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他不是一个完美的“苹果”
13886500000004

第4章 十三年后王者归来

乔布斯离去后,自己创办了NeXT和皮克斯两大公司。NeXT市场面临困境,皮克斯公司却在动画制作方面风生水起,进军好莱坞,两次获得奥斯卡奖,声名大振。这个天才的人物、老天的宠儿,在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获得了成功。与此同时,1995年,苹果公司却处在了一个艰难困苦的时期。全球的个人计算机商业交易都转向了IBM公司的个人电脑,因为他们的个人电脑使用的是高性能的微软视窗软件。苹果电脑继续落在IBM公司的个人电脑后面,而且越来越远。整个苹果公司就好像一头扎进了一个死胡同,他们的产品在价格上不可能与IBM公司的个人电脑相竞争。苹果公司已经到了一个难以逆转的绝境!

乔布斯离开苹果13年后,机缘巧合,苹果公司收购了NeXT,乔布斯又回到了他亲手创建的“苹果”。用史蒂夫自己的话说,他以前是把苹果公司交给了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家伙”,而现在他又“打拼”回来了。他决定要再干出一番事业,把他开创的苹果公司从灾难性的边缘拯救出来。

当史蒂夫重新回到苹果公司的时候,他感到苹果公司缺失的东西远不只对产品设计的误解。以前苹果公司的那种“热情之火”也完全“熄灭”了。“这比我想象的要严重得多。公司里的员工都习惯于被人称为失败者了,他们感到已经到了该放弃的边缘了。一开始的6个月情况非常糟糕,有时我也感到要认输了。”在几任首席执行官执掌苹果公司期间,苹果公司一直都反反复复地在电脑市场上开拓一个立足之地。他们嫉妒类似微软公司的那种轻而易举的成功,它们这些公司每一次的销售量就可以达到几百台甚至几千台电脑。

当产品外形是无关紧要的时候——就像苹果公司与其他公司在办公用电脑市场竞争的时候一样,在电脑产品价格和功能上,苹果公司是竞争不过其他对手的。购买苹果电脑的用户往往看上的是苹果电脑与众不同的风格,以及美观的样式。还有些用户如果能购买到苹果电脑就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或者说是比较青睐于苹果电脑使用的可操作性。

在史蒂夫重新进入苹果公司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就让他的主要“战将”——NeXT公司“设计师”阿维依·特万尼安负责苹果公司的软件和硬件系统。NeXT公司的员工常常不听从苹果公司的调遣,对总裁吉尔·阿梅里奥也满不在乎,而且事态还有愈演愈烈的迹象。吉尔身边也聚集了一批整天麻烦不断、没有任何电脑销售经验的公司主管。

在那年夏天,苹果公司1997年财政年度的销售报告呈报了上来,销售规模下降到了7亿美元,也就是说比前一个财政年度又下降了l亿美元。这个时机一直是史蒂夫要等待的。在过去,史蒂夫对他的好朋友不冷不热,而现在为什么又对吉尔·阿梅里奥表现得如此忠诚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吉尔把他拉回了他钟爱的苹果公司,但这种忠诚是有一定的时间限度的。

在1997年《财富》杂志第二期中,记者布伦特·施伦德写了一篇关于苹果公司的文章,但在文章中没有评述吉尔革除苹果公司弊端、恰当处理滞销产品的成功事例,也没有评述吉尔妥善解决公司贷款问题以保证公司正常运作的事迹,而这些都是在公司恢复阶段必须要采取的步骤。施伦德关注的重点只是吉尔在管理公司方面还存在着哪些纰漏。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很能说明问题:《库比提诺的腐烂局面》(Something's Rotten in Cupertino)。这篇冗长的文章还不仅仅是对吉尔个人及管理风格激烈的批判。施伦德通过文章还告诉读者:苹果公司就要“得救”了,因为史蒂夫·乔布斯已经准备好接管了。

对史蒂夫来说,这篇文章是攻击力最强大的“武器”。他知道如何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另外一个不安定因素——进入苹果公司董事会的原NeXT公司主管的不耐烦心态,也给史蒂夫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说,这为他打下了接管苹果公司的基础。

