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社交知识全知道
1398100000049

第49章 与陌生人的交往艺术(1)

对于要不要和陌生人接触,我们大部分人恐怕从潜意识里面都会说不。从小时候开始,我们就被灌输了陌生人的种种可怕之处,长大之后可能多多少少受到陌生人的骚扰,所以我们在潜意识里面大都形成了对陌生人的抵触情绪。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却面临着许多不得不和陌生人打交道的情形。在举办产品发布会的时候,你需要面对那些跟你几乎没有什么关系的记者;在公开演讲的时候,你需要面对素昧平生的听众;当你一个人出差或者旅游到某地时,你需要面对陌生的当地居民;当你求职面试的时候,你需要面对陌生的面试官……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你都需要和陌生人接触。因此,我们不得不放下抵触情绪,开口和陌生人说话,交往。这样,我们才能从他们那里获取有益的资讯以及适当的指点,这无疑有助于我们的成功——甚至直接决定了我们的成功。

陌生人是尚未认识的朋友

张军是一家贸易公司的老总,因为要与另一家公司展开合作,所以,他驾车带着助手小王去商谈合作的事宜。

此时正是上班高峰,路上的车特别多,不可避免地,他们遭遇了堵车,眼看着离会面的时间越来越近,两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真应了那句话:忙中出错。张军在急于抢时间的时候,车启动得稍快了一些,碰到了前面的黑色奥迪上。不过,奥迪车主好像还不知道情况,并没有从车上下来。张军赶紧熄了火,打算下去跟对方说一下。这时,小王一把拉住了他:“张总,我们还是不要多事了,您没看见吗?那个人还不知道我们碰到了他的车,干脆咱们也装作不知道就行了。万一他是个难缠的主拽住咱们不让走,不光耽误时间,还会给自己找麻烦的。”张军笑了一下:“小王,不能装作不知道,有了过错就得承担后果。反正现在正堵车,我下去跟他解释一下。”

“张总,真是拿你没办法。要下去就一块下去,我给您助威,让他不敢造次。”

张军下车来到奥迪前,敲了敲窗玻璃。窗玻璃摇下后,露出了一张年轻的脸。“这位朋友,不好意思,刚才我启动车的时候可能碰到了您的车,您要不要下来看一下。”

年轻人打量了张军几眼,确定张军不像在说谎,就打开车门下来了。两个人来到奥迪车后仔细地查看了一番,还好,没什么大问题,奥迪车的保险杠擦出了几道印子。年轻人没说什么,张军掏出了名片递上去说:“因为时间紧迫,来不及商量赔偿的事,这是我的名片,咱们可不可以另外找时间商谈?”

年轻人看了下名片说:“没关系,这点小问题不用赔偿。都是堵车惹的祸。”

张军说:“可不是吗,如果不是堵车,我也就不这么急着赶路了。”就这样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聊上了堵车的话题,而且越聊越起劲。

最后,张军说:“看您这么豁达,这样吧,改天我请您喝茶,能不能告诉我您的联系方式?”年轻人也给了张军一张名片。

回到了车上后,小王见张军不仅没有刚才焦虑的神情,反而还笑眯眯的。“张总,您没事吧?这都快到会谈的时间了您还笑?”

“小王,不用怕。你知道那个年轻人是谁?他就是要跟咱们会谈的人!”

是不是有些吃惊,世界怎么这么小?事情怎么这么巧?没错,世界就是这么小,而事情就是这么巧了。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陌生人,说陌生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认识他,也就是说,陌生人只不过是我们一个潜在的朋友。

今天,我们的生活、工作、娱乐乃至所有的一切,都受到从未谋面的陌生人的影响甚至支配;我们吃下陌生人加工的食品,为身体提供能量;我们在互联网上冲浪,搜索着陌生人传播的信息。我们身处的世界,正越来越从传统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交往日渐扩大,让我们的生活和陌生人产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拓展自己人际交往的宽度,扩大自己的视野和圈子,即拓展自己的人脉,给自己的生命注入更多养分。一些成功人士说,在一些人生转折点上,给你带来机缘和帮助的常常并不是你的老熟人,而是结识不久的新朋友。我们与熟人的交集早已确定,很难超越固有的生活轨道。而我们与陌生人来自两个不同的空间,交集越小,差别越大,这样就更容易碰撞出火花。

