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戴尔·卡耐基经典全集
1402300000082

第82章 政治名人(3)

甘地被千百万人看做一位圣人。还有另外一些人则相信他是印度神灵的化身。在一个充满着可鄙的贪婪和自私的世界里,面对这位自己一无所求,为了别人能够过上幸福生活,而情愿自己去死的人,我觉得自己只能卑微地站在他面前。

5. 奥匈皇太子鲁道尔夫

爱江山更爱美人,为了自己的爱情,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皇位。

1889年1月,在一个寒冷、多雾的清晨,太阳出来前不久,从奥匈帝国的皇太子鲁道尔夫的游猎别墅里发出了三声枪响。应邀到这所别墅来度假的鲁道尔夫的朋友们,立即赶到出事地点,使劲地捶打着通往皇太子卧室去的门,但却没有丝毫反应,于是,他们急忙把房门撬开,冲进他的房间。

进入房间后,映入他们眼帘的情景令他们惊恐万分,他们被惊得目瞪口呆,简直喘不过气来。房间里凌乱不堪:椅子被打翻在地,空香槟酒瓶纷乱地倒在地板上,枕头上沾满鲜红的血迹,墙上也是血污斑斑。皇太子鲁道尔夫穿戴得整整齐齐地躺在床上,脚上还穿着猎靴。他的头颅已被打得粉碎。

在他身边,躺着他深爱的女人,一颗子弹从她的颞骨穿了进去,把她打死了。她那漂亮、茂密的棕色头发掩盖住了伤口,鲁道尔夫平时最喜欢温柔地抚摸她这头秀发。在她身体上没有丝毫明显受伤的痕迹,她就像一位希腊女神一样美丽,死的时候和活着的时候一样可爱。

这一幕悲剧大约发生在半个世纪以前的奥地利。然而那次谋杀——或者也可能是自杀——也许直至今天对人们的生活还有影响,它的确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一种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为什么这样说呢?解释起来很简单。

如果这位有民主倾向的皇太子鲁道尔夫不死的话,那么在1914年,他很可能就会拒绝奥国的军队同他向来瞧不起的德皇同流合污;拒绝与他所爱慕的英国作战。也许根本就不会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至今还影响着人们的经济大萧条。

到底是鲁道尔夫先枪杀了他的爱人然后自杀的呢,还是第三者将他们两人一起谋害了呢?谁也不知道事实的真相。这一悲剧的浪漫色彩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他们写了许多关于这件事情的书籍——德文的,英文的,意大利文的,各种语言的都有。不过,也许永远都不会公开有关这件悲剧的秘密了。

当枪声响起时,在那所游猎别墅里只有鲁道尔夫的两个朋友——科堡的菲利普王子与贺约斯伯爵。他们两个人都认为那是自杀,他们知道——几乎每一个维也纳的人都知道——皇太子鲁道尔夫的婚姻极不幸福。

8年前,他娶了比利时国王的女儿——金发的斯迪芬妮公主为妻。但是,他并不爱她,她也并不爱他。他们完全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才迫不得已结合到一起的。许多年以来,他们一直疏远着。她很少到他的房间里去。然而,当她发现他注意别的女人的时候,却妒忌得要命。

鲁道尔夫曾到许多地方游历过,能够讲10种语言,写过一些书,极受本国人民的爱戴。实际上,他在维也纳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尊敬,是奥匈帝国人民心目中的偶像。1888年,也就是他死前的那年,他碰到了玛丽·费采拉男爵夫人,一个千娇百媚、年轻活泼的女人,她的血管里流着古希腊人的血液。当时她还只有19岁,他29岁,两人一见钟情,很快便坠入了浪漫而狂热的情网。

他们热恋的绯闻令整个维也纳为之轰动,连那些向来沉默寡言的人也非常关注这件事。一时间流言四起,终于有一天,这些传闻传到了那位严厉的老皇帝弗兰西斯·约瑟夫的耳朵里了。起初,他对于他们的这种交往装作不知道,因为他自己在道德方面也并非毫无瑕疵。但是,这件事并没有因为人言可畏而有所改变。

