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马瑞芳评说聊斋之官场
14042600000010

第10章 皇帝玩小虫,百姓丢性命——《促织》

明代宣德年间,皇宫里面喜欢斗蟋蟀游戏,每年向民间征收蟋蟀。蟋蟀本非陕西地区的特产,有个华阴县令想讨好上司,弄了只蟋蟀进献,结果非常善斗。于是朝廷责成华阴县每年进贡蟋蟀。县令责成里长征收。市井游手好闲的青年得到好蟋蟀就用笼子养起来,当作稀奇珍物等待高价出售。乡里管事的小吏狡猾诡诈,借此按人口摊派费用,每向上头进贡一次蟋蟀,总导致几户人家倾家荡产。

华阴县读书人成名用功多年,考不上秀才。他为人拘谨不善于言辞,被狡猾的乡里小吏派作里长。成名想尽办法也摆脱不掉这棘手差使,不到一年,微薄家产赔光。适逢征收促织,他不敢按人摊派,自己又无钱可垫,愁得要死。

他的妻子说:“你就是死了有什么用?不如亲自去搜寻蟋蟀,万一碰到一只可以交差。”

成名觉得妻子说得有理,就早出晚归,提着竹筒、铜丝笼,到破墙下、草丛中,探石挖洞,什么办法都用过了,都无济于事。捉到两三只蟋蟀都瘦弱低劣,不合乎斗蟋蟀的要求。县令严格规定交纳蟋蟀期限,按时查验,催逼追讨,误期就打板子。十几天工夫,成名挨了上百板子,两条腿被打得鲜血淋漓,化脓不能走路,连出门捉蟋蟀都不行了。他倒在床上,左思右想,翻来覆去,实在没活路,想寻死。

村里来了个驼背女巫,能请神问卜。成名妻子准备了钱去找女巫请教。只见红妆少女和白发老太挤满巫婆门前。成名妻进门,见里间密不透风挂着帘子,帘外设香案。求神问卜者在香炉里烧香,磕两个头,女巫从旁向空中替求神者祝祷。听不清她说什么,只看到她的嘴巴一张一合。求神者恭恭敬敬地站着、听着。一会儿,帘内掷出一张纸来,上面写的正是求神者问的事,没有丝毫差错。成名妻将钱交到案上,也像前边的人一样烧香、磕头。一顿饭工夫,帘子一动,有张纸被抛落在地上。成名妻捡起来一看,不是字而是画儿,上边绘着殿阁,好像是佛寺;后边小山下,奇形怪状的石头凌乱地卧在地上,荆棘丛生,有只上品蟋蟀青麻头趴在草棵上边;旁边还有只癫蛤蟆,好像要跳舞。成名妻展视玩味,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但看到图上有蟋蟀,暗合求卜心思,就将纸折起收藏,回家给成名看。

成名反复琢磨,这张图莫非指点我捉蟋蟀的地方?仔细察看图上所画景物形状,和村东大佛寺极相似。他硬撑着起来,拄着拐杖,拿着图来到佛寺后边。只见茂盛的草丛中有个土堆隆起。他沿着土堆边沿走去,乱石蹲踞,如鱼鳞密集,像图里画的那样。成名一边侧着耳朵细听有没有蟋蟀叫的声音,一边在乱草丛中慢慢搜寻,像寻找绣花针和草芥子那样用心,直找得心烦意乱、两眼昏花、头晕耳鸣,蟋蟀依然无影无踪。他继续边边角角细细搜寻。忽然,有只癫蛤蟆从草棵中跃出跳走。成名因图中恰好有只癫蛤蟆,越发惊愕,连忙追赶过去。蛤蟆跳入乱草丛中,成名跟随蛤蟆踪迹拨开草棵搜求。只见有只蟋蟀伏在荆棘根下,他急忙去扑。蟋蟀钻进石洞中,成名用细草棍儿轻轻撩拨,蟋蟀不出,用竹筒里边的水灌进洞中,蟋蟀才跳出来,形状俊美雄健。成名捉住它,仔细观察,蟋蟀个儿大大的,尾巴长长的,青脖子,金翅膀。成名高兴极了,将它装到笼子里,带回家中。全家庆贺,觉得即使价值连城的美玉也比不上这只小蟋蟀。成名把蟋蟀养到一个放了土的盆子里,喂它蟹肉、栗仁等上好精料,爱护备至。打算留着它到规定的期限,向官府交差。

成名九岁的儿子,见父亲不在家,偷偷揭开放蟋蟀的盆子想看看那神奇的小虫。蟋蟀突然跃出盆子,孩子捉不住,等他扑到手里,蟋蟀腿断了,肚子破了,一会儿就死了。孩子怕极了,哭着将这事告诉母亲。成名妻听了,吓得面如死灰,说:“祸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爹回来,自会跟你算账!”

