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某些双方有矛盾有争议的问题,不妨先放一放,停一停,给彼此方一些自省的空间和时间,让大家慢慢去体会、醒悟。
当双方的矛盾或者分歧就要一触即发,当对方瞬间就要大发雷霆的时候,不妨用沉默或者其它如喝杯茶,吃个饭之类的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暂时避开对方的锋芒,同时也让自己冷静下。通常这样更有利于双方最终问题的理性、和平解决。
双方交往中,更要适当地留出空白、空隙,像取暖的刺猬一样,彼此过于亲近,就会互相刺伤,要保持一个亲密度,留点缝隙,让新鲜灵动的空气自由出入。
须知,当你越是握紧手中的沙子,它们流失的越快,所剩无几;当你平坦着双掌捧着它们时,它们却乖乖地躺在你的掌心,不愿离去。
★先抑后扬,更易得到对方好感
某公司自从多年前成立,就骏业宏发、蒸蒸日上,今年的盈余竟大幅滑落。这绝不能怪员工,因为大家为公司拼命的情况,丝毫不比往年差,甚至可以说,由于人人意识到经济的不景气,干得比以前更卖力。
这也就愈发加重了董事长的心头负担,因为马上要过年,照往例,年终奖金最少加发两个月,多的时候,甚至再加倍。
今年可惨了,算来算去,顶多只能给一个月奖金。
“让多年已经惯坏了的员工知道,士气真不知要怎么滑落!”董事长对总经理说,“许多员工都以为最少得加两个月,恐怕飞机票、新家具都订好了,只等拿奖金就出去度假或付账单呢!”
总经理也愁眉苦脸了:“好像给孩子糖吃,每次都抓一大把,现在突然改成两颗,小孩一定会吵。”
“对了!”董事长突然触动灵机,“你倒使我想起小时候到店里买糖,总喜欢找同一个店员,因为别的店员都先抓一大把,拿去称,再一颗颗往回扣。那个比较可爱的店员,则每次都抓不足重量,然后一颗颗往上加。说实在话,最后拿到的糖没有什么差异。但我就是喜欢后者。”
没过两天,公司突然传出小道消息。
“由于营业不佳,年底要裁员……”
顿时人心惶惶了。每个人都在猜,会不会是自己。最基层的员工想:“一定由下面杀起。”上面的主管则想:“我的薪水最高,只怕从我开刀!”
但是,紧跟着总经理就做了宣布:“公司虽然艰苦,但大家同一条船,再怎么危险,也不愿牺牲共患难的同事,只是年终奖金,绝不可能发了。”
听说不裁员,人人都放下心上的一块石头,那不至于卷铺盖的窃喜,早压过了没有年终奖金的失落。
眼看除夕将至,人人都做了过个穷年的打算,彼此约好拜年不送礼,以共度时艰。
突然,董事长召集各单位主管召开会议。看主管们匆匆上楼,员工们面面相觑,心里都有点七上八下:“难道又变了卦?”
是变了卦?没几分钟,主管纷纷冲进自己的单位,兴奋地高喊着:有了!有了!还是有年终奖金,整整一个月,马上发下来,让大家过个好年!”
