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话题中国文学史
1404900000065

第65章 民众世俗情趣多(2)

还应该指出的是作者对为富不仁的社会现象深恶痛绝,剧中借周荣祖之口表达了民众对富者巧取豪夺欺压穷苦民众的无限气愤和痛恨。第二折《倘秀才》曲周荣祖骂道:“如今这有钱的度量呵,做不的三江也那四海。便受用呵,多不到十年五载。我骂你个勒掯穷民狠员外,或是有人家典缎匹,或是有人家当环钗,你则待加一倍放解!”接着在〔随煞〕曲他继续诅咒说:“别人家便当的一周年下架容赎解,他巴到那五个月还钱本利该。纳了利从头儿再取索,还了钱文书上厮混赖。似这等无仁义,愚浊的却有财,偏着俺有德行、聪明的嚼虀菜。这八个字穷通怎的排,则除非天打算日头儿轮到来。发背疔疮是你这富汉的灾,禁口伤寒着你这有钱的害。有一日贼打劫火烧了您院宅,有一日人连累抄没了酒钱债,恁时节合着锅无钱买米柴,忍饥饿街头做乞丐,这才是你家破人亡见天败。你还这等苦剋瞒心骂我来,直待要犯了法,遭了刑,你可便恁时节改!”

穷富对立,矛盾深重,这就是封建社会无法化解的世情。《看钱奴》以高超的艺术手法为人们塑造了一个可以永久屹立于世界文学艺术之林而不朽的吝啬鬼形象。

四、东郭齐人与乌有先生

明代戏曲家孙钟龄字仁孺,号峨眉子,作有各四十四出的《东郭记》和《醉乡记》两种传奇,总刻名称为《白雪楼二种曲》。

《东郭记》以《孟子》所记几个人物事迹缀连成戏,以“齐人有一妻一妾”事贯穿全篇,目的在于以虚构人物景象揭露现实的黑暗:官场钩心斗角,贿赂公行;士人寡廉鲜耻,道德沦丧;社会人情淡薄,世态炎凉,世风日下。此戏开篇第一出《西江月》词即说明全剧大意道:“莫怪吾家孟老,也知遍国皆公,些儿不脱利名中,尽是乞墦登垄。长袖妻孥易与,高巾仲子难逢。而今不贵首阳风。索把齐人尊捧。”剧中以齐人为主角,讲述他自诩为一世英雄,目空一切,结交了一帮酒肉朋友,又骗得娇妻美妾,寡廉鲜耻在东郭坟地里乞求饮食,还沾沾自喜。他的一伙无赖朋友更羡慕不已。但是他的朋友王□拿行窃钱财贿赂得官,齐人生活无着,在大街上闲荡,走到王□那里求乞,王□竟装做不认识。齐人另一个朋友淳于髡依靠献媚逢迎,以滑稽得到齐王宠爱,齐人依靠淳于髡引荐进入官场为官。王□则与齐人争权夺利,钩心斗角。在一次集市霸权争夺战中王□失败,转而他就想借刀杀人,把齐人推到与燕国交战的前沿,不料齐人却因战争胜利官职高升。他钻营公门,贿赂买路,居然也飞黄腾达,被齐王封为东郭君。王□马上改变为讨好齐人,将自己女儿嫁给了齐人之子。

齐人得势就更加扩张私欲,恣情享乐。他口是心非,机谋权变,老于世故,表里不一,外善内奸。作者就是以齐人为典型揭露封建官场仕途风气的腐败透顶。正如第四十一出齐人所说:“当今仕途中,那一个不做这花脸勾当乎?”剧末作者道:“曲传东郭非嘲讽,则索把齐人尊捧,君不见尽处熙攘名利中。”辛辣的讽刺,尖锐的针砭,活画出当时官场士林的丑态。剧中不仅齐人的丑态令人作呕,其他如王□、淳于髡还有景丑、陈贾之流,也都是一丘之貉。他们或出卖色相,或依靠卑微手段步入官场,而廉洁自好者如陈仲子则穷困潦倒,不得入仕。作者就是以这种几近寓言的方式揭露了明代末年社会风俗的沦落与败坏。其中第八出的《寄生草》曲就是对当时世风的高度概括:

