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玉山曲话
14049900000012

第12章 昆曲在广州

冬至夜,在广州拜访了昆曲社的朋友。

广州与昆曲,源远流长,早在晚明,就有昆曲演出的记载,清代更有专业昆班演出。只是后来日渐消隐,昆曲在广州没了形影。

2006年,一线希望出现了。南京长大的孙珉,在东南大学读书时,就在甘家大院跟汪小丹学昆曲,毕业后到华南理工大学任教,每当回忆起南京的岁月,就心有所动,昆曲的情结挥之不去,于是在网上发布消息,有愿意学唱昆曲的请联系我。第一个响应的是兰煜峰,接着,作家方玉敏也积极报名……这样,在粤语弥漫的五羊城,五山昆曲社破茧而出了!

每周六下午,他们就聚集在理工大学拍曲。费用来自会费,每人每年五十元,请老师则AA制,平均分摊。

去年来,又得到知名戏曲教育家姜兴发老师的指导,无偿地为他们教身段和排演昆曲节目,辅助曲社首次参加彩排演出,培养了一批有登台表演条件的曲友。曲社历年的活动还得到了诸多昆曲研究者、老师、专业演员的关心和指导,如苏州戏校毛伟志,江苏省昆裘彩萍和香港和韵曲社张丽真、陈春苗,苏大周秦,上昆谷好好,广州粤剧团演员葛锐娟等,都给了他们帮助。

不久,张建中(心印)、裴雪莱也开始筹集。他们把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的昆曲爱好者聚集在一处,成立了广州昆曲联谊会。因为年轻人多,充满了活力,还有两对因为昆曲而成了情侣。心印是IT行业的,雪莱是在读博士生、诗人,他还细心地送了我一份圣诞卡。

虽然由于曲社属于开放的性质,没有固定的成员、组织、经费,也没有正式登记,但是曲社的十余名骨干曲友坚持活动,风雨无阻。其中一位专攻曲笛,一位兼攻鼓板,一位曲友负责曲社物品的保管及日常活动记录,另有一位曲友(中大教师)在学校开设了昆曲欣赏公选课,还有几位古典戏曲、文学、音乐的研究者。

说起天园京昆传习所,蒋小菁娓娓道来。她把一张“梦梅归乡”的大幅广告展示在我面前,很醒目,有创意。她说柳梦梅是广东人啊,所以唱昆曲,就是柳梦梅回家了,归乡了……

蒋小菁是北京人,年轻时跟富连成的琴师学青衣,后来出国读书,二十年后的2013年,在公司做财务的她,受到姜兴发和曲友李银华的影响,喜欢上昆曲,尤其着迷于张继青,她一心一意,加倍努力,赶着学了《游园》《寻梦》和《惊梦》《琴挑》等折子。

有趣的是,她的父亲是笛师。父女俩共同为传承和推广昆曲,默默奉献。

天园京昆传习所挂靠在天园街道,这样可以有稍微一点资金,场地也可以免费。

看看他们今年的活动,一个接一个,排得很紧凑,光12月份就有:两次演出《惊梦》《寻梦》,兰圃游园茶叙,联合五山曲社,在五山天园举办同期曲会,演出《偷诗》《寻梦》……

最早在网上和中国昆曲社小蝶联系,正是由于她的热心,召集到了三个曲社的朋友,在华南理工大学见面聊天,尽管她本人有事没能来,但也从侧面知道,“中国昆曲社”是一个昆曲义工组织,得到做人力资源培训的“空海”的资助。他们人员不少,为昆曲的宣传和推广,以及联络等,做了大量工作,我这次得以在广州和曲友见面,就是他们帮助的结果。

正是有了这样一批热心执着的曲友和义工,广州的一脉昆曲接上了,传承了。苏州、上海和南京的昆曲院团来演出,票房都很好,没有一回冷场。

四个昆曲社团,有几个共同点:

一、参加者年轻人居多,有教师、会计、作家,也有来自IT、物流、房地产的白领,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也有。

二、活动自费,服装自理。有时演出会有一点点报酬,也拿来捐给曲社。

三、自觉自愿,很纯粹,没有任何功利目的。他们都不知道“注册”的概念,没有一个正式登记,这恐怕也和单纯有关。

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