整个公司大楼,爆发出一片欢呼,连坐在顶楼的董事长,都感觉了地板的震动……
这位董事长给那些不会发奖金的老板上了一课。与其因最好的企盼,造成最大的失望,不如先抑后扬,用最坏的打算,带来意外的欣喜。
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兰迪做过一个实验。
他把被试者分为4组,施行不同的措施,结果也不同,分别如下:
对第一组被试行始终否定(-,-),被试者不满意。
对第二组被试者始终肯定(+,+),被试者表现为满意。
对第三组被试者先否定后肯定(-,+),被试者最满意。
对第四组被试者先肯定后否定(+,-),被试者表现为最不满意。
这种心理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很普遍,平时人们常说:“磕一千个头后放一个屁,效果全无”,“有一百个好,最后一个不好可结成冤家”。
我们把这种先否定后肯定,先抑后扬给人最好的心理感觉的规律,叫做“欲扬先抑定律”。也就是说,在对别人进行肯定或否定、奖励或惩罚时,并不是一味地施行肯定和奖励最能给人好感,也不是一味地施行否定和惩罚最能给人恶感。
事实是,先否定后肯定,也就是先抑后扬,能给人最大的好感, 而相反,先肯定后否定则给人的感觉最不好。
某汽车销售公司的老李,每月都能卖出30辆以上的汽车,深得公司经理的赏识。可是这个月生意却不太顺利,由于种种原因,老李预计当月只能卖出10辆车。
但是老李很懂心理学,他先是跟经理说:“由于银根紧缩,市场萧条,我估计这个月顶多卖出5辆车。”
经理点了点头,对他的看法表示赞成。
没想到一个月过后,老李竟然卖了12辆汽车,公司经理对他的业绩大大夸奖了一番。
如果老李一开始说本月可以卖15辆,或者事先不说自己的预计,结果只卖了12辆,公司经理的感觉可能就完全不同。他可能觉得老李做得太失败了,不但不会夸奖,反而可能批评他。
老李就是采用先抑后扬的方法,先降低别人的心理期待,再超出他的期待,就能给对方以好感了。
“灵儿,真是不好意思,我今天下午突然有急事,可能要晚点到你那里。”晴晴给自己的老同学打电话。
“啊,要晚到多久?”灵儿下午还有另外的安排,所以有点不高兴。
“大概可能会晚到40分钟吧,真是不好意思呀!”
“好的,40分钟,等你。”
实际上,晴晴十几分钟就匆匆赶来了。看到上气不接下气的晴晴,灵儿很是意外地惊喜。
我们在日常交往中,也可以使用这种先降低别人的心理期望值,然后突如其来地超出他的期望,让他吃惊,惊喜一番,他就会对你产生格外的好感。
这比先给别人一个很高的期望值,别人眼巴巴地看着你创造佳绩,而你实际上只是做出了个平平的业绩,要好得多,因为这给他造成了心理落差,使他原本对你的好感也荡然无存,甚至觉得你无能,真是看错你了。
一家报社的记者受领导之命去采访一件事,本来这件采访工作相当地困难,当领导问他有没有问题时,他拍着胸脯回答说:“没问题,包您满意!”
过了三天,没有任何动静。领导后来问他进度如何,他才老实说:“不如想像的那么简单!”
当时,领导虽然没说什么,但对他前几天拍着胸脯的回答已有些反感。
这就像三杯水的故事:一杯温水(始终都保持温度不变),一杯冷水,一杯热水。
当我们先把手放进冷水中,再放到温水中,会感到温水热。当我们先把手放进热水中,再放到温水中,感到温水凉。
同一杯温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感觉。
有一位著名的导演,也很懂得利用这个心理规律来激发下属----演员的积极性。
这个导演素以要求严格著称,因此一般的演员都比较怕他。但是这个导演也很善于发掘演员们的潜力。
他总是在工作的开始阶段,冷着脸,让演员们看见就害怕,非常担心演不好,达不到他的要求。这迫使演员付出最大的努力,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而当导演对演员感到满意时,就露出灿烂的赞许的笑容。这种难得一见的笑容对演员形成了极大的鼓舞,甚至有一位演员说,导演的笑容就是他演好的最大动力。
通常,那些平时对我们冷淡严格的人,偶尔对我们展露的一抹微笑,一句鼓励的话,都会让我们备受鼓舞。
★满足他的急需,收获人情的硕果
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一生日子过的比较平和,但是困居上海写《围城》的时候,也非常窘迫。
当时他的学术文稿没人买,于是在他写小说的动机里就掺进了些挣钱养家的成分。但是一天500字的精工细作,又绝对不是商业性的写作速度。根本就赚不到什么钱,简直是入不敷出,穷困潦倒。
这时,黄佐临导演上演了喜剧《诚心如意》和《弄假成真》,并且及时支付给了钱钟书可观的酬金,才使钱家度过了难关。
时隔多年,黄佐临的女儿之所以能够独得钱老的允许,开拍了电视连续剧《围城》,实际上是因为她怀揣了老爸的一封亲笔信。
黄佐临40多年前的帮助,钱钟书多年后还报。
