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面临心理健康问题
有一位公司职员,生活过的很幸福,她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儿子和一位称职的丈夫。原来每当谈起那“爷俩”时,她总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自豪与骄傲。然而,最近几次提起她丈夫的时候,她总是说:他什么都好,就是有时莫名其妙地朝咱母子俩发火,不久又莫名其妙地亲热起来,反反复复,简直像个精神病。基本上每月月底都是这样。
还有一个人,在单位的人缘特好,但就是有个“怪毛病”,每月几乎都有那么一两天沉默寡言,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而且这时,就连他最好的朋友也遭到他的冷落。出于好心,同事们有时主动请他去喝茶,或者散步,都被他婉言谢绝,但随后他又“单独行动”,或饮酒,或喝茶,或漫步,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对于以上二人的现象,你知道该如何解释吗?心理学家可以告诉你,这是由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需要心理方面的调适和保健。
就人本身的生物属性而看,人整个身心在不停运转的过程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而是会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一种周期性情绪起伏现象,在某些时候心理状态趋于异常。
为什么正常的人也会间歇性地发生心理异常现象呢?其“病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人本身固有的“情绪积累”(兴奋或压抑)达到一定程度,就容易出现身心失衡,这时就需要通过某种适当的方式来发泄。
其二,工作和生活压力所迫,超过了身心所能承受的负荷,激起了情绪的“抗议”。
其三,天象的影响,如风雨雷电阴晴雨雪等,而比较明显的则是“月亮·潮汐”。一般而言,月亮的盈亏不仅会让海洋出现“潮汐”,也会使人的情绪之海出现“起伏”。
此外,特别的性格、特殊的环境以及突出的事件也会为心理异常——不健康的心理——埋下“伏笔”。所以,无须视不健康的心理为洪水猛兽,身为凡夫俗子,不健康心理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方面
什么是健康?大部分都会说身体强壮不生病就是健康。其实这样的健康观念是片面的。
现代健康概念,早已超出人们的传统认识,它不仅指生理上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完好状态。即:身、心两个方面。而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健康概念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世界卫生组织还提出了衡量健康的一些具体标志,它们是:
1.快餐:三餐的饮食吃起来感觉津津有味,能快速吃完一餐而不挑食,食欲与进餐时间基本相同。快食并不是狼吞虎咽,不辨滋味,而是吃饭时不挑食,不偏食,吃得痛快,没有过饱或不饱的不满足感。如出现持续的无食欲状态,则意味着胃肠或肝脏可能出了毛病。
2.快睡:快睡就是睡得舒畅,一觉睡到天亮。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睡得快重要的是质量,如睡的时间过多,且睡后仍感乏力不爽,则是心理生理的病态表现。快睡说明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功能协调,且内脏无病理信息干扰。
3.快便:便意来时,能快排泄大小便,且感觉轻松自如,在精神上有一种良好的感觉,便后没有疲劳感,说明胃肠功能好。
4.快语:说话流利,语言表达标准、有中心,头脑清楚,思维敏捷,中气充足,心肺功能正常。说话不觉吃力,没有有话说而又不想说的疲倦之感,没有头脑迟钝、词不达意现象。
5.快行:行动自如、协调,迈步轻松、有力,转体敏捷,反应迅速。证明躯体和四肢状况良好,精力充沛旺盛。
6.良好的个性:性格温柔和顺,言行举止得众人认可,能够很好地适应不同环境,没有经常性的压抑感和冲动感。目标坚定,意志持衡,感情丰富,热爱生活和人生,乐观豁达,胸襟坦荡。能以良好的处世态度看问题,办事都能以现实为基础。
7.良好的处世技巧:看问题、办事情,都能以现实和自我为基础,与人交往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不管人际关系如何变化,都能保持恒久,稳定的适应性。
8.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交往的愿望强烈,能有选择地与朋友交往,珍视友情,尊重他人人格,待人接物能宽大为怀。既善待自己,自爱、自信,又能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志
心理健康的概念是随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的。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的概念有以下几种说法: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客观环境具有高效、快乐的适应状况。心理健康的人应保持稳定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
“心理健康是指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和人际关系等。”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主要在这种情况下能作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
我们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对于环境及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适应。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气质。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是人一生适应各种挑战的精神支柱,是一生保持良好生活质量的精神动力。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具有正常的智力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必要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因为人的智力高低不是先天就有的,是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逐渐积累及得到提高的,同时还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
能够较好控制情绪
▲ 人的生活中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事儿,这就要求个人能够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稳定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
具有对事物和他人的爱心
▲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并且要经常与他人交往,周围事物和他人也就构成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为此,要保持个人的心理健康,首先得树立"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胸怀,既有自信心,又善于同别人交往,和睦相处;其次要热爱生活,客观评价周围事物和他人,这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积极心态。
具有适应和改造周围环境的处世心态
