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之道
14046400000001

第1章 自序:古道通天

我们现在的人,通常认为,道家思想是老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是孔子创立的。百家争鸣时期的诸子之学,如同中国文化的一个源头。实际上,并非如此。孔子并不是儒家思想的源头,他只是笔削六经,传文王、周公所立圣王之道。

文王、周公所立圣王之道,也不是他们所原创,而是在夏商两代大禹和商汤所立圣王之教的基础上,损其敝,维其新,是以立周代之教。也就是说,孔子承周,周承商,商承夏。

夏、商、周,谓之三代。大禹、商汤、文王,谓之三王。三代所立圣王之道,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源头吗?也不是。因为三代三王之道,是承自五帝。那五帝是华夏文明的最早的源头吗?还不是。

因为五帝承自三皇。三皇,指伏羲氏、女娲氏和神农氏。三皇时期,被称之为上古。老子之道,便是承自三皇。所以,无论是老子还是孔子,他们都是上古道术在后世的集大成者,并非原创者、开创者。是以孔子言道必崇周,老子言道必崇古圣。

在三皇之前,则是太古时期。太古时期的道术,后世不可考。所以我们可考可信的文化最早源头,就在三皇这里。

有人要说了,既然如此,为什么没有考古发现三皇时期的文字?这是由于对中国文化源流缺乏深入了解,才产生的迷惑。在三皇时期,华夏先祖并不是以文墨记事,而是以结绳记事。要找到三皇时期的文字,那就是在去找一些不曾存在过的东西,注定不可能找到。可见,所谓的疑古,其实就是倒行在历史长河中的刻舟求剑。以后人之所志,索古人之所契,不是刻舟求剑是什么呢?

结绳记事、刻木记事是比文墨记事更古老的文字体系。后世的文墨记事,半天而半人。而上古的结绳记事,则是备于天,而不失于人,因为那时候,天人相通,合而为一。

三皇之后,在五帝时期,随着农业的发展,必须要开天立人,开人立物,是以渐渐的天人两分,以至于人不复能通天。文墨记事,便是天人两分后的产物。

天人两分之后,人失其天,道德不一。以至于天下始乱,为平天下之乱,息民之争斗,不得已,圣王开人之天,立人之道,使天下齐之以礼。这便是儒家最早的源头。也就是说儒家思想的最早源头,是在五帝时期。

从五帝时期到三代,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华夏圣王之道一直都是天人两道共存而并用。直至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法家以权道戡乱治平,开始了后面的两千多年的郡县制。郡县制的帝制之道是什么?权道也,法教也。

天道坏,则行人道;人道坏,则行权道;权道坏,则天下皆盗。天、人、权三道,正是华夏文化的核心。故谓道、儒、法,三家同源一体,其道为一,而用之各异。未乱用道,将乱用儒,已乱用法。欲治天下,不通天,则无以立人;不知人,则无以正纲;不执权,则无以戡乱。

道之衰,每况愈下。是以今人之弊,好以衰亡之细末,而责古人之大备。以天可以立人,而以人不可以立天。故此,要解读《道德经》这本阐述上古道术的圣王经典,唯有以古察古,以天入天。

何谓天之道?上古之圣,通天之道。通天何为?事天以安民,使天下无以乱,是谓古道通天。以古察古,以天入天,原古圣之道,通天人之际,以期能使人复天归道。以此治身则养身,以此治家则兴家,以此治业则功成,以此治国,则天下万安。这正是写作本书的宗旨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