以上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就起到了煽风点火的作用。而这件事的“纵火犯”就是史蒂夫·乔布斯本人,他用的“引火物”是一个叫埃德·伍拉德的董事会成员。伍拉德当时是杜邦公司的董事会主席,他在早期也是IBM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其实,现在把埃德·伍拉德拉进苹果公司董事会没有多大的意义。根据一种比较符合事实的说法,“史蒂夫去给埃德·伍拉德做工作,要他起来带头‘造反’,结果他答应了,并且他相信苹果公司董事会成员如果不采取行动的话,他们中的很多人就会被起诉。”很明显,这次诉讼的达摩克利斯剑【达摩克利斯(Damocles),希腊传说中的叙拉古国王狄奥尼西奥斯的朝臣,据说其被迫坐在上悬宝剑的餐桌旁,宝剑由一根头发系住,以此来暗示命运的多危。——译者注】绝对不是一种无稽之谈。该说法还称,史蒂夫已经同他的亿万富翁朋友拉里·埃利森达成了一项协议,即如果说苹果公司董事会及其成员不行动起来把吉尔赶出去的话,那么埃利森就会起诉他们。埃利森也暗地里对一位记者放言,他将采取一定的措施让苹果公司实现权力移交。史蒂夫采取的策略,加上伍拉德对董事会成员的拉拢,终于赢得了胜利。据内部消息人士称,麦克·马库拉和德尔·刘易斯一直在试图拖延时间,好让吉尔完成没有做完的工作,但苹果公司其他3位重要成员却站在了伍拉德的这一边。

在1997年7月的一天,吉尔接到了伍拉德打来的一个电话,在电话中,伍拉德说要有一个“坏消息”告诉他。伍拉德接着说:“你为苹果公司做了很多的事情,但公司产品的销售额一直没有回升的迹象。我们认为你应该辞职了。”吉尔意识到与伍拉德争辩也是徒劳的,但他也对伍拉德说:“苹果公司现在的经营状况要比分析家预测的好得多。”他还责问伍拉德:“现在苹果公司刚要有点起色,你们就想要我辞职吗?”

伍拉德回答道:“我们要寻找一位能在商场开拓与销售方面为苹果公司做出突出业绩的首席执行官。”当然,伍拉德的意思是,他们已经“寻找”到了这个人——伍拉德的这句话放在史蒂夫·乔布斯的身上非常合适。

在史蒂夫的内心深处,甚至从一开始就相信自己能经营好苹果公司,能胜任苹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当然,没有任何人说史蒂夫没有资格产生这种想法——毕竟苹果公司是由他史蒂夫·乔布斯创建的。史蒂夫·沃兹尼亚克也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但他并不是一个企业家。

最终,史蒂夫在被自己创建的公司赶出去13年后,又重新回到了自己公司,他不仅仅是回来了,而且是带着复仇的架势回来的——他当上了苹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史蒂夫在上任后提出的第一条建议就是对苹果公司的股票期权进行重新估价,这样员工们的士气就被激发起来了;他采取的第二条措施就是把公司员工的工作业绩和他们的股票奖金挂钩,这样员工们也就被凝聚在一起了。

史蒂夫首先要给比尔·盖茨打电话,盖茨在这之前同吉尔谈判了好几个月。史蒂夫也明白,苹果公司只有同技术产业界里最重要的公司合作才能获得更多的资金。史蒂夫也知道盖茨和微软公司到底想要什么:他们想要与苹果公司签署一份协议,以便于引进苹果公司的电脑用户界面的设计方案——这份协议是盖茨缠了吉尔l8个月想得到的东西。吉尔最后也没同意,因为他知道要是他把苹果公司的用户界面设计方案给了微软公司的话,苹果公司就失去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优势地位。史蒂夫却选择了毫不犹豫地签字放弃了苹果公司这份“珍贵”的知识产权,这样做他就可以在8月初举行的另一场苹果世界展示会上与比尔·盖茨平起平坐了,而且他还会获得新闻媒体的赞誉——是他主动解决了双方久拖不决的争端。当然,史蒂夫也是相当精明的,苹果公司从微软公司那里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根据双方的合同规定,微软公司将向苹果公司投资1.5亿美元,而且在一定的时期内,还要对卖给苹果公司供麦金托什机操作平台使用的微软办公系统程序进行升级、管理。合同还规定,苹果公司可以通过默认程序使用微软公司的互联网浏览器以连接到互联网。当然这种默认程序是可以装配在麦金托什机上的。史蒂夫比任何人都更了解苹果公司现在所处的境况:没有微软公司的支持,苹果公司要想在这个微软公司称霸的电子世界里有什么发展的话,只是一句空话,苹果公司还会走入一个绝境。史蒂夫必须等待时机把比尔·盖茨和微软公司拉在他这一边。

