力上比建筑工地轻省多了。收入稳定了,打工者的心也就稳定了,郭荣庆决定在大连呆下去。市场上人少的时候,他就从摊位下拿出书,抽空看上两眼,哪怕只读一两页就被打断了,他也很满足。

如果卖菜是主业的话,看书算是他偏爱的副业。为了两业都不误,郭荣庆摸索出一些“省时”的好办法。别人家的辣椒卖8毛一斤,他就在自家摊位前用硬纸板标明“6毛一斤,谢绝讲价”。这样,一天下来,他少说很多话,菜也不会剩下。这时高中的课程他基本上看完了,他喜欢哲学、法律方面的书,感觉能解决自己人生的困惑。

每天一停下来,哪怕只有两分钟,他也会打开书看上一会儿。晚上回到“家”,他做点面条、土豆之类的饭菜,一边吃一边看书。

没有书桌,没有椅子,郭荣庆拣回一只旧沙发,砍去半边改成了一个读书用的椅子。屋里地方实在太小,看书时他才将椅子从屋顶上搬下来。

9年中,这把“读书椅”是郭荣庆最亲密的朋友,没有一天离开过。郭荣庆说:“我学习都是抓紧平时时间,经常晚睡,但没有熬过夜。”

他的事迹在见诸报端后,许多人打来电话,向郭荣庆讨教学习方法的居多,其中年轻人居多,打工仔也为数不少。郭荣庆总是告诉他们:“读书要讲‘零存整取’,就是每天都要挤出时间看书,不要今天看个够,明天又一点不看。

学习应“处处留心”,读书应“零存整取”

银行的存款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是“零存整取”。这种方式是为了方便那些每月余钱不多而又想攒钱的用户,通过每月存入一定数额的钱,达到积累资金的目的。读书也应如此。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读书上的“零存整取”是通过“处处留心”来实现的,南北朝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处处留心”并不容易。清朝末年梁启超在谈及积累知识时说过:“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正有学问的人,总离不开这条路。”纵观古今中外有识之士,无不“处处留心”以“储宝”、“富才”。名相萧何正因为他认真熟读“律、令、图、书”之类的知识,才在刘邦建立汉王朝中大立功勋。

如今科技迅猛发展,没有广博扎实的知识就难以胜任。因此,每一位读书人要善于在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吸知长智。

(第23章 读书的总与分、精与泛

爱因斯坦的“总-分-合”读书法

爱因斯坦是世界上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在物理学上有着重大贡献。著名的相对论就是他提出的。他之所以能有如此巨大贡献,这与他的独特读书法有很大关系。他不但喜欢读书,而且善于总结读书的规律。有人曾问爱因斯坦是怎样读书的,他总结出了“一总、二分、三合”的读书法,这对我们读书学习是有很大启迪和借鉴之助的。

一总:就是先浏览书的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的东西,再认真地读读目录,以概括了解书中的结构、内容、要点和体系等,以便对全书有个总体印象。

二分:就是在读了目录后,先略读正文。这不需逐字读,而着重选那些大、小标题画线、加点、黑体字或有特殊标记的句段来读,这些往往是每节的关键所在。你可以根据这些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来读。

三合:就是在翻阅、略读全书的基础上,头脑对这本书已有个具体印象,这样再回过头来仔细读一遍目录,并加以思考、综合,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以弄清其内在的联系,达到深化、提高的目的。进一步深入领会初读时所不能领会的许多东西。人们往往在这一步上做得较差,看过书一扔了事。

泛读、速读、精读相结合的“三读法”

读书学习各人有各人的方法,不可强求一律,但应根据自己的条件吸收前人的经验、综合总结出自己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

21世纪是信息飞速发展和快速传递的社会。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报刊,人们既没时间也完全没有必要全部精读细读,而应依据书目和实际需要区别对待,有所选择。

这里推荐一种读书方法“三读法”

(1)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2)探求性的速读。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每分钟能读200多个字,未受训练的每分钟只能读八九十字。速读能求得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3)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以精读带动泛读

著名语言学家夏丐尊先生提倡过一种读书方法:把精读的文章或书籍作为出发点,然后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由精读一篇文章带读许多书,有效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夏丐尊先生举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例:这篇文章是晋朝人写的,如果想知道这篇文章的地位和晋朝文学的情况,就可以去翻翻中国文学史;这篇文章体现了一种乌托邦思想,而英国的莫尔写过一本叫《乌托邦》的书,又可以对照起来读;这篇文章属于记叙文一类,如果想明白记叙文的格式,就可以去翻看有关记叙文写法的书;另外,如果想知道作者陶渊明的为人,还可以去翻《晋书·陶潜传》。如此这般,可以由读一本书引出一大串来。夏丐尊先生自己就是经常这样读的。

鲁迅阅读文艺作品时曾说过:“先看几种名家的选本,从中觉得谁的作品自己最爱看,然后再看这个作家的专集,最后再从文艺史上看看他的历史位置。倘若要知道得更详细,就看一本这个人的传记,那便可以大略了解了。” 这种读书法把泛读和精读相结合,既有横断面,又有纵剖面。