濒临饿死时送一个萝卜和富贵时送一座金山,就内心感受来说,完全不一样。前者是急需之物,能够解决生死大事,无疑更让人感之于心。
“在饱足人的眼中,烧鹅好比青草;在饥饿人的眼中,萝卜便是佳肴。”
“人们在沙漠中口渴难耐时所期望的,并非让人扔给你一袋钞票或珠宝,而是一瓢能解渴的凉水。人们在身无分文时所期望的,并非腰缠万贯,而是能解决有米之炊。”
若想获得别人的好感,成为一个到处受欢迎的人,有一个简单的办法:让他人从双方的交往中受益。
此外,还有一个更有效的办法:揣摩到他现在的急需,并竭尽所能地予以满足。那么他将对你感激不尽,发誓要回报你,甚至效忠于你。
当他人非常困难之时,如果能够慷慨地予以帮助,定能让他感动不已,让他的心灵猛烈震动。他会暗下发誓,有朝一日,定当涌泉相报。此时,你已收获的是他的心,他的忠诚和情意。来日,或许就有更丰厚的回报。
鲁肃和周瑜是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俩在同朝为官之前,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三国争霸之前,周瑜并不得意。他曾在军阀袁术部下当了一个小小的居巢长,也就相当于一个小县的县令罢了。
这时候地方上闹饥荒,年成不好,粮食问题日渐严峻起来。居巢的百姓没有粮食吃,活活饿死了不少人,军队也饿得失去了战斗力。周瑜作为父母官,看到这悲惨情形,急得心慌意乱,却不知如何是好。
有人献计,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鲁肃,他家素来富裕,想必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向他借。
周瑜带上人马登门拜访鲁肃,寒暄过后,周瑜就直接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
鲁肃一看周瑜仪表不凡,定是大器之才,有心结交,哈哈大笑说:“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
鲁肃亲自带周瑜去查看粮仓,这时鲁家存有两仓粮食,各三千斤,鲁肃痛快地说:“也别提什么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仓送与你好了。”
周瑜及其手下一听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饥馑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两人就此交上了朋友。
后来周瑜当上了将军,他不忘鲁肃的恩德,将他推荐给孙权,鲁肃终于得到了干大事业的机会。
俗话说:“不惜钱者有人爱,不惜力者有人敬。”让他人受益,能让他喜欢你,但是,满足他人当下的急迫需求却能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能让你获得忠诚和情义。
“汽车界的经营奇才”亚柯卡曾说:“所谓经营,无非是一种人际关系的网络而已。”
其实,不管是经营事业,还是经营人生,都不过是一种人际关系的网络。你把人际关系搞得好,到处有人相助,自然成功。大凡成功人士,都善于放“人情债”,到处播撒人情的种子,这是他们人际关系畅通、事业有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乌井信治郎是日本桑得利公司的董事长,深受部下爱戴,员工都称呼他“父亲”,因为他对部下的关怀确实犹如慈父般温暖。员工有困难,乌井总是尽心尽力地关怀帮助,就像父亲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
有一次,新职员作田的父亲不幸去世。他不想让同事知道他家有丧事,以免麻烦人家。但在出殡当天,乌井率领桑得利的全体员工到殡仪馆帮忙。他还像死者的亲属一样,站在签到处,对前来祭拜的人一一磕头答礼。
丧礼结束后,乌井对作田说:“没有车子,你和伯母如何回家呢?”说完,立刻跑去叫了一辆计程车,亲自送作田和他的母亲回家。
后来,作田当上主管后,常对部下提起此事,并说:“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为了老板,即使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
世界上任何重要的事情,都是人的事情,只要把人打理好了,则无事不可成。你种下人情,将收获成倍的人情。而满足他的急需显然是一颗人情的良种,必将使你收获人情的硕果。
★谨慎警醒,防人之心不可无
有句古语,叫做“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难知心”,人心难测。
姜华为人挺好,能力也佳,却总是官途不顺。
他自己也纳闷:“有人跟领导搞不好关系所以才不被提拔,我跟领导关系倒是不错,怎么也不起作用呢?”