▲ 人的一生中会不知不觉地产生各种各样的欲望,有现实的也有不现实的,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克制不现实的欲望。俗话说"知足者常乐"就是此道理。在现实中由于个人不能有效地处理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能积极调整心态,都是构成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在现实生活中注重提高个人适应能力。
具有坚韧的意志品质
▲ 意志是人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个体重要的精神支柱。健康的品质应是善于分析情况,决策果断,自制力好,具有毅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如果没有坚韧的意志品质,颓废、疑虑、焦急、抑郁等一旦占了上风,往往会诱发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因此,每个人都应在大风大浪中锻炼自己,磨炼个人坚韧的意志品质,以迎接各种挑战,把握各种机遇,使生活更加充实。
具有完整的人格
▲ 人格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要做到心理健康必须首先培养健全的人格,其主要标志是:人格的各个结构不存在明显缺陷与偏差;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行为;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
关注心理亚健康
心理状态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问题,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异常心理现象,称之为“正常的异常心理”,由于时间短、程度轻,所以还不能称之为心理疾病,我们也称这种情况为心理亚健康状态。
常见的心理亚健康表现如下:
疲劳感
▲ 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
焦虑反应
▲ 焦虑反应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现实性焦虑)如面临高考,并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
类似歇斯底里现象
▲ 多见于妇女和儿童。有些女性和丈夫吵架尽情发泄、大喊大叫、撕衣毁物、痛打小孩,甚至威胁自杀。儿童可有白日梦、幻想性谎言表现,把自己幻想的内容当成现实。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充分、不成熟所致。
强迫现象
▲ 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等。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
恐怖和对立
▲ 我们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有时也想到会不会往下跳,甚至于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正常现象。
疑病现象
▲ 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和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偏执和自我牵挂
▲ 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对自己影射着某种意义,特别是对自己有不利影响、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这种现象通常是一过性的,而且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
错觉
▲ 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幻觉
▲ 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士称之为心因性幻觉。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体验,不能视为病态。
自笑、自言自语
▲ 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属正常现象。
★人人都可作自己的心理医生
据专家介绍,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人的盲目行为增多,加之过分追求短期效益,因而失败的机率较高,内心失去平衡,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心理专家认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常常直接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他的某个具体行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卫生比生理卫生显得更为重要。”
从理论上讲,一般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自我调节,每个人都可以用多种形式自我放松,缓和自身的心理压力和排解心理障碍。面对“心病”,关键是你如何去认识它,并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它。虽然我们找心理医生看病还不能像看感冒发烧那样方便,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心理自我调节,学会心理适应,学会自助,每个人都可以在心理疾患发展的某些阶段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
首先是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科学知识,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其次,是能够冷静清醒的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特别是主观原因和缺欠,安排好对己对人都负责任的相应措施;另外,是恰当的评价自我调节的能力,选择适当的就医方式和时机。最后一点,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处世观,拥有正常睿智的思维,避免走入心灵的误区。
要加强修养,遇事泰然处之。要清醒地认识到生命总是由旺盛走向衰老直至消亡,这是不能抗拒的自然规律。应当养成乐观、豁达的个性,平静地接受生理上出现的种种变化,并随之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主动地避免因生理变化而对心理造成的冲击。事实上,那些拥有宽广胸怀、遇事想得开的人是不会受到灰色心理疾病困扰的。
要合理安排生活,培养多种兴趣
▲ 人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常会胡思乱想,所以要合理地安排工作与生活。适度紧张有序的工作可以避免心理上滋生失落感,令生活更加充实,而充实的生活可改善人的抑郁心理。同时,要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广泛者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生活丰富多彩就能驱散不健康的情绪,并可增强生命的活力,令人生更有意义。
尽力寻找情绪体验的机会
▲ 一是多想想你所从事的事业,时时不忘创新,做出新的成绩,跃上新的台阶;再者要关心他人,与亲朋、同事同甘共苦,无论悲欢、离合,都是对心理的撼动,它会使人头脑清醒,心胸开阔;三是多参加公益活动,乐善好施,为子孙造福。最好是学会一门艺术,无论唱歌弹琴,写作绘画,集邮藏币,都会使你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产生新的追求,在你的爱好之中寻找乐趣。
保护心理宁静
▲ 面对大量的信息不要紧张不安、焦急烦躁。手足无措,保持心情宁静,学会吸收现代科学信息的方法,提高应变能力。最后,要尽量多地设想出获取它们的可行途径,并选择一个最佳方案行动,从而减轻个人的心理负担,又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适当变换环境