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与道德经
14076200000005

第5章

道经

【原文】

道可道,

非常道[1];

名可名,

非常名[2]。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3]。

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

常有,

欲以观其徼[4]。

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5]。

玄之又玄[6],

众妙之门[7]。

【对译】

道,可以言说出来的,

就不是恒常的道;

名,可以作为名称的,

就不是恒常的名。

无,是形成天地的本始;

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

所以常常从形成天地的本始中,

用来观照道的奥妙;

常常从创生万物的根源中,

用来观照道的端倪。

无和有是大道本体的两个方面,

出自同一本源只是名称不同,

无和有浑同合一叫作幽深奥妙的“玄”。

幽深奥妙而又幽深奥妙,

是大化流行中一切奥妙的总门径。

【注释】

[1]道可道,非常道:道,第一、三两个“道”字为名词,道路、道理之意。第二个“道”字为动词,言说之意。这一句的解释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说道是不可言说的,可言说的不是“常道”;其二是说道有“可道”之道与“不可道”之道的分别,亦即“非常道”与“常道”的分别,“不可道”之道才是“常道”,它是构成宇宙的实体与动力,具有特定哲学含义。又,汉代为避汉文帝刘恒讳,将“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中的“恒”改为“常”,一字之改,含义有较大差别。郭店简本表述为“恒”,应依“恒道”、“恒名”理解其义较为确切。传世本中凡“常”字多由“恒”字所改,依“恒”的含义理解更合老子本意。

[2]名可名,非常名:名,第一、三两个“名”字为名词,名字、名称之意。第二个“名”字为动词,取名、命名之意。“非常名”之“名”专指“道”之名。

[3]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无”、“有”指称“道”,是老子表述大化流行所由来时所提出的一对重要概念,这对重要概念由老子首创,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两句中的断句需注意,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断法:一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鉴于“无”和“有”是老子思想体系中几乎同于“道”的基本的重要概念,以前者断句为宜。

[4]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欲,欲求、探求。观,观照、显示。妙,微小、奥妙。徼,边际、端倪。意谓所以常体“无”,以观照“道”的奥妙,探求天地形成的本始状态;常体“有”,以观照“道”的端倪,了解万物创生的始源情景。

[5]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两者,指无与有、常无与常有。出,发生、显现。玄,幽昧深远。

[6]玄之又玄:幽昧深远而又幽昧深远。

[7]众妙之门:妙,奥妙、微妙。门,门户、门径,喻指所由发生的起点,万物生成变化的总源头,意谓一切奥妙的总门径,实际是指“道”。

【解析】

“道”是老子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道德经》开宗明义,即讲“道”,并以“道”为主线,贯穿五千言始终,串起了璀璨夺目的思想珍珠,表达了深邃的思想内涵。

《道德经》中,“道”字出现凡74次,从其本义上看,“道”有作为名词用的“道路”和作为动词用的“言说”两种含义。从引申意义上看,“道”是一种概念或范畴。老子赋予其三层基本含义:一层为本原意义上的“道”,指某种产生万物、开始万物的超验的、实体性的实在。二层为法则意义上的道,指自然界、人类社会或人自身的内在秩序、必然性,具有客观法则、规律的意义。三层为智慧意义上的“道”,指生活准则之“道”、人生境界之“道”和治国安民之“道”。

从老子的阐释不难见出,“道”具有鲜明特性。一是具有创生性。“道”是产生世界万物的最后根源,它既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源,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二是具有运动性。世界万物源于道而最后又回归于道,道的运动是“周行而不殆”,“独立而不改”的。三是具有自然性。在生生不息的过程中创生万物的“道”,在创生万物时遵循的原则是“法自然”,亦即法尔如是,自然如此。

道体非常玄妙幽深,含义非常宽泛丰富,人们对道的探索认识需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不可能一下子穷究其里。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包括这样一个过程。而“名可名,非常名”与“道可道,非常道”对应,意在说明“道”是表明客观现象规律存在的,“名”则是指称“道”之“名”,从某种意义上说,“名”是反映客观现象的思维形式,也就是概念,亦即“道”指实体,“名”指概念。老子认为,“道”尽管内涵丰富,特色纷呈,看似“非常名”,不太容易把握,但归纳起来,无非是“无”和“有”两种形态。“无”是形成天地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而“道”就存在于“无”和“有”的相互生发、循环往复中,并内在地规整着这种相互生发和循环往复。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够从形成天地的本始中,观照“道”的奥妙,从创生万物的根源中,观照“道”的端倪。因此,“无”和“有”是非常幽深玄妙的,能够在学道、悟道、体道中认识并把握“无”和“有”的生发运行规律,就能开启“众妙之门”,认识并把握普遍存在的真理了。

老子以“道”这一概念如“月印万川”(朱熹语)般涵盖一切,涵化万有,取代了古代先民意念中“天”的位置,确属首创。老子之后,“道”经过诸子百家的借鉴、发挥和历朝历代的充实、提升,犹如春雨润物般地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文化精神,并与欧洲的逻各斯精神、阿拉伯的伊斯兰精神、印度的梵文化精神一样,成为化生和凝聚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定位与追求。从老子开始,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历经千磨万击、分分合合,最终皆可绝处逢生,不断走向繁荣富强,原因无他,皆因“道”这一最高文化精神的正能量所发挥的作用使然。

【名家论道】

每一文化区都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都有它的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终的目标……不道之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才是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

——金岳霖

牛顿力学已被量子力学所代替,在量子力学中有条很基本很重要的定律叫“测不准定律”。……从哲学上说,“测不准定律”和中国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颇有符合之处。

——(美)李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