第一笑,书生辈,那行藏难挂牙。贱王良惯出奚奴胯,恶蒙逄会反师门下,老冯生喜就趋迎驾。不由其道一穿窬,非吾徒也真堪骂。

第二笑,官人辈,但为官只顾家。牛羊儿刍牧谁曾话,老嬴每沟壑由他罢,城野间尸骨何须诧。知其罪者复何人,今之民贼真堪骂。

第三笑,朝臣辈,又何曾一个佳。谏垣每数月开谈怕,相臣每礼弊空酬答,诸曹每供御惭无暇。不才早已弃君王,立朝可耻真堪骂。

第四笑,乡闾辈,更谁将古道夸。盼东墙处子搂来嫁,尽邻家鸡鹜偷将腊,便亲兄股臂拳堪压。豺狼禽兽却相当,由今之俗真堪骂。

对于该戏的讥讽时世的作用,《曲海总目提要补编》说得很清楚:“点破世态炎凉。且以齐人无赖如此,而致位尊显,以讥嘉、隆、万历间公卿贵人也。又借淳于口中,言淳于髡固文士,非将材,以讥彼时文人也。”

《醉乡记》讲述乌有生、毛颖、陈玄、罗文和褚先生酩酊大醉,在醉乡的梦幻世界,乌有生尽管一表人才,但是因为出身寒微,科举、婚姻都备受歧视。不学无术的白一丁、铜士臭却因有钱有势,都高举成名,享受洞房花烛之乐。剧中生拉出卓文君的妹妹瞧不起乌有生,嫁给了白一丁。王羲之的岳父不招乌有生,却把女儿嫁给了铜士臭。又拉出包公、韩愈、欧阳修、苏轼为考官,都不录取乌有生,而让白一丁、铜士臭考中。所以乌有生情有不忿,即祭拜文昌君、织女星,倾诉他心中的不平,请神仙主持公道。于是吴刚大战情魔,魁星和朱衣大战穷鬼,打翻情魔和穷鬼把持的局面,乌有生等人才得考中进士。全剧以寓言手法借助梦幻世界,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无限愤懑。

该剧也是以荒诞手法和夸张言辞讥讽现实之作。天上人间,过往今来,历史人物,神仙传说,作者信手拈来俱为己用。人们就是从作者异想天开的幻想世界看到了当时社会的世风人情。其讥刺嘲讽和鲜明的社会意义尽在其中。所以说孙钟龄的两部戏曲是明传奇中别具一格的杰作。

五、佛门子弟原来如此

明代戏曲家徐渭的著名戏曲作品《四声猿》和《歌代啸》,都是愤世嫉俗之作。其中《歌代啸》嬉笑怒骂,从佛门特别视角揭露明代社会的世风日下,尤其令人在捧腹大笑时别有一种辛酸。

《歌代啸》剧情很是荒唐,叙三清观李和尚偷了张和尚的冬瓜,却编造说什么土地爷把冬瓜放跑。他又设法用药酒麻醉了一向吝啬钱财的张和尚,拿走了张和尚的帽子,戴上后去与王辑迪的妻子幽会。王妻说起她母亲牙疼,李和尚又冒充牙医,说灸王辑迪的脚后跟可以医治。王妻就不管不顾要灸丈夫脚后跟。王辑迪由此发现妻子的奸情,报官以后,因为发现张和尚的帽子在王家,于是将张和尚逮捕入狱。州官审判王妻,州官夫人知道丈夫是好色之徒,由于心生嫉妒,就在后堂放火,迫使州官放弃堂审。民众将火扑灭,州官却因惧内,听从夫人之言,说是百姓放火,所以要对民众加意处罚,今后不许百姓点灯。

此剧使人们清楚地看到明代社会风气的没落,就连佛门净地竟然也浸透了世俗的恶臭:酒色财气原本是佛门四戒,可是剧中张和尚拼命聚敛钱财,又小气得连同门师兄弟吃一棵菜都斤斤计较。丢了一个冬瓜就急得要死要活。而李和尚品格更差,他奸诈狡猾,荒淫无耻,他偷、骗不说,还嫁祸于人,最后他竟然做了住持。他们哪里是佛门子弟,分明是市井无赖!而王辑迪之妻身世悲惨,身为童养媳即遭到公公强暴,可是她的作为却令人不齿。州官的行为则更是下流放荡,虚伪卑劣。他明里对夫人奉承惧怕,甚至下跪磕头,转过身即是另一面孔。