面对陌生人,一般人的反应都是好奇和提防,尤其是提防。但是最近,国外心理学家指出,和陌生人说话有三大好处:可以体现和加强一个人的自信;能体现个性,有助于人格发展;更能锻炼口才和增强人际沟通能力。所以,不要犹豫了,赶快把陌生人变成你的朋友吧!

让陌生人在你面前敞开心扉

有一种人,在容貌、才能、说话方面并没有什么卓越之处,可是与人交往却堪称能手,能够迅速地和一些陌生人成为朋友。“若论长相,我还比他英俊几分,可为什么他的交际能力胜我一筹?”你是不是偶尔在脑海中闪现过这个疑问?

他之所以受欢迎,关键不在容貌、才能,而在于他是个能够衷心与朋友在一起而感到快乐的人。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被爱、被认定自己的价值,再小的愿望,只要获得满足,一个人的心就会平静、祥和。你如果想实现这些愿望,首先要学会“爱朋友”。就像爱自己一样去爱朋友,为朋友“奉献”,最终也会得到朋友的爱。善于让朋友倾情相诉的人,最容易获得朋友的衷心爱戴。随便打断他人谈话最不礼貌,我们把打断他人讲话的作为,叫做“插嘴”,这个“插嘴”起着很坏的干扰作用。下面,让我们看看“插嘴”在讲话时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吧。

“插嘴”作为交流混乱状态的副产品,是一种自发性的毛病。人们的讲话,大致上是按照自己的思维顺序先后表达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想法,心里怎么想的,嘴巴就怎么说。

可是,这个事实对于作为听者的你来说,却是大问题。因为你必须按照对方的思路,收集对方思考的片断,把它们理顺方可知道对方要表达什么意思。有时,要耐心地听,才能得到几句有意义的话;有时,还要核实对方的话。这就像用拼图玩具制作巨型图画那样,不耐心、不认真是难以完成的。不懂这个道理的人,总是胡乱打乱他人的讲话。在他人讲话时插嘴,打断人家的讲话;突然发问,抢他人的话头;不让对方往下说,硬要他人沿着自己的思路说话。这样“插嘴”分散了讲话者的注意力,混乱了讲话者的思路,扰乱了有条有理的讲话内容,因而使人讨厌。

如果你不同意他的话,你也许很想打断他,但是不要那样做,那样做很危险。当他有许多话急着要说的时候,他不会理你的,因此,你要耐心地听着,抱着一种开阔的心胸,诚恳地鼓励他充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事情常常是这样:即使是朋友,也喜欢对我们谈论他们的成就,而不太喜欢听我们大摆自己的成就。

弗拉达尔电气公司的约瑟夫·韦伯,也有相同的发现。那时他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富饶的荷兰移民地区作视察。“为什么这些人不使用电器呢?”经过一家管理良好的农庄时,他问该区的代表。“他们一毛不拔,你无法卖给他们任何东西,”那位代表厌恶地回答,“此外,他们对公司火气很大。我试过了,一点希望也没有。”

也许真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但韦伯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尝试一下,因此他敲开一家农舍的门。门打开了一条小缝,屈根堡太太探出头来。“一看到公司的代表,”韦伯先生开始叙述事情的经过,“她就立即当着我们的面,把门砰的一声关起来。我又敲门,她又打开来;而这次,她把反对公司和对我们不满的话一股脑儿地说出来。屈根堡太太,我说,很抱歉打扰了您,但我们来不是向您推销电器的,我只是要买一些鸡蛋罢了。她把门又开大一点,怀疑地瞧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