史蒂夫明白公司所有权的重要性。他对自己的薪酬多少已经不感兴趣了,事实上,中年后的史蒂夫很少从他的任何公司获取薪水。他在苹果公司的年薪是l美元,他的头衔是“临时首席执行官”,当然他坐在这个位置上,公司董事会也缺乏热情请猎头公司再为他们寻觅一位“永久首席执行官”了。

多年以来,苹果公司都是由局外人执掌的,他们中哪一个人也不能了解、掌控苹果公司特有的企业文化。只有一个人可能有能力掌控苹果公司那种“特殊的企业文化”——他就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

苹果公司在史蒂夫的掌管下重塑了平等主义的氛围。他规定,公务人员出差不准再乘坐飞机的公务舱,工作期间不允许有固定的休息时间,对管理人员也不再签订特殊的违约赔偿合同。公司里的每个人都是坐在同一条船上的(当然,史蒂夫除外)。

史蒂夫也发现公司董事会与他的有些意见不合,但这没关系,他毕竟是董事会主席,可以轻而易举地就把事情解决。他在几个星期之内就可以辞退公司董事会里的大部分公司主管,即使是陪同史蒂夫多年的麦克·马库拉也不会例外。史蒂夫为了补充董事会里自己的力量,他把自己的老朋友也请来了,其中一位是拉里·埃利森,另一位是史蒂夫以前销售部的副总裁,当过足球教练的比尔·坎贝尔。

史蒂夫的商业奇迹又开始复苏了,甚至还在他担任苹果公司临时首席执行官的前一年,他就开始重整苹果公司了。吉尔·阿梅里奥在离职之前也一直忙着大幅度削减公司产品生产线,这样做的部分原因是想让苹果公司赢利。史蒂夫任职后削减的规模更大了,另外,他还得忙着整治公司的企业文化。

史蒂夫这个被美国总统召见过的人怎么也没有想到,他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如何让那些臃肿而又采取敷衍塞责态度的各个部门真正行动起来为苹果公司效力。一般情况下,苹果公司的普通职员在苹果公司里呆的日子都要比他们部门的“长官”呆的日子久,他们也很清楚,即使他们的“长官”离开了苹果公司,他们也还是要呆在这里的。因此,这些职员明显地认为,和“长官”们不同,他们在苹果公司工作是个“长久之策”。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职员们为了以后的发展,有时候就不愿听从“长官”们的号令,苹果公司的历届总裁也常常要对职员们以“我们知道的比你还多”而不愿搞好合作的傲慢态度感到头疼。处在同一战壕里的苹果公司行政管理人员、普通员工的相互推诿、勾心斗角,往往成了美国新闻界报道的最佳材料。你如果不想让首席执行官把你的研发项目“砍去”,没关系,只要把这件事秘密地透露给你新闻界的一些老朋友就可以了,他们可能会让这类事情在媒体上曝光,让首席执行官难堪、出丑,然后他就会改变原来的想法了。

史蒂夫很快发现苹果公司有很多令他不满意的地方。他的前任首席执行官们从来没有指望着能够改变苹果公司的管理方式,而史蒂夫要下决心改一改了。当史蒂夫·乔布斯决定要做某件事情时,你最好与他配合,要不你就干脆走人。他决心要改变苹果公司的不良风气。当然,有些改变只是些小调整,比如工作时间不准带狗,不准吸烟;而有些则是做了大幅度调整的,比如严格禁止在公司外面谈论生意上的事情。(有一种情况是例外的,即如果你身边坐着一位其他公司的客户关系人员,你又能从他口中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时。)

史蒂夫制定的这些新政策马上使苹果公司显得“阴云密布”,员工们也对史蒂夫非常害怕。在你的内心深处,你绝对不会想让史蒂夫把你叫到他跟前,然后叫你展示一下新产品,说不定你的新产品研发计划就会被打压下去,而你还得必须接受。你也非常不希望在公司的过道里碰到史蒂夫,真要是碰到他,他可能就会问你一个什么问题,如果你给的答案并不符合他的心意,他会对你大加贬低,让你好几个星期都心情郁闷、信心全无。你也一定会感到,要是同他在电梯里碰到,简直就像在地狱里呆着一样,因为说不定等电梯的门再次打开的时候,你的工作就没了。因此,一些苹果公司的职员宁愿步行走楼梯,也不愿意在电梯里碰到史蒂夫·乔布斯。

