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话题中国文学史
1404900000088

第88章 清代小说:登上巅峰,逐渐衰落(5)

唯宝玉“爱博”,所以“心劳”。设想贾宝玉心目中如果仅有黛玉一人,他哪里至于如此劳碌?为人担忧,替人充役,代人受过,因而也就得了个“无事忙”、“富贵闲人”的称号。他每日在这些姐妹间周旋,只怕伤着任何一方。但有时候反而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枉自辛劳,无人领情。就如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中写贾母与众人看戏,发现一小旦容貌举止有几分像黛玉,鉴于黛玉的小性儿,众人都心知肚明,不肯说出来,唯独爽朗的史湘云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不想宝玉“原为他二人,怕生隙恼,方在中调和;不想并未调和成功,反已落了两处的贬谤”。陷在她们的包围之中,烦恼不已,无法“应酬妥协”,反而为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

宝玉的这种爱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层的否定。他极力抗拒封建家长为他安排的传统的生活道路。对于封建礼教,除晨昏定省之外,他尽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厌恶之极,全然否定。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浅唱、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即使宝玉与下人们发生冲突的时候,宝玉也只是自己闷闷的,“冷清清的,一人对灯”,暗自思量“待要赶了他们去,又怕他们得了意,以后越发来劝;若拿出做上的规矩来镇吓,似乎无情太甚。说不得横心,只当他们死了,横竖自然也要过的。便权当他们死了,毫无牵挂,反能怡然自悦”。

在那样的社会,他所能做的也就只有这些了。他虽然是个富贵的公子,除了生活上衣食无忧外,对于家中的事物没有任何话语权,这应该也是称其为“心劳”的原因之一了。他不能阻止探春远嫁,也不能阻止迎春不被“中山狼”所娶,更无法阻止晴雯的无辜逝去……对于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只能听命于父母。所以宝玉虽然有着强烈的叛逆性格,但也仅仅限于为他所关爱的姐妹们抛洒些泪水,空在心中留有一份牵挂和忧思了。

最终,宝玉所珍视的女儿像花朵一样,无可挽回地枯萎下去。他所厌恶甚至憎恨的恶势力,仍疯狂地维持着统治地位。受时代的局限,他满怀着希望但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图4-22)。他要摆脱贵族社会的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他所反对的,正是他所依靠的。他无法与封建统治彻底决裂,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思想追求。因而贾宝玉面对的矛盾是无边无涯的,他的性格形象就像飞蛾扑火,清醒而又朦胧,热情而又近于幼稚,他的出路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最后只能到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中去。于是,他感到了人生的痛苦。如第七十八回宝玉去哭吊晴雯未果,又听说宝钗已搬出大观园:

宝玉听了,怔了半天,因看着那院中的香藤异蔓,仍是翠翠青青,忽比昨天好似改作凄凉了一般,更又添了伤感……门外的一条翠樾埭上也半日无人来往,不似当日……心下因想:“天地间竟有这样无情的事!”悲感一番,忽又想到去了司棋、入画、芳官等五个;死了的晴雯……大约园中之人不久都要散的了。

这里宝玉的痛苦已超越了一个家庭破败之痛苦和个性压抑之痛苦,这是属于众多人的痛苦,是感到人生有限、天地无情的痛苦。一种孤独感和人生转瞬即逝的破灭感,透着诗人气质,散发出感伤的气息。但是宝玉又不愿意孤独,不愿意离开生活,离开他钟爱的黛玉和众多的女子。因而更加深了他的痛苦。因而也就可以理解他的最大愿望为什么会是“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他所有的痛苦正是源于他对于世间女子的一种普遍的关爱。

(2)林黛玉与薛宝钗:“我只为我心”的“世外仙姝”与“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冷美人

《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一直是如影随形的两个人物,当我们看到林黛玉的时候,就会想到薛宝钗。她们二人这样奇妙的关系在其正册判词中即表现出来。所谓“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两个人物都是美丽多才的少女,但一个是“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率性而为,有时不免任性尖酸;一个是“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以现实的利害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一个是执著于感情,具有诗人的热烈的感情和冲动,以感情的追求为人生目标的“我只为我心”的“世外仙姝”;一个是倾向于理智,“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冷美人。这两个人物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就造就了自有《红楼梦》以来人们对于这两个人物的不同看法。有的尊薛抑林,有的则尊林抑薛,并有了诸如邹弢与其友许伯谦因争论激烈而“几挥老拳”的故事。

林黛玉是一个诗化的人物,字“颦颦”,名号“潇湘妃子”。《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但却只有黛玉美得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在容貌上,她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些外形之美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精神世界上,林黛玉具有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内心世界。她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同时,她才华横溢,具有浓郁的诗人气质。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识谱。这样一个“世外仙姝”自然也就具有一些不为世俗所容的性格特征——“我只为我心”。

