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南洋国商(下)
1413500000029

第29章 谋荷印(1)

“你干嘛答应要那一成股份?”走出维多利亚大厦,杨攀语气忿忿地问尹正纲。

“二哥,你怎么不仔细想想,不要成吗?”尹正纲知道杨攀在埋怨他。

“你的意思,我们不要那股份老大反倒吃亏了?”杨攀怎么想都想不通,兄弟间做点事就说到钱太说不过去了,这不合他的性格。

“吃亏不敢说,但如果我们不要那一成股份,林伯父肯定不安心。”

“他不相信我们?”杨攀听着这话有点不是滋味。

“这跟相信不相信扯不上关系,林伯父经商多年,最看重的商场规矩,他不会因为我们和大哥的关系就破坏这个规矩,打个比方吧,就像沈骏给我送钱那事,三万块不是个小数目,更何况我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他为什么就非要给我送钱?对他们这些经商几十年的人来说,商场上的规矩,比赚几十万几百万都重要,这根本就不是钱和感情的问题。”尹正纲也是有耐心,掰开揉碎给杨攀上了一课。

“搞不懂,这些有钱人,钱多烧的。”听了半天,他冷不丁冒出这么一句来。

尹正纲听了暗地苦笑,杨攀看来确实不适合做生意,尽管他也很想把这位二哥从护卫队要出来和自己一起做成药,可现在看看,他在经营上的理解力实在是太差了。

两个人这就在维多利亚大厦分手,尹正纲回翼园,杨攀回厂里。

一夜无话,第二天一早,尹正纲便把这事跟胡修文说了,胡修文心里虽有些不快,却也知道这事不由自己。他看得出来,尹正纲有凌云之志,现在也有了一飞冲天的能力,文武堂终究是留不住这位年轻人的。

这一天谈判继续,一开局便有了极好的进展,文武堂提出的合作条款,林涛生除去修改了几个无关紧要的地方外,几乎全盘接受,唯一的附加条件便是由尹正纲和杨攀担任他们常驻新加坡的代表,这一点胡修文已经跟蒋元第通过气,自然不会有什么问题。

中午休息时间,双方各自召集人商讨,下午便达成协议,很快就把合同签了。

之后林涣英又跟尹正纲和杨攀签了一个聘用协议,在尹正纲的坚持下,那一成股份杨攀占了百分之九十,他只要了百分之十。杨攀为这事跟他争吵半天,最后他不得不把打算向荷印发展的计划告诉二人,说以后国内的事情,要偏劳杨攀多一些,自己当然该拿少部分。

签完一系列合同之后,林涛生便留下几个随员给尹正纲培训,他则在第二天便启程回国,赶着去筹备成药进入国内市场的前期事宜。

也是巧,林涛生一行刚走,井里汶的莱顿就带着人到了。

说起来,莱顿名为王子,却是个穷王子,手上根本没几个钱,他那位视财如命的父亲把每一分钱都攥在自己手里,每个月按既定的标准给家人发零用钱,从来不会多给一分一厘。莱顿靠自己省吃俭用开的两家铺子,因为经营不得法,现下也惨淡得很,要不是荷兰人不对土著贵族收税,怕是早就倒闭了。因此,见到尹正纲的信里说要跟他合伙做生意,还不用他出钱时,他高兴得不得了,立马便要来新加坡会会尹正纲,可偏偏在这个时候,井里汶王宫又出了事。

“我父亲病了,要不我也不会拖这么久,萨雅本说要一起来的,现在也只能留下来照顾父亲。”见到尹正纲,他便解释道。

萨雅没能来,对尹正纲来说,稍稍有些遗憾。

不过现在不是谈儿女私情的时候,莱顿到的当天,尹正纲在离珍珠比较近的珍珠酒店给他和随员定下房间,让他们好好休息一晚。因为这一次纯粹是他自己的生意,所以没有通知蒋元第,只在晚上的时候,和胡修文一起,给莱顿一行摆宴接风。

第二天一早,尹正纲还在给林涛生留下的人上课,莱顿就心急火燎地找来,说是事不宜迟,这就要开始,看来这位王子的确是穷怕了。

尹正纲却不像他那么急,只拿出自己早已整理好的资料,让莱顿先看看,自己继续给那些人上课。

林涛生留下的人,几乎都是有多年销售经验的老手,培训倒不用培训什么,只是因为成药这一行的特殊性,有一些专业知识他们必须要了解。他计划的是先把这些人交给秦康和郭淮,之后再让他们跟着销售部雇员去南洋各地跑跑,这样下来,不出三个月,他们就能回国独当一面。