虽然你可以把出现的这种状况看成公司管理的失误,但事实上,苹果公司的情况开始慢慢扭转了。史蒂夫从NeXT公司带来的两个他最信任的技术专家把持了苹果公司的关键职位——何维依·特万尼安负责软件的开发,而优秀的康奈尔大学的工程师乔恩·罗宾斯坦则负责苹果公司的硬件研发。苹果公司的宣传栏里也没有什么内容,只是写了一句简单的标语“新的思想”,在公司里,这个标语到处都是,甚至写在了公司的大楼上,这一切都表明苹果公司要有一个新的开始了。这句标语大大激发了苹果公司员工的士气。

史蒂夫又回来了。他好像对苹果公司所有的一切并不陌生。他要把苹果公司重新拉回到正常的“轨道”。

史蒂夫接任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后,就参加了1998年1月在旧金山举行的苹果世界产品展销会,在会上他又像以前一样发表了冗长而又富有激情的主题演讲。就在演讲快要结束的时候,他假装演讲完了,然后又回到麦克风前,就好像加一个脚注似的又补充了一句:“噢,我差点忘了告诉你们了,苹果公司又开始赢利了。”

在这个胜利的时刻,苹果世界产品展销会的观众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钦佩史蒂夫·乔布斯。因为,史蒂夫来到苹果公司才几个月的时间,就让他们“心爱”的苹果公司又重新赢利了!

当然,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一个巨大的公司带出困境。几乎所有的功劳都应该归于吉尔·阿梅里奥,但他没有得到任何观众和新闻媒体的赞赏,他几乎被完全遗忘了,他在拯救苹果公司的过程中所做出的成就被深深地掩盖住了,而且还覆盖了一层又一层,甚至被完全忽视。史蒂夫又一次“在别人栽好的树下乘凉”了。史蒂夫对曾经攫取了吉尔的成就没有丝毫的愧疚与难堪。他是以这种方式让人记住他的。

现在的史蒂夫却和以前不一样了,他已经历3家不同的公司了。现在,在他重新回到苹果公司后,他已对公司的组织状况和高科技人员了如指掌。下面他要采取的关键一步就是,要创建市场部、销售部、生产部和财政部等各个管理部门,以管理整个公司的事务。史蒂夫把这一步骤看做是解决苹果公司各部门各自为政、互相敌视、缺乏交流的一剂良药,因为以上这些情况在苹果公司里存在很长时间了,史蒂夫非常担心这种局面持续下去会影响公司的发展。史蒂夫拒绝再与约翰·斯卡利认定的美国天高国际广告公司合作,而重新与佳德广告公司合作,这家公司在1984年为苹果公司制作了一次效果非常好的广告。史蒂夫还对产品研发人员非常重视,他给这些人员提供工作上的一切便利,因为他知道,稳住这些技术人员,而不是让他们跳槽到微软公司,是苹果公司将来研发新一代麦金托什机的关键。

史蒂夫最擅长的技能之一就是公司的经营管理。从他上中学在海尔蒂克做工开始,一直到为了苹果Ⅱ电脑的零部件主动和其他公司讨价还价,再到现在研发新型麦金托什机,史蒂夫对这些管理细节非常熟悉。他不仅对产品的外形设计、用户界面和软件开发的细节非常熟悉,他还对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有一番心得。史蒂夫一方面重新树立了苹果公司员工的审美观,另一方面又重新制定了生产和库存方面的管理政策。在他上任的那个季度,吉尔已经把苹果公司的库存量削减到了4亿美元。9个月后,当苹果公司报告1998财政年度的收入时,史蒂夫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果,苹果公司的存货量下降到了7500万美元。在那一年史蒂夫主持苹果公司经营情况分析会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让与会人员都信心大增的话——“我们会回来的。”这句话是电影《终结者2》中施瓦辛格说的一句台词,意思是“我们会重新取得辉煌的”。