后来,情形发展得越来越坏,人们甚至开始公开对此进行诋毁,维也纳和布达佩斯所有的人都在窃窃私议。于是,弗兰西斯·约瑟夫便把他的儿子鲁道尔夫叫到宫里,要求他终止这种放荡的、越轨的恋爱行为。

但是,鲁道尔夫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坚决反抗父皇的意见,发誓绝不放弃玛丽。弗兰西斯·约瑟夫不禁大发雷霆,想通过威吓使儿子屈服,但结果仍是无济于事。因为对鲁道尔夫而言,玛丽比尊荣富贵、光彩夺目的哈布斯堡王冠还要珍贵。

在和父皇的那次冲突之后,鲁道尔夫和玛丽便经常到他的游猎别墅里去秘密约会。那所别墅隐藏在离维也纳大约有30里远的丛林之中,这足以避开一些无聊的人。在1月的那个致命的星期里,他们又偷偷地来到了那儿,想在那里过几天自由快乐的日子。但就在这时,突然发出了三声枪响——它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在悲剧发生的那个早晨,鲁道尔夫原本打算要去打猎的。因此,在清晨六点半钟他就被仆人叫醒了。但是他的仆人告诉他,那天的雾很大而且非常冷,鲁道尔夫只得打消了去打猎的念头,吩咐仆人备车,准备起程回维也纳。

这个仆人是在鲁道尔夫死前,见到他的最后一个人,他说皇太子那一天的心情很好,脸上带着微笑,可以说是很快乐的。因此这个仆人断定鲁道尔夫和玛丽是被人谋害的。

有什么动机能够促使鲁道尔夫自杀呢?世界上像他那样值得活下去的人实在并不多。他有着惊人的财富、名誉和声望,有极好的人缘,而且又年轻、并与自己心爱的人相恋,还有象征着至高权力的哈布斯堡王位在等着他。

鲁道尔夫死后,他的父皇并不想将这件事情声张出去,他吩咐御医签署一纸声明,宣称鲁道尔夫系中风而死。但是御医却把他的这道命令拒绝了。

鲁道尔夫穿着帝王的服饰,与他那统治了奥地利达600年之久的哈布斯堡王室的祖先们葬在一起。但是,他心爱的情人的尸体则被人丢在一个衣箱里,放在那所游猎别墅的仆人伙房里好几天,没有人照管也没有人注意。

最后,在一天晚上,她被葬在了浓密的松树林深处的一所寂静的修道院中。

僧侣们把她的尸体放在一个粗糙的松木棺材里——用粗劣的木板拼钉而成的一口棺材。当她被放进棺材时,木板上残留的树皮上还挂着她的衣服。她和鲁道尔夫一同幽会时所戴的那顶帽子,就放在她的头下给她做枕头。

松林间叹息的悲风是她唯一的安魂曲。

6. 大律师丹诺

他成为那个时代美国最伟大的律师,缘于一个乡村妇女的侮辱。

大约在70年前,一位小学校的女教员拧了一个小学生的耳朵,因为这个小学生坐在椅子上经常动。这个女教员是当着许多学生的面拧他的耳朵的,这个小孩感觉自己受到了莫大的羞辱,在回家的路上哭个不停。虽然这个小学生当时只有五岁,但是他却开始憎恨残酷的暴力和不公正,并发誓一生都要为此而抗战。

那个小学生就是克拉伦斯·丹诺,后来,他成了美国最著名的律师,毫无疑问,他是那个时代的最伟大的刑事律师。他的名字多次在全美各大报纸上以特大号字体登出过。他是一个仗义之士、革命者、叛逆者、斗士,他是被压迫者的福音。

他第一次代理的案件,至今还被俄亥俄州阿什塔比拉城的老人们所津津乐道。这桩激烈的案件,却只是为了一套仅值五元钱的旧马鞍,也许有人会问“这是为什么啊?这值得吗?”但是丹诺却认为这涉及一个原则性问题。不公平伸出来的丑恶的利爪激发了丹诺要与之抗争的斗志。委托人只愿为此案出五元钱的诉讼费,于是丹诺便自己承担了其他的诉讼费,这一案件前前后后经过了七个法庭,争辩了七年,他最终胜诉了。