这些表演说明那个时代封建礼教已经没落,人们不过把礼教当做一块遮羞布而已,实际从官到民,什么家庭伦理,什么社会道德,都已经被没落的世风逐渐败坏。全剧几乎没有一个正面人物,所有出场人物都怪相百出,该剧所揭示的社会状况是是非不分,黑白颠倒,到处都充斥着奸诈和欺骗,一切都没有道理,所有的人和事都滑稽至极,荒唐透顶。对这样的社会人们还能寄予什么希望呢?

与徐渭同时的戏曲家冯惟敏(约1511—1590),字汝行,号海浮,是山东临朐人,曾官徕水知县、保定通判,他的散曲创作成就杰出,为明代一大家。戏曲作品有《不伏老》和《僧尼共犯》两种。其中《僧尼共犯》专写佛门子弟出格事,别有一番情趣。

该剧讲述年轻和尚明进身入佛门,心却不满,尤其对男女情爱之事把不住心猿意马,他甚至歪想说:“往古来今,天下庵观,有僧人便有尼姑,有道士便有道姑,这都是先代祖师遗留下的。俺想起来,这便是为俺出家人放一条生路。若无这条路儿,那一个呆狗骨头肯出家也。”偏巧碧云庵里有个尼姑惠朗和明进一般心思。她道:“福地闲无事,空门亦有春。此心元不死,飞逐落花尘。”他们两人不能忍受佛家戒律,两相欢爱,却被邻里多事,当场抓住,被送到官府。

巡捕吴守常审理明进与惠朗的僧尼共犯佛法案,他与手下却商议如何从此案中捞取钱财,如何分成,经过一番争竞他们达成协议,吴守常还感叹说:“若是多收了分文礼物,却不坏了我的清名,玷了我官箴也!看来俺做官的,只是便宜下人而已。”还说:“一日为官一日忧,几番折狱几番愁。奉公守法当如此,争奈清官不到头。”最后他竟要僧尼“你两人凑些钱钞,打点了事。我做官的也不稀罕礼物,只是该房先生舍命要钱,就是他亲爷亲娘也饶不的,何况僧尼乎?若是打点停当呵,便依律杖断,着你两人明白成就了罢。”于是僧尼被这个贪财官判定还俗,僧尼意想不到是这种结果,皆大欢喜。

此剧风趣在于大胆写出佛家子弟对佛门的反叛。剧中僧尼虽然不守佛法,但是他们的不守恰恰表现了他们以人的本性反抗宗教戒律的一面。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呼唤人性的自由。在剧中明进大声呼喊:“俺莫非不是人也!俺也是人生父母养下来的。”他唱道:

〔混江龙〕都一般成人长大,俺也是爷生娘养好根芽。又不是不通人性,止不过自幼出家。一会价把不住春心垂玉箸,一会价盼不成配偶咬银牙。正讽经数声叹息,刚顶礼几度嗟呀!要求个善男信女担惊怕。总不如空门净土。当伙儿恋酒贪花。

正因为该剧写出了年轻僧侣的苦闷和反抗,歌颂了人性自由,所以该剧颇受民众欢迎。至于其中对官场的索贿判案描写,不过是顺手捎带,却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情,官场风气已经污秽漫天。

六、荆钗深情立标杆

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在他的名著《曲律》中曾说:“古戏,如《荆》、《刘》、《拜》、《杀》等,传之几二三百年,至今不废。”《荆》,即《荆钗记》;《刘》,即《刘知远白兔记》;《拜》,即《拜月亭》,一名《幽闺记》;《杀》,即《杀狗记》。这也就是戏曲史上所说的“四大南戏”。四大南戏的作者多不确定,一般都是众多民间艺人反复加工之作。所以它们备受民众欢迎,才能长演不衰。