奇迹正慢慢开始出现,苹果公司正在恢复强劲的发展势头,其产品也得到了更多用户的认可。苹果公司情况的好转主要是由iMac电脑带来的,这种型号的电脑体积不大,有着颜色明亮的塑料边框,非常漂亮,而且价格也不贵,每台售价只有l300美元。iMac电脑装配也较完整,它可以联机上网。iMac电脑的推出日期是1998年5月6日,这个时间非常保密,只有几位核心人物知道这个具体的时间,这是史蒂夫惯常用的把戏。

iMac电脑吸收了麦金托什机设计的精华,把这种设计风格带到了一个新的年代,但也还有原先那种“史蒂夫式”的设计风格。iMac电脑里没有软盘,机箱里面仅有一个CD存储驱动器,虽然可以有较大的存储量,但无法写入数据随便带走。在史蒂夫的设计理念里,传送文件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电子邮件,他把以前电脑中一直使用的软盘给忽略了。史蒂夫以前这样做得到了很多人的非议,可这一次他却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仔细看一下,你们就会知道这样设计的好处。以前人们比较青睐于软盘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没有人支持把存储量仅有1MB的软盘,转换成存储量可以达到4GB的存储器。如果人们想使用小一点的文件,他们只好借助于压缩驱动器,但这种驱动器价格又太贵,不适合装配在普通用户的电脑上。另外,也没有人支持装配这种压缩驱动器,因此更没有必要把这种价格很高的驱动器装配在每一台电脑上。人们对软盘青睐的第二个原因是:软盘可以装载应用软件。但现在CD盘也能具备这个功能了,而且比软盘更好,更便宜。”

这一次史蒂夫自己也认为他的观点比电脑市场的精英人士的观点还要正确——但这一次他是真的正确。他是百分之一百一十的正确。软盘早已落伍,不被需要了,iMac电脑也根本没有安装这种软盘驱动器。在多年以前,麦金托什机研发组的市场部经理在描述他们的市场开发状况时总是说:“史蒂夫每天早上都在镜子里看着自己,然后问自己需要什么。”现在的情况依旧是这样,但现在不是史蒂夫自己了——史蒂夫已经要求苹果公司的其他员工每天早上也要“照一下镜子”,而且史蒂夫也能听进他们的意见了。

iMac电脑的研发成功只是苹果公司获得快速发展的一个因素,其他产品也好似雨后春笋般在生机勃勃的苹果公司里被研发出来了。新一代操作系统的升级换代也是每隔几个月就进行一次:苹果公司还研发了iBook电脑,这是一种用户一直期待的便携式iMac电脑。这种电脑还提供“无线服务”——也就是说能无线上网,因此使用这种电脑时在家里和办公室里就不需要布置线路了,苹果公司这种技术上的变革虽然幅度不是很大,但足以令用户感到满意。在技术变革方面,苹果公司带来的影响最大,当然像戴尔公司、康柏公司和其他一些公司也进行了类似的技术改进。

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苹果公司就销售出去了200万台iMac电脑,而且销售势头还很强劲。现在已经完全可以把苹果公司列入到可以长期赢利的公司里了。

有一次史蒂夫接受记者采访时被问到,对当前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有什么看法。他的回答反映出他已是“一家之主”了,也反映出他的地位发生变化后,思考问题更加全面了,史蒂夫说:“最有价值的事情不仅仅是你创建了一家公司或者让你的公司为公众所熟知。就像当你成为一位父亲或母亲的时候,虽然孩子的出生是一个非常大的奇迹,但真正有价值的事情是你能够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并帮助他们成长。现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不是因为有太多的人创建了这样的公司,而是太多的人不能够坚持下来。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创业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遇到绝望和痛苦,比如当你不得不裁减公司员工的时候,当你不得不裁撤公司的研发项目的时候,当你要应付出现的各种困境的时候。但也只有经过这样的历练,你才能明白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价值定位到底在哪里。”

史蒂夫也亲眼目睹过不少人从一开始创业时就非常富有,但他也感到这些人已经失去了“最宝贵的创业体验”,可能永远也不会发现他们自己的真正价值或者“他们根本就没有管理好他们创造新财富的想法和目标”。

这就是史蒂夫·乔布斯,这是他多年被抛弃在“荒野”之外的一个收获,也和他从傲慢与无知的孩童时期就铸成了一种敢于承担、无所畏惧的个性品质有关。约翰·斯卡利曾经给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职位——掌管苹果公司的研发部门,但还是被他愤怒地拒绝了。后来,也只有在他经历了创业的种种磨难后,他才明白他所走过的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即使这是上天给予史蒂夫的惩罚,但上天也是仁慈的,他能够允许史蒂夫重新回到自己创建的公司。

—位没有经过层层选拔就接任公司首席执行官的人,如果能够带领公司开创一个新的发展领域,他可能会非常容易地得到人们的赞誉和鲜花,对于史蒂夫·乔布斯来说也是这样的。现在他要重新创业了,他不仅要让这个全美国甚至全世界最引人瞩目的,最有生机、活力的产业发出震撼的声音,而且他还要像拯救“濒临灭绝的恐龙一样”把世界的电脑产业带出低谷。史蒂夫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偶像。

