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校长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1407100000062

第62章 后记

这些日子里,我粗略统计了一下,没想到,与大学有关的书,自己已经出版了快十本了。要是再算上写给在读大学生与大学毕业生看的一些励志类、指导类图书,以及曾经编选的几本大学生文学作品集,那就更多了。乖乖,我总共就出版了这么几本书,而大学类书已经占去一半多了。

其实,许久以来,我一直在想,要怎么样尽快结束大学类图书的写作,或者快点写完,或者以后再写,或者干脆现在就放弃不写了。

一则,我毕竟是学中文的,我毕竟是搞文学创作的。很多人都觉得奇怪:“你不是搞文学的吗?写小说、散文、诗歌才是你的任务啊!你写这些东西干什么?你这不是歪门邪道吗?这些东西跟你的专业、特长、职业有什么关系?你又不是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工作的。”云云。

前几天我弟弟还对我说:“你说你是搞文学的,从中学就开始写长篇小说了,而且搞了这么多年,却没见你写出几部真正出色的文学作品来,却老是写这些与文学无关的通俗读物,而且还是非文学类书,而且还是编著类。你都已经快入不惑之年,人生去了大半,哪里还有希望?哪里还能出成果?我真为你失望!”

可是,难道通俗读物就一定档次很低、不值得写、不值得读,难道非文学类书就一定比文学类书差,难道编著类书就一定不如原著类书?明清时期,《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之类小说不就是被称为不入流的通俗读物吗?目前中国出版社、报刊、网站上每年出版、发表这么多长、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诗歌,由于体制也就是国情的原因,由于文人也就是知识分子自身的原因,又有几部真正很有价值的?相反,那少数真正有价值的,又能出得来吗?另外,余世存的《非常道》、徐晋如的《清华第一,北大第二》、钟叔河的《过去的大学》、陈远的《逝去的大学》,也都不是“纯文学著作”啊,也都是“编著类图书”啊,难道比那些红火的《文化苦旅》、《论语心得》、《品三国》、《红楼梦揭秘》、《狼图腾》、《明朝那些事儿》、《诛仙》、《下半身诗歌》、《遗情书》、《盗墓笔记》、《鬼吹灯》,以及安意如、步非烟、郭敬明、明晓溪什么的差吗?(至于那些更明显的“歌德派”文人,如写、唱、制作“主旋律”性歌曲、诗歌、新闻、小说、电影、电视剧的,就更不值一提了。)

二则,据说现在的大学生都不读书了,关于大学和大学生之类的书都不好卖,书稿写了不好找出版社,好不容易找到,稿费又给得很低,因为出版社说,这种书销量很有限,根本赚不到什么钱。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了。

看来,对于我写大学类书,还真是既不叫好,也不叫座啦。

可是,鬼使神差,我还是又把这本大学类图书搞出来了,而且还花了大量时间、精力,找了大量资料、图片,而且还是通俗读物、非文学类、编著。

我想,这大概是自己的惯性使然吧,或者也是自己的“大学情结”在作祟吧。毕竟,我曾经在大学学习、工作了长达11年时间,一下子总脱不开啊!我对大学的感情太深了,对大学、大学生,还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爱之深、恨之切”,“恨铁不成钢”、“怨虫不变龙”,有什么办法呢?

北京东方左岸文化公司老总罗会斌大哥,曾在我刚出版的一本书《中国大学生调查》的“封底推荐语”里写道:“似乎只有湖湘文化和书院传统,才可能孕育出李子迟这样的学人。观察和思考,固然是学者不可或缺的基本特质;然而,李子迟的独到之处,乃在于持续不断地以批判的视角提供建设性的立论。从初出茅庐的《大学校园里的‘第四只眼’》,到这本《中国大学生调查》,到渐入佳境的《大学史记》(将出),我们一步步见证了一个学人的成长历程。求学、为师、写作,李子迟的生命和呼吸与校园从来须臾不离。爱之深,责之也切,他在这本书里提出的命题,我们不妨可以作为新世纪中国教育反思的起点。”多谢他的褒举和溢美;不过,如果说句大话的话,这倒也确实是我的追求和努力。

小说可以不写,文学可以不搞,作家可以不当,自己的著作可以不畅销,或者说,自己宁可不写更畅销的书,但是,这些事情还是要做的,这些书还是要写的,这些话还是要说的。尽管鲁迅先生说:“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可咱还是希望能偶尔打打“擦边球”,让自己说的话能有人看到;尽管99%的人不一定理解咱的这番苦心。

当然我总也得考虑一下这本书的市场,或者说是促使我写这本书的一个缘起,那就是今年正是伟大的五四运动诞辰90周年,中国第一所大学诞辰130周年——而且,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既然如此有纪念意义,我自然也希望对咱这本书的宣传与发行有一定的帮助。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从各个渠道搜集了许多文献资料,一些注明了出处,一些没有;又找到了许多老照片与相关图片,在此特向提供这些内容的人们表示万分感谢。如您觉得我应该向您支付一些经济补偿,就请尽管同我联系吧。

衷心感谢罗会斌先生,他为本书的写作提了大量极有水平和价值的建议。衷心感谢济南出版社和责任编辑朱孔宝先生,衷心感谢所有为此书的制作、宣传、发行做出过贡献的机构与人们。衷心感谢广大读者的支持和厚爱。

本书若有什么错误与不足,敬请大家批评指正,我将表示感谢并乐意接受。

李子迟

200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