在推销手法上,他也没半点藏私,新加坡的成功案例拿出来一桩桩掰开揉碎地分析,可谓倾囊相授,他一番侃侃而谈,不仅林涛生留下来的几个人,便是一旁坐着看资料的莱顿也很快被吸引住了。从最开始利用黄家的打压借力打力,到码头上的代销模式;从现场试用的宣传效果到不同药品不同的销售计划,一点一滴,无一不使这些行家们感到耳目一新。

尤其是跟黄家的那一场针锋相对,直把一干见惯了商场勾心斗角的人听得连连乍舌。

“以前觉得盛杏荪就够了不起了,没想到这世上居然还有这等才俊,果然是天外有天!”从翼园出来,一名老朝奉感叹道。

“盛杏荪有什么了不起的,看看人家这四两拨千斤的气派,姓盛的顶天了算个千斤拨四两。”有人反对道。

“说得不错,盛杏荪那些年是干了不少事,可说到底,也是拿大炮打蚊子,朝廷和李鸿章那么支持他,到了,他拿得出手的,也不过只有天津电报局和汉冶萍公司。”又有人帮腔道。

“依我看,公子的这位三弟,那一手羚羊挂角的借力打力,才真正称得上漂亮,他日后的成就,未必会在盛杏荪之下。”一名三十多岁的中年人显然是被尹正纲折服了,言语间有掩饰不住的欣赏之意。

“是啊是啊……”一众人纷纷附和。

只不过这些话尹正纲都没听见,送他们离开之后,他又忙着和莱顿商讨起荷印的事情来。

“从泗水、垄川和井里汶开始,然后铺开,覆盖整个爪哇,首要占据华人比较多的市场。”为这,尹正纲还专门找来一幅荷印地图,指着地图给莱顿讲述他的发展大计,颇有些指点江山的感觉。

“为什么要从华人比较多的地方开始?”很明显,莱顿没听出他的意思。

“我们卖的是什么?”尹正纲只得一步步诱导这位不通商事的王子。

“中药啊。”

“中药是什么,就是中国人的药嘛。”尹正纲笑道:“既然是中国人的药,中国人的接受程度是不是会比原住民高一些?”

说了半天,莱顿总算开窍了,尹正纲又和他商量了一些细节,便把自己的计划和盘拖出。

第一批开店的地址,他选在泗水和三宝垄,因为那两个城市华人占到四成以上,中药的接受程度很高。除了药店,他还打算请一些中医坐诊,这就需要陈文虎出面了,以这位神医在爪哇的声望,请到几个名医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但也不能全指望陈文虎,国内林涛生那边,也可以去商量商量,毕竟南洋这地界虽说华人多,但医术说得过去的中医,堪比凤毛麟角。

至于第二批开店的地址,他选在井里汶、巴城、万隆这类城市,以成药销售为主,外带药房。这几个地方中医的接受度稍次一点,但可以连带着药材种植、收购一起做,爪哇岛的气候非常适合种药材,既然要做这一行,就得把所有能赚钱的门路都考虑进去。至于今后的销路,是怎么也不用愁的——文武堂和梁晋都是大客户,国内林涛生那里,未来肯定也是大客户,再加上这几个月他跑成药业务,和那些药行老板也熟得很。

前期的发展也就这么回事了,尹正纲相信,以莱顿土著贵族的身份和文武堂成药的市场潜力,三五年之内,整个荷印的中药业都将是他和莱顿的天下。

“你说要是能把制药厂也开到爪哇去,我们该节省多少运费啊!”莱顿虽然没什么经商天赋,但对节约这个概念,还是很有点他老子加诺的风格。

“呵呵!”尹正纲笑道:“现在咱们的利润就已经很高了,一百毫升装五块荷兰盾,八毫升装五毛荷兰盾,放心吧,到需要在爪哇开厂的时候,你已经是百万富翁了。”

对尹正纲说的话,莱顿深信不疑,严格地说他现在几乎已经把尹正纲当作他在经商上的老师,那一个个看得他眼花缭乱的计划,那一番关于他们的宏图伟业的论述,着实让他打心眼里佩服。

两人就这样在藏锋楼呆了一天,很快地就把所有细节敲定,晚上莱顿回了珍珠酒店琢磨经营大计自不必提,尹正纲则开始考虑眼下最重要的两个问题。

一是人员,二是资金。

资金倒好说,前期几乎不需要向蒋元第贷款,他手上从梁晋那里借到的十万英镑就足够了,推销还是照着新加坡的老规矩,试用、张贴广告、华文报纸广告,代销、区域营销权,按部就班地来,效果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尽管爪哇的宣传基础不如马来亚,但有莱顿的身份做保障,至少会比暹罗和印度那些地方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