鲸吞牛嚼读书法

秦牧读书坚持博采众长的准则。他曾于《在探索学问的道路上》一文中将自己的读书方法总结为鲸吞与牛嚼:“只需知道一个梗概的书报可以泛读,”但要面广,犹如大鲸吸水;“要求彻底弄明白的和记住细节的书报,必须精读”,就像老牛吃草,慢慢咀嚼,细细品味。这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之的“鲸吞牛嚼读书法”。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每天都要阅读大量的书报杂志,广博地积累知识。结果,他写出的作品宛如由知识的珠宝串成,闪耀着独特的光彩。秦牧在谈到读书时,主张采取牛和鲸的吃法,即“牛嚼”与“鲸吞”。

什么叫“牛嚼”呢?他说:“老牛白日吃草之后,到深夜十一二点,还动着嘴巴,把白天吞咽下去的东西再次‘反刍’,嚼烂嚼细。我们对需要精读的东西,也应该这样反复多次,嚼得极细再吞下。有的书,刚开始先大体吞下去,然后分段细细研读体味。这样,再难消化的东西也容易消化了。”这就是“牛嚼”式的精读。

那什么叫“鲸吞”呢?他说,鲸类中的庞然大物——须鲸,游动时俨然能一座飘浮的小岛。但它却是以海里的小鱼小虾为主食的。这些小玩艺儿怎么填满它的巨胃呢?原来,须鲸游起来一直张着大口,小鱼小虾随着海水流入它的口中,它把嘴巴一合,海水就从齿缝中哗哗漏掉,而大量的小鱼小虾被筛留下来。如此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吨整吨的小鱼小虾就进入鲸的胃袋了。人们泛读也应该学习鲸的吃法,一个想要学点知识的人,如果只有精读,没有泛读;如果每天不能“吞食”它几万字的话,知识是很难丰富起来的。单靠精致的点心和维生素丸来养生,是肯定健壮不起来的。

“牛嚼”与“鲸吞”,二者不可偏废。既要“鲸吞”,要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又要对其中少量经典著作反复钻研,细细品味。如此这般,精读和泛读就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鲸吞与牛嚼,本是动物的不同进食方法,但却被作家秦牧巧用来形象地比喻读书方法——泛读与精读,实在有趣,令人记忆犹新。

(第24章 读书的“博”与“破”

“读书破万卷”的“破”是什么意思?

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过:“读书如吃饭,善食者长精神,不善食者生痰瘤。”

人都需要吃饭,但吃些什么,怎么个吃法,却是大有讲究的。同样道理,人都要读书,但是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也值得认真思考。

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此,一般人往往简单地理解为读的书越多越好,其实不完全是这个意思。

清代的仇光鳌在《杜诗详注》一书中,对杜甫的这句诗曾作过如下解释:一曰“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二曰“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破也”;三曰“识破万卷之理”。

这三说,集中反映了对“破”字的不同理解,概括起来就是:要突破、磨破、识破。

读破一本书,受益一辈子

书籍浩如烟海,而人的生命毕竟有限,即使你从生到死手不释卷,又能读多少本书呢?

有人曾把书分为4类:一是既有用又有趣的书;二是有用但无趣的书;三是有趣但无用的书;四是既无趣也无用的书。当然,“有用”和“有趣”是相对而言的,对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标准。但一般来说,对有趣的书,可适当读一些,但如果有趣却无用,则可读得快些,甚至一目十行也可以;但对有用的书,即使无趣,也要反反复复地读,细嚼慢咽地读,不妨先读破一本,将其印在脑子里。

著名学者王冶秋对“读破一本”也深有体会。他在谈到自己读鲁迅的《阿Q正传》时,认为要读懂《阿Q正传》,至少要读14遍,否则消化不了。他说:读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疼;第二遍,才咂出一点并不可笑的成分……第十四遍,也许是报警器……

范文澜说过,他做学问就是从专攻刘勰的《文心雕龙》一书入手的。他通过读这部南北朝时文艺理论的名著,不仅系统地掌握了古汉语,而且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古代文艺理论、魏晋之前的中国文学史以及天文地理等方面都有所收获。

“博览群书,读破一本”

读书的目的主要在于学习,所以一定要掌握好“博览群书”和“读破一本”的关系。“博览群书”在于从中选取真正有价值的书;“读破一本”则是把选取的好书经过咀嚼、理解、思索、消化等,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创造力。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曾把数学家耿克逊的《近代代数理论》一书中仅20页的一篇文章读了半个多月,从中获益匪浅。

著名作家贾平凹在《读书示小妹生日书》中谈到:

读书首先不能狭窄,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一读。但是又切切不要忘了精读,真正掌握本事,全在于精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这叫享受;第二遍是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古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一个人即使从生到死手不释卷,所读书籍也很有限。何况别人的书你读得再多,如果不在理解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就永远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因此我很欣赏一句话那就是“博览群书,读破一本”。如果你真的愿意读书的话,我认为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认真读一本难书。

首先,我要说说“认真”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