2001年1月9日,在乔布斯做演讲的时候,麦金托什机“忠实的信徒”和史蒂夫的一些朋友都整齐地排成一条线站在那里。在那一天,还有5000多观众不顾旧金山恶劣的天气,纷纷赶到了莫斯克尼中心的演讲大厅里听史蒂夫在苹果2001年世界产品展示会上做主题演讲。另外还有大约3.5万人通过互联网收听或观看了史蒂夫演讲的现场直播。史蒂夫·乔布斯的演讲已经被看做是一个大型事件了。

如果你知道史蒂夫演讲幕后的一些事情,你会感觉到史蒂夫的表演的确让人“捏着一把汗”。在史蒂夫演讲前,苹果公司的有关人员都会为他安排好彩排时间,但史蒂夫很少参与彩排。也有人为他准备好了演讲稿,他也从来不看一眼。他总是与公司技术人员在一起,讨论如何展示他们的产品,要把他们产品的哪个方面展示给在场的观众。这才是史蒂夫真正关心的地方。你可以认为这是史蒂夫在做表面文章,但对史蒂夫来说,一场成功的产品展示会所带来的效果绝对不亚于一种新型苹果电脑的设计风格或者一块巨大的广告牌带来的效果。史蒂夫在演讲中要依靠展示活动的设计人员及技术工作人员,因为这样才能保证时间上的分毫不差,灯光也要按照他所要求的方式移动,总之一切都要达到他所要求的最佳展示效果。无论走到哪里,史蒂夫·乔布斯都有那种离奇的本能来展示自己的风采,他就像早年好莱坞传说中的巨星一样,能最大限度地带给观众巨大的影响力。

有一次,史蒂夫在展示苹果公司一台重要产品——苹果公司的第一台激光打印机时,他的展示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展示开始后,史蒂夫在现场把打印指令输入了电脑,但奇怪的是打印机没有任何反应。很显然,这是出现了技术上的故障:这台打印机就像一块大铁块,呆在那里毫无动静。史蒂夫面对这种情况却没有显现出任何畏缩的神态,他继续做他的演讲,全神贯注地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同时,几名穿着白衣服的技术人员从幕后来到前台开始检查打印机的接头、线路、电源和软件。过了一会他们就找到了出现问题的原因,然后迅速地把它修好,就退下去了。史蒂夫平静地继续做展示,一切就好像计划好了一样。这样的场景绝对是任何人都想不到的,而且也是无法忘记的。

在2001年年初举行的苹果世界展示会对苹果公司的发展来说,具有转折性的意义,史蒂夫创造了一个词条来形容苹果公司,叫做“数字化中枢”。史蒂夫创造这个词条的真正含义是想要把苹果公司的产品扩展到其他数字领域,比如音乐领域和数码摄影领域。史蒂夫宣布的这种新产品,是史蒂夫希望把苹果公司带到音乐世界的一种产品,它就是“iTunes”。

史蒂夫在每一个他参与开发的项目上都很重视产品外形的美观大方、便于使用,而且还要有艺术美感,iTunes也不例外。史蒂夫在苹果世界展示会上说得很清楚了,iTunes突然成了同类产品中“独领风骚”的产品了。一位澳大利亚的新闻记者在澳大利亚时间凌晨3点看到了一段互联网直播,他的精神为之一振,因为他被直播的苹果公司iTunes软件的一个重要特征深深吸引住了。“最好的一个新闻,”他写道,“就是iTunes能够做到免费下载。”

史蒂夫在展示会上告诉满怀激情的观众:“苹果公司做出了最大的努力,让这个复杂的东西使用起来更加简便,而且在以后的发展中还会更加完美,功能更强大。iTunes的功能要比任何一台自动唱片点唱机(投币后自动操作的留声机,装有选听唱片的按钮。——译者注)的功能都强大,我们希望它极其简便的用户操作界面能够带领更多音乐爱好者步入到数字化音乐变革的时代中。”

苹果公司凭借iTunes就进入了音乐变革的时代,这是史蒂夫把互联网与苹果电脑相结合迈出的创造性的一步。但世人也很快得知,史蒂夫·乔布斯并不仅仅是加入了这个变革的时代,他还要用他的艺术化的科技产品重塑这个时代,那就是我们后来看到的IPod、IPad和I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