星期天,他正烦着,见儿子和同学下跳棋,就凑过去解闷儿。
儿子总是输,于是他帮儿子出主意:“你不会给自己多搭几座桥吗?”(搭桥——下跳棋的一种捷径,每搭一座桥,就可以连跳好几步,事半功倍。)
棋局大有起色,李四得意洋洋,就势教导儿子:“生活就跟下棋一个道理,学会给自己多搭几座桥,多寻求一些帮助和捷径,路才好走。”儿子连连点头。
儿子的同学笑而不语,移动两个棋子儿,就把儿子刚设好的棋路给堵死了。于是,棋局又一次急转直下,儿子又输了。
儿子的同学得意地说:“看到了吧,这就叫拆桥,桥搭得再好,碰上一个拆桥的,你就输定了。所以,要赢棋不但要搭桥,还要防着别人拆桥,关键时刻还要学会拆别人的桥,这才能走得比别人快呀!”
姜华大怔,接着大悟,然后仰头长啸。
半年后,姜华官途畅通,势如破竹无人能阻。
在此,我并不是提倡要拆别人的桥。(现实中,很多人都这么做,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日常的做人做事、与人交往中,谨慎一些,警醒一点,留个心眼,防着别人拆你的桥却是非常必要的。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一只小鸟飞到南方去过冬。
半路上,天很冷,小鸟几乎冻僵了。于是,它飞到一大块空地上。一头牛经过那儿,拉了一堆牛粪在小鸟的身上,冻僵的小鸟躺在粪堆里,觉得很温暖,渐渐苏醒过来。它温暖而舒服地躺着,不久唱起歌来。
一只路过的野猫听到声音,走过去看个究竟。循着声音,野猫很快发现了躺在粪堆里的小鸟,把它拽出来吃掉了。
有时候,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不是每个往你身上拉大粪的人都是你的敌人,也不是每个把你从粪堆里拉出来的人都是你的朋友。最重要的是:“当你躺在‘粪堆’里时,最好把你的嘴闭上。”
人们往往在安逸中忘记危机的存在,意识不到危机就潜伏在我们四周,已经给我们造成了十面埋伏,还乐悠悠地混日子,或者苦闷闷地思索—怎么总是这么倒霉、背运?
当我们在苦思时,也许已经有人笑里藏刀,表面一套背地一套,给我们设了陷阱、下了绊子。当我们在悠闲度日时,也许已经有人给我们正循着声音,正伺机一口咬死我们。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不怕真小人,就怕伪君子。有些人坏,坏在了明处,坏得敢作敢为,这种人不那么可怕。最可怕又可恨的人是表面对你好,背地里想尽办法污蔑你的声誉、损害你的利益,而你呢还傻乎乎地把他(她)当成好人。
利益当头,大家可以公平竞争,各自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虽然是竞争中的对手,但是正因为此,才促进了双方的提升,是真正的朋友。能有这种心境,能做到如此的人,必定能有一番作为。
然而我们身处人群中,人总是形形色色的,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其中不乏一些心怀鬼胎、不择手段、笑里藏刀、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的人。
从前,有一个地方住着一只蝎子和一只青蛙。蝎子想过池塘,但不会游泳。于是,它爬到青蛙面前央求道:“劳驾,青蛙先生,你能驮着我过池塘吗?”
“我当然能。”青蛙回答,“但在目前情况下,我必须拒绝,因为你可能在我游泳时蜇我。”“可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蝎子反问,“蜇你对我毫无好处,因为你死了我就会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