在日常生活中,黛玉的尖酸、小性儿多有表现。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一段,讲述刚刚进入贾府不久的林黛玉,虽然时刻谨记母亲的话语,在贾府里行事时时在意,处处留心,但是当周瑞家的将宫花送与黛玉时,黛玉只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就已将黛玉天性中的敏感、尖酸的“小性儿”毫不保留地表现了出来。事实上,在周瑞家的送宫花这件事情上,周瑞家的在内心中原本没有什么先来后到、长幼尊卑的想法。她只是按照薛姨妈的吩咐将宫花送与姑娘们。在先送与谁的问题上,她是按照从薛姨妈处出来的行走路线,顺脚先后将宫花送与了贾府的三位姑娘——迎春、探春、惜春,又顺脚去了王熙凤处,最后将花送给黛玉。不想黛玉劈头有此一问。可以看到黛玉虽然来到贾府处事小心谨慎,但毕竟不能超越其本性,只能按照她的本性率真地去生活。而黛玉的诸多尖酸、小性儿更多的是源于她对于宝玉那份飘忽不定的情缘的猜疑。就如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写雪雁送手炉的生活细节即是出于这样的原因。这段写宝玉在薛姨妈处喝酒,黛玉因宝玉悉听宝钗的劝阻改喝热酒而酸意十足,便借雪雁送手炉一事发挥,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但黛玉说“我只为我心”,虽然因此落下了尖酸刻薄的名儿,黛玉却并不在意,因为她最看重的是她与宝玉之间的感情。

宝黛之间的这段“木石前盟”情缘虽然是前世的注定,而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要想维持并有所发展,却是那么艰难和遥不可及。应该说宝黛二人可谓心心相印,刻骨铭心。然而,他们却爱得那样痛苦,那样哀怨:欲得真心,却瞒起真心,以假意试探,结果求近之心,反成疏远之意,求爱之意,反成生怨之因。这时作者便用高超的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第二十九回“痴情女情重愈斟情”等都有这样描写心理活动的精彩片段。第四十五回“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一节描写黛玉对宝玉爱恋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的微妙的心理变化,更加是其中的经典段落。

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从外面进来。黛玉看了不觉笑了:“哪里来的一个渔翁!”宝玉说将来也送黛玉一套,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及至说出来,想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而“宝玉却不留心”。这里黛玉说错了话当然是“无心”,后悔与害羞是“多心”,但这种害羞又包含着她的“有心”。后来宝玉要走了,她担心宝玉看不清路会摔跤,劝他拿自己的玻璃绣球灯,表现了对宝玉的“关心”,联系上面表现她的无心的描写,又是平时“有心”的流露。宝玉走后,当夜深人静时,听到窗外的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想到自己没有父母兄长,婚姻大事无人主张,又不觉滴下泪来,感到伤心。这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准确地表达了黛玉的情思。而黛玉所有的烦恼与愁思也尽源于他对宝玉的情思,以及对这种情思无可把握的焦躁和疑虑。所以在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时当她听到梨香院女孩子演习戏文唱道: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这里《牡丹亭》的戏文与林黛玉听过戏文后的无意识的动作变换便细致巧妙地表现出她细微的心理变化,正是“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林黛玉的所有愁思与眼泪都付与了这欲爱不能的无边烦恼中。

《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贾宝玉的姻缘原是前世的注定。林黛玉为报前世神瑛侍者灌溉之恩,愿将毕生眼泪还他。这样便有了宝黛初识时,宝玉的一段痴话和痴行。但是宝黛之间的情感在那样的社会现实中注定是无果而终。因而这种情就变为了在当时社会中难以言说、无人做主、孤苦无助的伤感。虽然黛玉的结局在前八十回中并未写出,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前八十回中黛玉所表现出的性格特征知道她的结局。黛玉是因情而来,自然也要因情而去。只有这样才符合黛玉孤高、执著于感情的诗人气质,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黛玉的性格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这一点也体现在她所居住的潇湘馆的斑斑翠竹之上。试看林黛玉所居之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掩”,“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结合娥皇、女英泪竹成斑的神话传说,加强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悲剧性格。这也是作者还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人物性格的一种体现。竹应是林黛玉桀骜不驯、不流于世俗的高贵品质的写照。竹清高、潇洒、一身傲骨、不流世俗的通脱与洒脱也只有“我只为我心”的林黛玉与之相配。

令人赞叹的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林黛玉看清了世间一切,却并没有为了争取婚姻的成功而屈服于环境,也没有适应家长的需要去劝告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她依然我行我素,用尖刻的话语揭露着丑恶的现实,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悲剧感受。“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她为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纯洁的爱情而付出了全部的生命。

薛宝钗不仅具有美丽的容颜,尤其重要的是她具有作为一个封建淑女所应具有的一切美德——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回,写她掣得的酒令象牙签上画着一枝牡丹,上面的唐诗“任是无情也动人”便是对她性格特点的鲜明写照。按照封建社会的标准,薛宝钗被称作“艳冠群芳”,说其“无情”当是指她对封建道德的信奉和实行,“也动人”,似应说她的美貌这与她所服用的“冷香丸”在暗示其性格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红楼梦》对于薛宝钗的描写,便是在这样的轮廓下反复皴染,彰显其独特气质的。

薛宝钗“生得肌骨莹润”,“容貌美丽”,天资聪慧,博学宏览。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知识非常渊博,连以“杂学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她对艺术创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发表过精辟的见解。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要“各出己见”、“不与人同”、“要命意新奇,另开生面”的见解,反对跟着别人脚踪走去的模拟和模仿的见解。在诗歌创作上,她的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