丹诺对金钱和权势从来不曾有过野心,他说自己永远是一个懒汉。他原本是乡下的一名教员。有一天,在他那原本平静的生活中发生了一件改变了他一生命运的事。当时城里有一位铁匠,这个人在工作之余自学法律。一天丹诺在这位铁匠家里,听到他和别人因一个案件展开辩论。

丹诺对这位铁匠的机智和演说口才大为惊叹。那位铁匠在与人辩论时的风采深深地吸引了他,他也想试一试。于是,他向那个铁匠借了一本法律书,开始自学起了法律。每个星期一的早晨,他都把那本书带到学校去,当他的学生在做数学题或学地理时,一有时间便抽空翻翻那本书。他承认,假如不是后来发生了一些事促使他奋发向上的话,他可能一辈子也只能做一个乡村教师了。

他和他太太决定从阿什塔比拉城的一位牙医手中将一所小房子买下来,双方事先达成协议总房价为3500元。丹诺将他仅有的500元积蓄从银行取出,剩下的3000元双方商定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这宗买卖几乎就算办妥了,但到了最后,牙医的太太却无理地拒绝在合同上签字。不但如此,她还用带有侮辱性的口吻对丹诺说道:“小伙子,我就不相信你这一辈子能赚出3500元来。”

丹诺非常愤怒。他再也不能在这个城里待下去了,激愤之下,他去了芝加哥。

他在芝加哥第一年只赚了300元——这点钱连付房租的钱也不够。但第二年他的收入却是第一年的10倍——达到了3000元——这是他充任该城特别律师所获得的报酬。

丹诺说:“当我时来运转的时候,每件事似乎都顺着我的心意。”不久他就当上了芝加哥西北铁路公司的大律师,并且走上了一条轻松赚钱的道路。后来,他遇到了一个暴发事件,即罢工运动。在这一事件中充满了仇恨、暴动和流血!

丹诺是同情罢工的工人的。当铁路公司的总经理尤金·德布斯来找丹诺商谈起诉的事情时,他辞掉了自己的工作——他不但不替自己的公司辩护,反而帮助罢工者申辩。那次辩护就是大律师丹诺所代理的许多激烈、意义重大的案件之一,而实际上,他经手办过的每个案件都可以说翻开了美国法律史上的重要一页。例如,著名的凶杀犯利奥波德与洛布在刺杀小宝宝弗兰克斯之后又投案自首这个案件。

公众对这一凶残的案件大为震惊。而丹诺居然担任这两个凶手的辩护律师。他的行为激起了公愤,人们都痛骂他、打击他,指责他为这两个罪人辩护的行为。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丹诺说:“我要尽我所能地与仇恨和罪恶作斗争。凡是我所代为辩护的人,都没有被判处过死刑的。而且,如果有人被判处死刑的话,我觉得这就像是要杀我一样。我从不敢读有关死刑的故事。遇到要处死犯人的那一天,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会跑得离城远远的。我强烈地反对杀人。”

他说罪人是由社会所造成的,并且每个人都有可能犯罪。

丹诺深知受审判的滋味。他一度被指控贿赂了审判官,并且只能通过自己的口才为自己辩护。他一生最感激的人,就是当他自己受审判时,一位以前他曾为之辩护过的人对他说:“听我说,你曾经把我从绞刑架上救了下来;现在你遇到了危难,我应当帮助你。我愿意把和你作对的主要见证人全部杀死,而且不用你花一分钱。”

在几年以前,丹诺出版了一本书,讲述的是有关他一生的故事。我还记得当时读到他讲自己的人生哲学这一章时,我被感动得彻夜难眠。

他这样写道:“我不知道我这一生真正完成了多少事情。我这一生中也做了很多错事,不过让我感到慰藉的是,我也尽可能地从多舛的命运中享受乐趣。我尽力让自己的每一天都不虚度在我的心中,永远只有自己将要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我并不认为自己已经老了。整个世界都摆在我的面前,我还有无穷无尽的时间可以利用。现在,这一生的路程似乎已经快走完了,未走的路途是这样的没有尽头,而足迹所踏过的又是何其短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