孩子哭着出门去了。不一会儿,成名回家,听妻子一说,像浑身被浇了冰雪,怒冲冲地找儿子。儿子却渺然无踪,不知到哪儿去了。不久,成名在井里发现了儿子的尸体,他怒气顿息,悲从中来,呼天抢地,简直不想活了。夫妻二人对着哭泣,饭也不吃,话也不说,沉默相对,觉得人生一点希望都没有了。

天快要黑了,成名打算用草席将儿子包起来埋葬,近前摸一摸儿子,发现他还有非常微弱的呼吸,遂惊喜地将儿子放到榻上。半夜,儿子苏醒。成名夫妻稍觉宽慰,但儿子神气呆痴,昏昏欲睡。成名看到空空的蟋蟀笼,愁得说不出话,也不敢再追究儿子的责任,从黄昏到天亮,始终没合眼。

太阳出来,成名还躺在床上不动,越想越愁。忽然,他听到门外有蟋蟀叫的声音,惊讶地起来窥视,那只蟋蟀宛然还活着。他高兴地去捕捉,那蟋蟀叫了一声就向前跃去,跳得非常快。成名用手掌捂住,觉得手中空若生无物,手刚刚抬起来,蟋蟀又飞快地跳到前边去。成名急忙追赶它,转过墙角,就找不到了。成名来来回回找了几遍,到处张望,见蟋蟀伏在墙上。仔细一看,它个儿短小,黑红色,显然不是原来那只。成名因看它小,判断它肯定不中用,继续仿徨回顾,寻找刚才追的那一只。墙上的小蟋蟀忽然跃起落在他的衣服上。成名一看,这蟋蟀模样儿有点儿像缕姑,梅花翅儿,方头长腿,看上去很不错。他高高兴兴收了起来,打算送到官府,心中却惴惴不安,担心蟋蟀不合上头的心意,于是想让它斗一斗,试试看到底怎么样。

村里有个喜欢干闲事的小伙子驯养了一只蟋蟀,自己将其命名为“蟹壳青”,天天和伙伴的蟋蟀相斗,无往不胜。他打算靠它发财,要价很高,没人买。小伙子到家中访成名,看了成名的蟋蟀,捂着嘴咯咯笑,拿出自己的蟋蟀,放到旁边的笼子里。成名看小伙子的蟋蟀个儿很大,雄健强壮,自己心中先添了几分愧意,不敢跟他比试。小伙子坚持要比。成名转而一想:留着不合格的蟋蟀终究也没什么用,不如豁出去斗,博得大家一笑,就将自己的蟋蟀跟小伙子的蟋蟀一起放到斗盆里。小蟋蟀趴着不动,呆若木鸡。小伙子又大笑。成名试着用猪鼠毛撩拨它的触须,小蟋蟀仍不动。小伙子又笑。一次一次地撩拨,小蟋蟀勃然大怒,直奔敌手,两只蟋蟀腾跃搏击,不时振奋地鸣叫。一会儿,只见小蟋蟀跃起,张开尾巴、竖起触须,一口咬住敌手的脖子。小伙子怕极了,急忙要求把两只蟋蟀分开,停止争斗。小蟋蟀振起两翅得意地鸣叫,似乎向主人夸耀自己的战绩。

成名大喜。正跟来人一起赏玩蟋蟀,一只鸡突然到来,径直向前去啄蟋蟀。成名吓得呆立惊叫,幸而鸡啄不中,蟋蟀跃出去一尺多远。鸡凶猛地上前追逼,蟋蟀已到鸡爪之下。成名仓促间想不出什么办法来救,吓得面无人色,跌脚不已。转眼间,鸡伸着脖子又是摆头又是挣扎,近前一看,原来蟋蟀落在鸡冠上,死命咬住鸡冠不松口。成名越发惊喜,把蟋蟀捉下来放进笼子中。

第二天,成名把蟋蟀呈献给县令。县令见蟋蟀个儿小,愤怒地责骂成名。成名述说了蟋蟀的奇异本领,县令不信。成名试着让它跟其他蟋蟀斗,其他蟋蟀都败下阵来;又拿鸡来试验,果然像成名所说的那样。县令奖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巡抚。巡抚非常高兴,用金笼子盛着蟋蟀进献给皇帝,在呈给皇帝的表章上仔细陈述这只蟋蟀的神奇。

小蟋蟀进人宫中,与普天下进贡的“蝴蝶”、“蝗螂”、“油利挞”、“青丝额”等一切奇异品种的蟋蟀都比试过了,没有能战胜它的。每当听到琴瑟之声,小蟋蟀就合着节拍跳舞,越发令人感到惊奇。皇帝大为赞许,下诏赐给巡抚名马和锦缎。巡抚不忘自己受宠缘于华阴县的小蟋蟀。没有多久,在朝廷对官吏的考绩中,华阴县令以最好的评语“卓异”报送朝廷,很快就能升官。县令高兴了,免除成名的摇役,嘱咐主考的学使,让成名进入县学,取得秀才资格。由此成名因为善于养促织,屡次得到巡按重赏。没几年,成名良田越陌连吁,楼阁星罗棋布,牛羊成群满圈,一出门,车马衣服之豪华超过世族之家。

皇帝爱斗蟋蟀,官吏横征暴敛,人民灾难深重。为一只小虫,百姓倾家荡产,天真儿童投井自杀。皇帝的奢靡玩乐得到满足,官吏升官得赏,献虫者发财致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批判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皇帝。

《促织》写捉虫、斗虫,是中国古代最精彩的动物素描。一个成年人,为了完成向皇帝进贡的任务,挖空心思、煞有介事,像顽童一样地捉虫。捉虫过程细腻生动,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成名和少年斗虫是中国古代最精彩的一段动物比赛描写,生动有趣。

需要说明的是:现在通行的中学课本,有“子化促织”的情节,这个情节非聊斋原创,而是乾隆年间青柯亭刻本所加,不符合聊斋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