《荆钗记》四十八出,讲述宋朝温州人王十朋父亲早逝,靠母亲教养成人,但是家道贫寒。同学相聚准备应试,有孙汝权家富无学,也来应考,被学官责备。同郡钱流行有女钱玉莲,他要把女儿嫁给王十朋,托人做媒。王母说钱家是丰衣足食之家,自家贫穷,媒人说钱家不嫌弃,于是王母拔下头上荆钗权为聘礼。孙汝权因为偶然看见钱玉莲貌美,也派人到钱家说媒。钱玉莲继母看到王家聘礼只是一个荆钗,老大不高兴。恰巧孙家派来的媒婆说亲,钱玉莲的继母立即要丈夫退回王家荆钗,把女儿许配孙家。但是钱玉莲知道“王秀才虽窘,乃才学之士,孙汝权纵富,乃奸诈之徒”,所以她坚决不听继母的威逼,一心要嫁给王十朋。

这时钱玉莲母拿出世俗大道理问玉莲:“我是你什么人?”玉莲说:“是娘。”于是那继母娘说:“娘语言怎违?哪里是顺父母颜情却是你?”玉莲回答得好:“顺父母颜情,人之大礼。话不投机,教人怎随?富豪恋贪,贫穷见弃,惹得旁人讲是非!”玉莲父亲同意女儿看法,瞒着那个继母把女儿草草嫁给了王十朋。王十朋成亲后不久,去京师赶考,玉莲父赠送盘缠,并且将十朋母和女儿接回自己家照顾。十朋很感激。王十朋一举考中状元,万俟丞相要招赘他为婿,但是他因为家有妻室就拒绝了。万俟丞相却给他讲了一通“富贵易妻”的谬论,又被王十朋严词批驳,道:“糟糠之妻不下堂。”万俟丞相由此对王十朋怀恨,就把他派遣到边远之地潮州为官,甚至要害他性命。

王十朋中状元后给家中写的书信被孙汝权调换为伪造的家书,说王已经入赘相府,要把钱玉莲休离。玉莲继母因此再次逼迫玉莲改嫁孙汝权。钱被逼不过,就投了江。投江前玉莲唱道:

〔五更转〕心痛苦,难分诉。丈夫一从往帝都,终朝望你谐夫妇。谁想今朝拆散中途。我母亲信谗言,将奴误。娘呵,你一心贪恋,贪恋他豪富,把礼义纲常全然不顾!

〔前腔〕奴哽咽,难移步,不想堂前有老姑。(婆婆,奴家今日撇了你去)千愁万怨,休怨儿媳妇。也不是你孩儿将奴辜负。(婆婆,奴家若不改嫁,又不投江)恐母亲逼勒奴生嗔怒。贤于愚寿夭天之数,拼死黄泉,丈夫,不把你清名辱污。

媳妇已死,十朋母在江边祭奠儿媳后就去寻找儿子。王十朋听母亲说了妻子投江的消息,非常感激妻子对他的忠贞之情,于是发誓不再娶妻。有人对他讲,他的做法不合伦理道德,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是他对于这种世俗风情却不管不顾。他说:“我做官守法言忠信,名亏行损遭谈论。纵独处鳏居,决不可再婚!”那个时候一个熟读圣贤书的士人竟敢不要子嗣,违反“孝道”,真是胆大包天了。

王十朋为官清廉公正,在潮州五年,受到当地百姓爱戴,被升职为吉安太守。由于离家乡不远,他就想起岳父母年老,膝下无人,就派人将二老接到吉安奉养。他不因为岳母过去嫌贫爱富,甚至把妻子逼死,就对岳母怀恨在心,这种品德就是在当今也非常可贵。难得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俗就有这种温暖人情。诚如玉莲继母所说:“思好莫思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有仁义也”。可是现实社会有多少人不仁不义,又有多少人别说思好不思仇,忘恩负义者不是屡见不鲜吗?

该剧又写钱玉莲投江实际没有淹死,她被福建巡抚钱载和救起,认为义女。钱载和调任两广巡抚,路过吉安,在庙中,钱玉莲得以与王十朋相会,夫妻终得团圆。而孙汝权则被告入狱。该剧写出了封建社会另一种风情,虽然很难得,很不易,但是也正因如此,它才为当时和后世树立了一个样板,一个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